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蟀爷 聂鑫森 这一群上了年纪的虫友常常聚会的地方,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蟀爷

聂鑫森

这一群上了年纪的虫友常常聚会的地方,是关圣殿旁的“常乐居”小茶馆。

这小茶馆有年月了,旧式砖木结构,两层楼,门脸不大。但横匾和门联却是名人书写和镌刻的。联语云:“常以知足为乐;乐因荣辱如常。”小茶馆似乎力拒“时尚”,盛夏不用空调不用电扇,用的是旧时代店铺常见的“布扇”,带轴的横幅厚帆布悬挂半空,一绳系轴,由人手拉着来回晃动生风。冬天只在一楼的厅堂正中央生一炉炭火,热力四射,畏寒的坐一楼,喜欢凉润的上二楼去。

老板叫常青松,五十多岁,脸上总浮着热情的笑。

还有七八天,就要过春节了。虫友们围坐在二楼临窗的八仙桌边。桌子中间,相挨相靠的是几只鸣虫葫芦,里面蓄的是蝈蝈。

“多少日子没见蟀爷了,想他哩。”

“若是蟀爷在,他的蟋蟀叫得最有灵性。”

蟀爷应邀到青海“西北京剧团”协助排戏去了,入秋后走的,一眨眼就快半年了。

蟀爷是虫友们为他起的尊号。他叫武长林,是京剧团“郝(寿臣)派”名净(花脸),扮相、唱功、做功都有过人之处,可说是名震江南。六十岁时,他坚决要求退休,为的是年轻人已经脱颖而出了,得让他们有更多更重的戏份,他不能老挡在前面,应该高高兴兴地让道。

蟀爷业余喜欢玩虫,但情有独钟的是蟋蟀。他觉得能从蟋蟀高低、粗细、长短的叫声里,听出花脸唱腔韵味。夏虫、秋虫都好养,养冬虫不容易。蟀爷擅长养过冬的蟋蟀,既可磨砺自己的耐性,又能体现自己的智力,故而乐此不疲。

蟋蟀是夜鸣昼不鸣的,蟀爷夜晚要登台唱戏,没法子听。他就训练蟋蟀只在白天鸣叫,方法是每夜将盛虫葫芦放在稍冷的地方,使其收拢翅膀而噤声,持续数日便能改其习性,遇暖而鸣。

蟀爷退休后,清早去公园练嗓、打拳、清唱几段戏文。早饭后,就乐呵呵地去“常乐居”,和虫友们喝茶、聊天。冬天的日子,蟀爷一进门,大家就听见他怀里蟋蟀的叫声了,然后叫声沿木楼梯而上,来到八仙桌边。

蟀爷坐下来,从怀里掏出葫芦,放在自己的面前,蟋蟀的鸣叫声宽厚、雄浑、悠长。

“有点儿像我的嗓音吗?”

“真像。它无疑是蟋界的名净!”

蟀爷哈哈大笑。待蟋蟀不叫了,他又把葫芦塞入怀中。暖一暖后,鸣叫声又朗然而起,于是再把葫芦搁到桌上。

蟀爷说:“人之冷暖与虫之冷暖,能合而为一者,称为化境,你们说是不是?”

优哉游哉,五年过去了。

这是个秋天的上午。蟀爷到十点钟的时候,才走进“常乐居”的二楼。他站着向大家拱拱手,说:“我来向各位爷辞行。我的一个学生在青海‘西北京剧团’当团长,亲自登门请我去协助排练《野猪林》,以便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迎新春京剧大赛’。学生还在我家里哩。吃过中饭,我们就去飞机场了。忙完这段日子,我就回来。再见!”

蟀爷双眼发潮,念了句京白:“各位爷保重,洒家——去——了。”

楼上楼下,响起一片叫好声。

蟀爷去了青海,让大家很惆怅。幸而蟀爷得便时,常会在某个上午,打手机到“常乐居”来。他告诉虫友们他还回不来,还得协助排练《赛太岁》《法门寺》《捉放曹》等“郝派”名剧……

有虫友问:“蟀爷,你掏出葫芦凑近手机,让我们听听蟋蟀的叫声。”

蟀爷说:“我确实把蟋蟀带去了,可我忙得没时间饲养,只好把它们放了……对不起。”

常青松提着大铜壶,笑吟吟地来为虫友们续水。

“常老板,可有蟀爷回湘潭的消息?”

常青松说:“下面有个茶客,是蟀爷的邻居。他刚才告诉我,蟀爷不回湘潭过春节了。”

“为什么?”

“因为‘西北京剧团’获了大奖,人气极旺。那里的戏迷强烈要求,在春节期间搞个演出旬。听说蟀爷还要‘出山’,演《飞虎梦》的牛皋、《除三害》的周处。”

“蟀爷恐怕要元宵节后才能回来了。”

“那也未必。听说‘西北京剧团’元宵节后,要去香港、澳门演出,蟀爷能不去?”常青松说。

有人问:“蟀爷就不玩蟋蟀了?”

