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发宜兴 宋·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发宜兴

宋·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②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②玉溪,作者家乡。③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无定、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大意对即可)(2)分析:“老境垂垂六十年”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老之年。 “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 “无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大意对即可) 2.诗人以寄情山水来消解对现实的无奈,表面上看,诗人陶醉于山水风光之中,非常悠闲,但实际上,“风雨”暗指国家的动荡局势,有透露出诗人对混乱时局的忧虑和无奈(大意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年将六十的老翁又要带着全家上船奔波了。垂暮之年而又携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与老境之可伤不难想见。一个“又”字,蕴涵南渡前后一系列颠簸搬迁的苦楚,在客观上,诗人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日益凋敝的黑暗现实。长期的流离生活自然引发诗人的思乡之念。颔联出句承上,表达客居宜兴时日之短,见生活不安定,对句启下,说自己虽归故里,而囊空如洗,见生活之清贫与做官之清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比如本题中,应先概括怎样的诗人形象,然后再结合前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颈联承“归去”,设想回到故里后的情景:回去之后,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之处,恐不免因此废食。这里流露了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也透露了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下句“不妨眠”似乎与己漠不相关,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一类的感慨,所谓不妨,正是虽不应如此,却不得不如此的意思。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奈和忧虑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这是针对局部设题,不但要关注第三联,还要关注全诗以及诗歌下面的注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谐”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阅读答案__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阅读答案__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却忽略了汉字的复杂性。

C.从汉字的发展来看,拼音文字是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的。

D.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C.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D.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这是汉字发展过程中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具有鲜活灵动的精神,是一种文化符号。

B.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C.“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查看答案

作文

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一样,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崎岖坎坷的。在面临困难挫折的时候,或许你坚持了,你奋斗了,但最后一无所获。或许你选择了放弃……

请以“人生需要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请补全题目,再写作。2.800字以上。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来到陌生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行为,请根据要求续写句子。要求:语意合理连贯,符合语境。 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手法。句式相同,字数大致相等。

来到陌生的贾府,林黛玉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被人耻笑;来到陌生的鲁镇,祥林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到陌生的海域,桑地亚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     。比如,我们读杜甫的《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所写诸葛亮的功绩有所了解外,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但是,     ,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     。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