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幸 福 莫泊桑 五年以前我到远离热闹的城市、凄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莫泊桑

五年以前我到远离热闹的城市、凄凄凉凉的科西嘉去旅行。那儿没有农业,没有工业,没有艺术。那儿的人住着粗糙简陋的房子,凡是与自己的生活或者与自己家族的纠纷无关的事,都不关心。他们暴躁,好记恨,无意识地残忍凶暴,但是他们也好客,慷慨,忠诚,单纯;他们打开门欢迎每一个过路的人,哪怕是一丁点儿同情他们的表示,他们都愿意用真诚的友谊来报答。到了早上,你握住主人伸出的手告别,他一直把你送到村边。

后来,有一天在走了十个钟头的路程以后,傍晚来到了一所孤零零的小房子跟前。

接待我的那个女人已经上了年纪,态度庄严,衣衫整洁,这在当地是少见的。男的坐在一把草椅子上,立起来向我行礼,然后又坐下来,没有说一句话。他的老伴对我说:

“请您原谅他;他的耳朵现在聋了。他今年八十二岁。”

她说的是纯正的法语。我感到惊奇。

我问她:“您不是科西嘉人?”她回答:“不是,我们是大陆上的人。不过我们住在这儿已经有五十年了。”

想到她在这个角落里度过这五十个年头,我不由得感到了不安和恐惧。一个老牧羊人回来了,大家开始吃只有一道菜的晚饭,是用土豆、肥肉和白菜放在一起熬的浓汤。

饭后,老妇人来到我跟前。即使是最听天由命的人,心灵深处也还有着好奇心,她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折磨下,问道: “您是从法国来的吗?”“是的,我出来游山玩水。”

“您也许是从巴黎来的吧?”“我是从南锡来的。”

我觉着她好像非常激动。这一点我是怎样看出或者不如说是怎样感觉出来的,可就说不来了。

她慢吞吞地跟着说了一遍:“您是从南锡来的?”

那个男的出现在门口,像所有聋子一样,脸上毫无表情。

她接着说:“没关系,他听不见。”过了几秒钟以后她又说:“这么说,您认识南锡的人了?”“当然,差不多所有的人我都认识。”“圣阿莱兹家的人认识吗?”“认识,而且很熟,他们是家父的朋友。”

她聚精会神地望着我,然后用回忆起往事时的那种低低的声音说:“对,对,我记起来了。啊!西尔蒙一家子,您认识吗?”“认识,最小的一个现在当将军了。”

这时候她激动,她苦恼,她有了我也说不清是怎样的一种强烈、神圣的混乱感情,她有了我也说不清是怎样的一种需要。因此她浑身哆嗦着说: “是的,亨利·德·西尔蒙,我知道他。他是我的弟弟。”

我大吃一惊,抬起头来望着她,猛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

从前发生过一件轰动整个洛林贵族阶层的大事。一个年轻姑娘,又美丽,又有钱,叫苏姗娜·德·西尔蒙,被她父亲指挥的那个团里的一个轻骑兵士官带走了。这个带走团长女儿的士官,是个英俊的小伙子,虽然是农家子弟,但是穿起骑兵的蓝色短军服显得非常神气。大概是骑兵队伍经过时,她看见了他,注意了他,并且爱上了他,因为他就是她心仪的人。一天晚上,那个当兵的刚服役期满,就跟她一起不见了。到处寻找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找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得到他们的消息,大家都以为她已经死了。

没想到我却在这个阴森可怕的山谷里遇到了她。

于是轮到我说了:“是的,我记起来了。您是苏姗娜小姐。”

她点了点头。泪珠从她的眼睛里滚下来。接着她朝呆坐在茅屋门口的那个老人望望,对我说:“就是他。”

我明白了她仍旧爱着他,她仍旧用迷恋的眼光望着他。

我问:“至少您过去幸福吧?”