常青松答道:“弘扬国粹京剧是大道。玩虫呢,虽是国粹,但只能算小技。蟀爷不会舍大道而重小技。”

“那是。不过呀,我们觉得蟀爷呀,大道小技都舍不得!”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虫友们在“常乐居”小茶馆的谈话,从侧面反映出本篇小说主人公“蟀爷”超凡脱俗的为人品性和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B蟀爷养蟋蟀除了因为好玩;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更多是出于揣摩学习的目的。正因如此,作为京剧团的名净,蟀爷的演技能够高人一筹。

C退休之后,蟀爷对京剧的酷爱其实并未消减。为协助学生排演节目,他远赴青海。可看出他始终胸怀京剧事业,渴望为京剧事业奉献余热。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主要采用了倒叙手法,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深刻弘大的主题。

E小说将故事发生地点集中在小茶馆“常乐居”,通过茶客、老板之间的对话,真实反映了一个老艺术家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老艺术家的赞美。

2.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着力刻画了“蟀爷”这个人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中“常乐居”小茶馆老板“常青松”纯属一个多余人物,完全可以不去写他。对于这个看法,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E ,答C ,答A ;答B.D不给分。 2.作用:①刻画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传统而古朴;②交代人物的活动场所;③引出下文“蟀爷”热爱京剧的对话。 3.①弘扬国粹,甘于奉献。蟀爷舍弃自己的“玩虫”小技,远赴青海,协助学生排演京剧。②演技高超,有意让贤。蟀爷在扮相、唱功、做功都有过人之处,名震江南。但六十岁时,他主动让道,坚决要求退休。③热爱生活,富于情趣。他擅长养过冬的蟋蟀,训练蟋蟀只在白天鸣叫,人虫“合二为一”,达到“化境”。④直爽乐观,重视情感。蟀爷常和虫友们喝茶、聊天及与虫友们辞行;在青海时,给虫友们打电话。 4.答案示例:观点一:常青松不是一个多余的。理由:①从情节上看,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他是故事的见证人,显得故事更真实可信。②从人物形象上看,他虽是次要人物,但起到陪衬的作用。③从主题上看,小说的主题思想不仅借助于主人公蟀爷形象来反映,也借助于他结尾处回答虫友的问话来揭示。观点二:常青松是一个多余的人。理由:①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是围绕蟀爷玩蟋蟀、演京剧的事来展开的,跟常青松关系不大。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蟀爷是小说主要人物,常青松此人可有可无。③从主题上看,小说主要是通过蟀爷的事来突出“大道小技”均不能丢的主旨,与常青松无关;结尾处却用常青松的评价来揭示主题,显得生硬直白。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答案就在相关的文段中,要求考生对有效信息要准确的筛选和提炼。B项中强拉因果。从小说全文来看,蟀爷演技能够“高人一筹”并不是因为“养蟋蟀”;同时,蟀爷养蟋蟀虽有揣摩学习的用意,但这并不是主要的。D项“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有误,应是“使情节更集中”;“揭示小说深刻弘大的主题”错误,小说的主题称不上“弘大”。A项“超凡脱俗的为人品性”有拔高之嫌。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环境描写的题目。该题中考核第二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第二段“横匾和门联”可判断这是社会环境描写,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方面入手。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作用:综述: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该题中考核“社会环境”。 3.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小说中人物形象。首先应回到文本中,找寻较为典型的描写,如“弘扬国粹京剧是大道。玩虫呢,虽是国粹,但只能算小技。蟀爷不会舍大道而重小技”这一部分为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弘扬国粹,甘于奉献”,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如“蟀爷”,多为正面起笔。 4.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对小说人物设置。从题干中“小说中“常乐居”小茶馆老板“常青松””分析,该题是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从人物、情节、主旨上入手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作品的内涵”,其含意是非常丰富的,就小说来说,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所传达出来的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塑造人物表现出来的赞赏、贬斥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作品的主旨和写作意图,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切都在作品内涵的范围之内。赏析作品的内涵,既是对概括小说主题的考查(概括小说的主题属于小说阅读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小说鉴赏评价的考查(主要是赏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还有对探究能力考查的成分)。因此这个考点实际是对作品的综合考查。该题中针对文本的人物形象考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                                     ”两句来直接表白自己宁死也不与小人们同流合污的心志。

(2)《赤壁赋》中描写诗人泛舟江上随意飘荡自由来去的情景的两句是:“                                        。”

(3)《渔家傲•秋思》中用“                                      ”两句,点出了“塞下”的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首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比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迁宗正寺主簿,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时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选学官,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教授。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观省。随事开明,多所裨益。都城大火,机应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务为奉承,不能出己见以裨国论;外臣不称职,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帅偏裨务为交结,而不知训阅以强军律。时年七十,丐闲,不许。迁右正言兼侍讲,首论广蓄人才,乞诏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各举将帅边郡一二人,召问甄拔,优养以备缓急。召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言:“至公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又言:“两淮招集敢勇,不难于招而难于处。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仍请检校权臣、内侍等没入家赀,专为养兵之助。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当干戈甫定,信使往来之始,疮痍方深,敝蠹纷然,机弥缝裨赞甚多。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册命,机摄中书令读册。数上章告老,帝不许,皇太子遣官属勉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机深于书学,尺牍人多藏云。

