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书评,是对一部作品的内容、思想、写作目的、特色、地位价值等进行评价。请在下面两部...

书评,是对一部作品的内容、思想、写作目的、特色、地位价值等进行评价。请在下面两部作品后各写一句书评,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示例:  《红楼梦》   文学的珠穆朗玛峰

大厦倾塌时的慢镜头回放

红楼一梦,盛世挽歌

《聊斋志异》 瓜棚下的怪谈

花妖狐媚的人情纠葛

从人妖鬼魅洞察人世的真善美丑

《三国演义》                                       

《平凡的世界》                                      

 

《三国演义》:每一个读者,都以自己的人生,在历史的虚与实之间,参与着属于自己的那部《三国》的构建。《平凡的世界》:像少平一样读书,像少安一样奋斗,像润叶一样去爱。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书评。应注意书评的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故评价时应紧抓该部作品的内容、思想、写作目的、特色、地位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即可。注意语言的简练与字数的要求。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书评作用于读者,首先在于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参考,这就要求它把图书的基本内容介绍给读者;其次在于它的中介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以使阅读具有针对性,这又要求它点明图书的精要所在;最后在于它的导读功能,此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读者在阅读时,对所读图书进行价值判断提供参考,二是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这自然就要求它必须准确地反映书的内容,并在众多的出版物中遴选书评的对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并非想象的那样脆弱,紧张的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生活在战争时期的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这是由于人们在战争环境中精神紧张、生活积极、进取心强,所以长期充满活力,抗病能力也随之增强。

A适度的紧张还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    

B适度的紧张还可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

C因为人体免疫系统由于适度的紧张处于戒备状态,所以疾病难以发生扩展。      

D疾病难以发生扩展的原因是人体免疫系统由于适度的紧张而处于戒备状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面对严重雾霾天气,人们大多选择呆在室内,实在需要出行时就戴上口罩、钻进公交车或私家车里,认为这样就可以防止雾霾不危害我们的健康。

B春节之后,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除了国家连续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利好的刺激因素之外,还在于部分开发商追求暴利、捂盘惜售、故意抬高房价所致。

C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尽管国内外旅游业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都在加大,但中国旅游业繁荣与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

D“有钱就是任性”火得一塌糊涂,一时间成了高频词,并由此衍生出了“长得帅就是任性”“年轻就是任性”“成绩好就是任性”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各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元旦前后,各省市“异地高考”方案纷纷出炉。在北京和广东,考试资格将与外来人员管理制度和打工者的积分挂钩。方案一出台,很多打工者大感失望。随迁子女的高考资格需要与父母的居住证捆绑,不少网友认为这对于解决异地高考的核心问题不过是      。相关专家表示,不同地域教育承载压力不同,改革自然不可能      ,更不可能       ,应允许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扬汤止沸    并驾齐驱    一蹴而就

B抱薪救火    齐头并进    一挥而就

C抱薪救火    并驾齐驱    一挥而就

D扬汤止沸    齐头并进    一蹴而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1941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安检员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1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抗战的祖国。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时说:“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内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课。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卢鹤绂预言“浓铀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应验。1947年,他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到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培训班:学员中有90名工程师,还有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包括日后的核基地司令。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如果卢鹤绂也到核弹基地,将来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58年,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1980年,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项研究进展,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

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对京剧的痴迷源于年幼时在舞台下的耳濡目染,入门完全是无师自通,唱功、演技都是听来的、看会的。他曾自豪地说,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有人问卢鹤绂为什么如此酷爱京剧,他回答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近期,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节选自《新民周刊》2014年7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既叙述了卢鹤绂的家庭出身、求学以及事业成就,同时也写出了他在自己人生经历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B卢鹤绂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他在量子力学、近代物理、 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基础学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在核能方面颇有建树,故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

C“546培训班”任务结束后,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如果卢鹤绂不回到复旦大学继续当老师而是也到核弹基地,就不会成为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D本文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的话,介绍卢鹤绂任教的培训班的成员,都从侧面展现了卢鹤绂的人物形象。

E卢鹤绂酷爱京剧,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京剧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其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请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卢鹤绂在教学、科研方面都有哪些成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谁的电话   

老葛能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心情格外舒畅。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小学到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作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老葛深深的低着头,不敢接这个电话。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  “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一盒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红豆》2015年第12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葛把家里仅有的一盒月饼寄给了女儿,而且后悔自己没有早一天把月饼寄出去,这表明了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

B主任过去正眼不瞧老葛,现在却热情地请老葛喝酒,这表明他受社会风气影响,放下身架向老葛学习如何教育孩子,想使自己的儿子也考入名校。

C主任敬酒,老葛惶恐地站起来,想一口气喝完酒,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这表明老葛因女儿“连跳三级”并考上名牌大学,摆脱了自卑。

D主任的儿子连三本都没有考上,并且不听劝告拒绝复读,去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表明他极有主见,不满当前束缚自己的应试教育。

E老葛觉得在做父亲方面他应该向主任学习,与打电话的情节相照应,暗示了老葛心态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当下教育的思考。

2.小说中“接打电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老葛三次接电话的反应都不同,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发表后,有评论家指出结尾“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删去更好,你认为删了好还是不删好?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