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内导演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学习国外拍摄影...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内导演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学习国外拍摄影片的力度也在增大。如何拍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本土特色的影片,这是摆在中国导演面前共同的难题。

B“一带一路”建设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C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彼岸奋勇前行。

D“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完全放开后,广大民众对这项国策很冷静,并没有扎堆生孩子的现象出现。

 

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修改语病。A项,成分残缺,在“世界眼光”前加“具有”。B项,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D项,中途易辙导致混乱,应将“二孩政策”放到“自”后。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如D项中,中途易辙,前句中的主语“二孩政策”,未出现谓语,后句又出现主语“广大民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周星驰的作品一贯保持“猜不透”的风格,在发布会上,他对最新影片《美人鱼》的具体故事         

②杭州彩民刘先生8元中体彩“超级大乐透”2040万 ,面对记者提问,刘先生怕泄露身份会惹来麻烦而         

③董卿休假风波再次点燃了“央视主播离职”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凡离职的主播,对于走的“原因”都          

A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讳莫如深    

B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C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D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昆虫学界“不朽之师”周尧

周尧浙江宁波鄞县人,1934年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大三时,他和同学套用《苏武牧羊》的调子为自己组织的“长跑队”编了一首歌:“要雪东亚病夫耻,要炼体如钢,要锻铁心肠;活泼泼,气昂昂,准备赴沙场,雄心惊倭寇,壮志吓蛮邦……”]

1936年,周尧奔赴意大利那波里大学,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一年之后,他成绩斐然,兼任助教。他写的《透明蚧的重记载》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在研究所出版的学报上,得到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他前途一片光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祖国河山遭到践踏,周尧悲愤不已。一天,周尧在意大利朋友家闲谈,忽然进来一个青年法西斯,一看到周尧就跷起大拇指说:“你们日本人真是厉害,一下子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周尧眼睛里冒出了愤怒的火焰,他一拳将那个青年打倒在地,吼道:“我让你看看到底是日本人厉害,还是我们中国人厉害!”青年明白周尧是中国留学生后,吓得爬起来一溜烟跑了。

后来,周尧对导师说:“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时长。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于1938年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就投笔从戎穿上了军装,来到抗日前线,作战于兰考、商丘一带。师长知道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劝他退伍。当时国内昆虫学领域很薄弱,1939年冬,退伍后的周尧接到了川大农业院和西农的两张聘书,是留在“天府之国”还是到偏远的大西北呢?“这里是后稷诞生的地方,教稼台就在附近,西边是绛帐,是马融教书的地方。我要学习先农先儒,为中国农业与教育做出贡献。”于是,周尧选择了西农,在这里坚守六十年。1948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炮声传到西农,国民党领导下的校方乱了阵脚,有的主张迁校江南,有的已自顾逃到西安,周尧等数人却坚持留在学校,他身佩短枪与国民党184师师长斡旋,用计谋切断国民党军队供水,将其逼退,最终保卫了学校。

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小麦吸浆虫又一次卷土重来。刚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的农民慌了神,传言“虫王爷降下了灾”,纷纷迷信拜天,有的农民干脆就把庄稼烧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看到这惨状,周尧坐不住了,下决心一定要降服这虫害。

周尧带领学生奋战在麦田里七天七夜,终于研究出了短期对策,用农药有效控制住了虫害。他认为用药制虫,不是昆虫学主攻的方向。第二年,他又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寄生蜂是小麦吸浆虫的天敌。后来,这项让昆虫生生相克的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大范围推广,很好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灾害。

有段时间,北京颐和园在南大墙及藻鉴堂等地方发现白蛾。这种白蛾,具有食量大、繁殖性强的特点,严重危害农林植物。园艺队紧急向颐和园放养25万只周氏啮小蜂——周尧的研究生杨忠歧找到的,如此,很快消灭害虫。

1996年6月,浙江省鄞县县委和县政府为了弘扬他的爱国和敬业精神,在宁波美丽的东钱湖畔修建了“周尧昆虫博物馆”,在开馆典礼上,给他颁发了60万元奖金。周尧当即宣布,将其中20万元捐献给博物馆,其余的40万元和他积累的稿费10万元全部用来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希望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中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获奖的中青年科学家已达70多人。