(选自《宋史·娄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B.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C.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D.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机为政有方,体恤民情。他治理铜城堤岸时,为民工置建房屋,提供工具,升为宗正寺主簿,还请求朝廷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B.娄机为人正直,关心国事。做皇太子老师时,向皇太子陈说正直道理,并上密奏章陈述将帅专权,对军纪的管理松懈,不训练检阅军队。

C娄机重视人才,富有远见。他提出广泛储备人才,请求下诏从侍从、台谏、学士等分别选拔可担任边州将帅的一二人,以行危急之事。

D.娄机为人诚恳,做事严谨。对是非曲直,他当面判断,事后从不再说;赞人全面,不遗漏特长;造访贤能者,列出其可任用的事实,以供选拔之用。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②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乐的传播方式主要指的是传播者对音乐进行传播的时候采取作用在受众的一种具体的方式。从古到今,人们都了解传播所产生的威力,在远古时期,人们便会利用歌声、语言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然而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活动范围逐渐地扩大了,人们开始发明文字和图画来突破传统之中时空的限制。如果没有音乐的传播方式,那么就没有人类音乐的活动与音乐。它的本质是用来传递音乐信息,使人与人之间得以交流。音乐的传播还可以让音乐的创造者和听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从而及时地向创作者进行信息的反馈,让其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一些音乐作品。

对于传播活动发展的历史来说,也就是传播媒介演进的历史。然而音乐之所以没有中断于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是和音乐特有传播的方式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说音乐历史发展与音乐传播发展是同步来进行的。而在音乐的传播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口头传播,也即“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它是在人类传播历史上最初的一个阶段,并且也属于早期音乐传播的一种原始形态,也是在电子音乐、唱片以及乐谱等方式诞生前最普遍、快捷的一种传播方式。例如古代的时候,人们主要用诗词和歌谣这种口头传播方式来抒发感情、传达意见。

其次是媒介传播,最开始的媒介传播是乐谱的传播,这个传播时期也标志音乐的传播进入到了媒介传播的一个时期。对于乐谱来说,它能够清晰的记录音乐的音长和音高,能够让流动音乐从此固定下来。

而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传播使得整个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它对于先前存在的一些媒介有着很强大兼容性,不但能够用来发布各种各样的娱乐信息和新闻,还能够充当媒体的媒体,将一些电视、广播等都兼容到自己的一种轨道之中,当前的一些网络音乐、电子期刊等就是有力的证明。

网络音乐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中手稿的逐渐消失。作曲家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创作到演奏到传播,能够轻易地修改或者抹去屏幕上的一些东西,将创作的过程逐渐变得模糊。然而一个音乐创作者的传统作曲是以手稿为主,这样才能够反映出创作者的一种真性情,所以,网络创作的乐谱与传统的相比,传统的乐谱手稿就变得更加真实,且具有收藏和保存价值。

(选自韩益民《试谈网络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删改)

1.下列关于“音乐传播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头传播是早期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既是人类传播历史上最初的一个阶段,又是一种最普遍、快捷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诗词和歌谣得以传播。

B乐谱传播是最早的媒介传播。乐谱能清晰地记录音长和音高,它的出现标志着在传播过程中“口耳相传”的流动音乐可以用乐谱的形式固定下来。

C网络传播方式相对来说具有很强兼容性,能够用来发布各种各样的娱乐信息和新闻,还能够充当媒体的媒体,将一些电视、广播可兼容到自己的轨道之中

D无论何种传播方式主要是传播者对音乐进行传播时向众传递音乐信息的一种具体方式,有利于音乐的创作者和听众进行双向交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交流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人们开始发明文字和图画,以此来突破传统之中时空限制

B各种音乐传播的方式有利于各地区、民族的人们通过音乐来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C音乐特有传播方式,使音乐得以传承而没有中断于传统的历史文化;这也说明音乐历史发展与音乐传播发展是同步的。

D作曲家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创作演奏传播,将创作的过程逐渐变得模糊,这样与传统乐曲相比更难反映出创作者的真性情。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头传播能保存一些音乐信息,但音乐作品仍处于流动、变化中,导致同一乐曲的乐谱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会有不同之处

B电子音乐、CD(唱片)可以记录音乐的音长和音高,储存声音信息,这是音乐传播方式中的媒介传播,能较完整地保存音乐信息

C音乐传播的方式,从口头传播到媒介传播,再到网络传播,每次都在变化,都在进步,而网络传播方式使得整个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D网络音乐传播方式会导致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中手稿的逐渐消失,而用网络创作的乐谱却没有真实性,也降低了其收藏和保存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周弘,赏识教育倡导者,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第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他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而且培养了一批“周婷婷”,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他创立的赏识教育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

材料二:最近,香港商人萧百佑以“狼爸”之名走红媒体。他说,孩子12岁之前做得不对,就要打。他以家里的“有道明君”自居,在品行、饮食、娱乐、社交、学习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孩子违背了家规,就要受到训斥,“藤条伺候”,常常被打得伤痕累累。狼爸用家法调教出的三个儿女相继被北京大学录取,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

就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你有怎样的见闻或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