她用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回答:

“啊!是的,很幸福。他曾经使我很幸福。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我凝视着她,既感到悲哀和意外,也对爱情威力之大感到惊异!这个富贵人家的姑娘跟随了这个男人,这个农民。她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农民。她接受了他的那种没有魅力、没有奢华、没有任何一种雅致考究的生活,她适应了他的简朴的习惯。她仍旧爱他。她变成了一个戴着便帽、穿着布裙子的乡下女人。她在白木桌子前,坐在草椅子上,用一只瓦盆子吃白菜、土豆加肥猪肉熬的汤。她挨着他睡在一条草垫上。

这一整夜我听着那个老兵的嘶哑鼾声,他躺在简陋的床上,身边是跟着他来到这个如此遥远地方的女人。我一边听一边想着这段离奇而简单的故事,想着这个幸福,它如此充实完美而它的要求又如此之少。

太阳出来了,我握过这一对老夫妻的手以后就动身了。

说故事的人闭上了嘴。有一个女人说:“不管怎么说,她的理想太鄙下,她的需要太粗俗,她的要求太简单。这只可能是个傻子。”另外一个女人慢吞吞地说:“有什么关系,只要她幸福。”

那边,在远远的天边,科西嘉消失在黑夜中,慢慢地回到大海里,抹去了它那巨大的身影,好像刚才是为了亲自来叙述在它岸上居住着的一对谦卑的情人的故事,才特地显露出来的。

(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到的“他们暴躁,好记恨,无意识地残忍凶暴”,反衬“他们也好客,慷慨,忠诚,单纯”,突出了“那儿的人”的劣根性。

B.小说中写到的“那个女人”、“他的老伴”、“老妇人”、“富贵人家的姑娘”都是指“苏珊娜”;“那个男的”、“一个轻骑兵士官”指同一个人。

C.小说运用了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耐人寻味。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我”几乎贯穿小说的始末,有着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作用。

E.小说写到“她”之所以“聚精会神地望着我”,是因为“她”得知“我”是从南锡来的,差不多所有的南锡人,包括圣阿莱兹家的人“我”都认识。

2.小说中的苏珊娜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3.小说插叙“从前……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一段,其作用是什么?

4.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幸福”,请结合文中人物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1.答B得3分,答D得2分,答E得1分:答A.C不得分。 2.①年事已高,态度庄严,衣衫整洁;年轻时漂亮、富有。②思念家乡和亲人:不断且急切地向“我”打听家乡、亲人的近况。③生活简朴:住着粗糙简陋、孤零零的房子;戴着便帽、穿着布裙子,吃白菜、加肥猪肉熬的汤。④对爱情忠贞不渝,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爱着一个没有魅力、没有奢华、没有任何雅致考究生活的轻骑兵士官,和他一起在科西嘉这个凄凉、恐怖的角落里生活了五十个年头,始终迷恋他,痴心不变,从不后悔,生活的很幸福。 3.①从内容上说,插叙这一段,交代苏珊娜和轻骑兵士官两个人的形象特征及身份地位,苏珊娜爱上轻骑兵士官的原因及经过,说明苏珊娜爱上轻骑兵士官合情合理且顺理成章。②从结构上说,插叙这一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它既承接上文中关于“老妇人”和“男的”“老牧羊人”等内容,又开始下文“我”记起“苏珊娜小姐“、讲述苏珊娜与”那个老兵“的爱情故事等情节。③从手法上说,插叙最后写到苏珊娜和轻骑兵士官两人下落不明,造成悬念,给人扑朔迷离之感,使两人的爱情故事平添传奇色彩。 ④示例:苏珊娜与轻骑兵士官纯真的爱情告诉我们:①幸福不是靠魅力的影响来酿造,不是靠拥有富贵奢华的生活来建立,不是靠讲究雅致来铸就。②幸福就是能和自己喜欢、能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人在一起。③夫妻之间,只要过得充实、快乐、和谐、温馨、即便身处艰苦寂寞的生存环境,住着粗糙简陋的房子,生活得很简单、很简朴、很清苦,甚至委屈了自己的身份,也是非常幸福的。④只要彼此忠诚,彼此谦卑,彼此恩爱,就是幸福。⑤只要忠贞不渝,彼此坚守,白头偕老,就一定幸福。(言之成理,结合材料分析,从一个角度确定观点还是分几个角度分别分析都可以)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A突出了“那儿的人”的劣根性言过其实,应主要是突出了“那儿的人”的“好客,慷慨,忠诚,单纯”。C小说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E项,分析不够全面,“她”之所以“聚精会神地望着我”,还因为想要打听“西尔蒙一家子”的事。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是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C项是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E项是分析小说内容。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苏珊娜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先到文中找到写苏珊娜行为举止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概括。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他衣衫整洁,从吃穿住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生活简朴,从她向“我”打听家乡、亲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对家人的思念。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先找出苏珊娜的行为举止,然后概括其特点。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插叙‘从前……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一段,其作用是什么”,这是考查插叙的作用,这也属于段落情节的作用。答题的时候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段落,先从内容上看,写了……,表现了……;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前文。5.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起线索作用。9.埋下伏笔。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幸福’,请结合文中人物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应先到文中找到幸福的内容,比如苏珊娜与轻骑兵士官纯真的爱情,然后再看他们爱情幸福的表现。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分条作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小说标题含义和用意答题注意事项: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4.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5.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两句作比,形象地描绘出琵琶女演奏到高潮时琴声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描写出月夜下“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