1980年,周尧教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此书一出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

六十年代,周尧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并对昆虫的高级阶元类群进行了重新划分。他采集昆虫标本的足迹遍及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每个省、市、自治区。他创办了《趣味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昆虫学刊物3种。

1989年他完成了三卷本巨著《中国盾蚧志》。1994年主编出版了《中国蝶类志》,这是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全书不仅编排了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还严格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纠正了中外书籍上不少蝴蝶学名的历史性错误,审查了全部已有的中国蝴蝶的“中名”,并拟定了所有中国蝴蝶的属名与大批的新中名,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张雅林说:“先生一生功绩太多……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改编于申宏磊《周尧:与青铜雕像一样不朽的人》等)

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求学,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尧四处奔波,最后终于如愿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

B因为周尧写的发表在研究所出版的学报上博士论文《透明蚧的重记载》,得到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所以导师想一再挽留他。

C抗战爆发后,周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穿上军装,曾一度在抗日前线兰考、商丘一带作战;他被师长劝说退伍后,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报效祖国。

D有段时间,北京颐和园一些地方出现了危害性极大的白蛾,园艺队人员用周尧研究出来的周氏啮小蜂,很快消灭了这种害虫。

E周尧在昆虫学研究上作出了诸多贡献,他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还对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进行了编排。

2.修建“周昆虫博物馆”是为了弘扬他的爱国与敬业精神。请简要概括周强烈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3.在国家需要时,周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称周是昆虫学界的“不朽之师”。结合文本,请谈谈你对“不朽之师”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蟀爷

聂鑫森

这一群上了年纪的虫友常常聚会的地方,是关圣殿旁的“常乐居”小茶馆。

这小茶馆有年月了,旧式砖木结构,两层楼,门脸不大。但横匾和门联却是名人书写和镌刻的。联语云:“常以知足为乐;乐因荣辱如常。”小茶馆似乎力拒“时尚”,盛夏不用空调不用电扇,用的是旧时代店铺常见的“布扇”,带轴的横幅厚帆布悬挂半空,一绳系轴,由人手拉着来回晃动生风。冬天只在一楼的厅堂正中央生一炉炭火,热力四射,畏寒的坐一楼,喜欢凉润的上二楼去。

老板叫常青松,五十多岁,脸上总浮着热情的笑。

还有七八天,就要过春节了。虫友们围坐在二楼临窗的八仙桌边。桌子中间,相挨相靠的是几只鸣虫葫芦,里面蓄的是蝈蝈。

“多少日子没见蟀爷了,想他哩。”

“若是蟀爷在,他的蟋蟀叫得最有灵性。”

蟀爷应邀到青海“西北京剧团”协助排戏去了,入秋后走的,一眨眼就快半年了。

蟀爷是虫友们为他起的尊号。他叫武长林,是京剧团“郝(寿臣)派”名净(花脸),扮相、唱功、做功都有过人之处,可说是名震江南。六十岁时,他坚决要求退休,为的是年轻人已经脱颖而出了,得让他们有更多更重的戏份,他不能老挡在前面,应该高高兴兴地让道。

蟀爷业余喜欢玩虫,但情有独钟的是蟋蟀。他觉得能从蟋蟀高低、粗细、长短的叫声里,听出花脸唱腔韵味。夏虫、秋虫都好养,养冬虫不容易。蟀爷擅长养过冬的蟋蟀,既可磨砺自己的耐性,又能体现自己的智力,故而乐此不疲。

蟋蟀是夜鸣昼不鸣的,蟀爷夜晚要登台唱戏,没法子听。他就训练蟋蟀只在白天鸣叫,方法是每夜将盛虫葫芦放在稍冷的地方,使其收拢翅膀而噤声,持续数日便能改其习性,遇暖而鸣。

蟀爷退休后,清早去公园练嗓、打拳、清唱几段戏文。早饭后,就乐呵呵地去“常乐居”,和虫友们喝茶、聊天。冬天的日子,蟀爷一进门,大家就听见他怀里蟋蟀的叫声了,然后叫声沿木楼梯而上,来到八仙桌边。

蟀爷坐下来,从怀里掏出葫芦,放在自己的面前,蟋蟀的鸣叫声宽厚、雄浑、悠长。

“有点儿像我的嗓音吗?”

“真像。它无疑是蟋界的名净!”

蟀爷哈哈大笑。待蟋蟀不叫了,他又把葫芦塞入怀中。暖一暖后,鸣叫声又朗然而起,于是再把葫芦搁到桌上。

蟀爷说:“人之冷暖与虫之冷暖,能合而为一者,称为化境,你们说是不是?”

优哉游哉,五年过去了。

这是个秋天的上午。蟀爷到十点钟的时候,才走进“常乐居”的二楼。他站着向大家拱拱手,说:“我来向各位爷辞行。我的一个学生在青海‘西北京剧团’当团长,亲自登门请我去协助排练《野猪林》,以便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迎新春京剧大赛’。学生还在我家里哩。吃过中饭,我们就去飞机场了。忙完这段日子,我就回来。再见!”

蟀爷双眼发潮,念了句京白:“各位爷保重,洒家——去——了。”

楼上楼下,响起一片叫好声。

蟀爷去了青海,让大家很惆怅。幸而蟀爷得便时,常会在某个上午,打手机到“常乐居”来。他告诉虫友们他还回不来,还得协助排练《赛太岁》《法门寺》《捉放曹》等“郝派”名剧……

有虫友问:“蟀爷,你掏出葫芦凑近手机,让我们听听蟋蟀的叫声。”

蟀爷说:“我确实把蟋蟀带去了,可我忙得没时间饲养,只好把它们放了……对不起。”

常青松提着大铜壶,笑吟吟地来为虫友们续水。

“常老板,可有蟀爷回湘潭的消息?”

常青松说:“下面有个茶客,是蟀爷的邻居。他刚才告诉我,蟀爷不回湘潭过春节了。”

“为什么?”

“因为‘西北京剧团’获了大奖,人气极旺。那里的戏迷强烈要求,在春节期间搞个演出旬。听说蟀爷还要‘出山’,演《飞虎梦》的牛皋、《除三害》的周处。”

“蟀爷恐怕要元宵节后才能回来了。”

“那也未必。听说‘西北京剧团’元宵节后,要去香港、澳门演出,蟀爷能不去?”常青松说。

有人问:“蟀爷就不玩蟋蟀了?”

常青松答道:“弘扬国粹京剧是大道。玩虫呢,虽是国粹,但只能算小技。蟀爷不会舍大道而重小技。”

“那是。不过呀,我们觉得蟀爷呀,大道小技都舍不得!”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虫友们在“常乐居”小茶馆的谈话,从侧面反映出本篇小说主人公“蟀爷”超凡脱俗的为人品性和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B蟀爷养蟋蟀除了因为好玩;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更多是出于揣摩学习的目的。正因如此,作为京剧团的名净,蟀爷的演技能够高人一筹。

C退休之后,蟀爷对京剧的酷爱其实并未消减。为协助学生排演节目,他远赴青海。可看出他始终胸怀京剧事业,渴望为京剧事业奉献余热。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主要采用了倒叙手法,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深刻弘大的主题。

E小说将故事发生地点集中在小茶馆“常乐居”,通过茶客、老板之间的对话,真实反映了一个老艺术家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老艺术家的赞美。

2.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着力刻画了“蟀爷”这个人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中“常乐居”小茶馆老板“常青松”纯属一个多余人物,完全可以不去写他。对于这个看法,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                                     ”两句来直接表白自己宁死也不与小人们同流合污的心志。

(2)《赤壁赋》中描写诗人泛舟江上随意飘荡自由来去的情景的两句是:“                                        。”

(3)《渔家傲•秋思》中用“                                      ”两句,点出了“塞下”的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首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比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