(3)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                               ”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②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唐诗解》:“此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幸陕,纶时在京而作。”②千门:代指京城。

1.本诗和杜甫《春望》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请从景色特点和表现手法方面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德知州。

嘉靖初,祖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邠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伏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摄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咸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之,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①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以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②大计,遂严旨落职,以冠带③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

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节选自《明史·王邦瑞传》,有改动)

【注】①蓟州:蓟州镇,即下文“蓟镇”,今名蓟县,在天津市最北部,为明九边重镇之一。②安攘:排除祸患,使天下安定。③冠带:戴帽束带,泛指官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明清时期对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

B“忧”指居丧。一般来说,古代官员的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亲去世,官员必须辞官,办完丧事后再出来为官。

C“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长官。明代,左侍郎的职位要比右侍郎的高。

D.“郭”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古时,内城叫城,外城叫郭,皆用作防御工事,后来城郭泛指城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邦瑞有气量和才识,做诸生时,山东一带盗匪蜂起,他就向知府上呈平定盗匪的十四条建议。

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丁汝夔下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提出的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善剿盗寇。他曾经剿平了泾、邠大盗李孟春,还设伏击败了乘河水结冰进犯宁夏的敌寇。

D.王邦瑞仕途坎坷。由于仇鸾的诬陷,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导致其最终被免官;仇鸾被杀十年后,皇帝才让他官复原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之,帝报从之。

(2)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摘编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关于佛教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中国文化一样,佛教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这些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都属于知的方面。

B.原始佛教文化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完全不带有伦理的色彩。

C.佛教文化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传到中国以后,它“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完全是对立的,因此它不会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

D.早期佛教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这是在中国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下,不得不歪曲原意以求生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

B.文化也可以分为广义的、狭义的、深义的三个层次,深义的文化存在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是经过概括、抽象、提炼等方法得出的共同的东西。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它知行背后的伦理色彩,即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周一良先生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点明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

B.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是这二者最主要的差别。

C.文章引用陈寅恪先生对儒、佛、道与中国思想史关系的论述,为中国文化知、行两个范畴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D.深义的文化是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中国故事做中国好人:90后小伙小蔡,10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视神经萎缩,休学养病和就读盲校期间,他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后来在亲人支持下,开办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服务残疾人群体。高二学生小王春节回家,看到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利用网络众筹平台,发起“乡村路,我心中的泥泞”众筹项目,促成了修路工程的启动。大学生小何应征入伍守卫祖国西南边陲,两年后光荣退伍返回学校,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因奋勇营救落水女子,不幸失去年轻的生命。

这三人中,谁的故事更能打动你?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