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央电视台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央电视台的《开门大吉》是一个很受观众欢迎的栏目。它要求选手根据提示音猜歌曲名,每过一关,选手就会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难度逐渐加大,奖金也越来越高。如果在某一关失败,前面获得的奖金就会清零。有的选手根据自己的能力,冲到某一关时会选择停下来,得到一定的奖金,满意地离开。也有的选手选择继续闯关,有的最终获胜,高兴地离开;也有的虽然失败,但同样高兴地离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选择荆棘还是选择诗意都应该高兴 人生处处在选择,这一秒你选择在前面的路口右转,下一秒也许你选驻足在某个报摊,谁能预知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也许你从此遇见一个错误的人,也许你拥有了一天的好心情——皆因你一个选择。 偶尔也为错误的决定惋惜,但不论是崎岖还是坦途,都该为它买单,为它高兴。 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自序中谈自己的写作:“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意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苦旅苦旅,听名字便尽是苦吧。风尘仆仆,舟车劳顿,一去便是百里千里罢。可这“苦”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尽是诗意——除了诗意还是诗意。因了华夏大好河山清嵘峻茂,因了文人心中流淌的文字之海,在一路孑然中感受,感受路远有荆棘,心中有诗意。 朝朝暮暮,钟鼓钹馨,重一声,轻一声,岂不快哉:! 我猜想,在旅途结束后,余秋雨先生的内心定是高兴的,因他将苦旅生生地过成了乐途。 其实不管你的选择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感受又是什么,只要你的内心里是满足而非空荡,开始和结果有何重要,成功与失败都该高兴罢。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书中写过一个逆社会潮流前行的名校学子: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后创办知名社团“耕读社”,后发展成为上千人的社团。他是众人公认的天才,公认的好学生,毕业后收到了美国麻省理工的录取通知书。 这样一个前景无限光明的才子,竟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出家为僧,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掀起了一波舆论浪潮,引得众人关注。这个选择从他的父母乃至社会,连同我也无法理解。大概只有他自己的内心里有答案,或许从他创办耕读社开始这个念头就伴随他了吧,因为只有这样做,他才会高兴和满足。 这样的选择需要面对所有人不解的眼光,需要内心强大的勇气,但估计他的内心定是无比的满足,因为这是他想要的和追求的——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他就这样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年少轻狂的岁月,选择荆棘还是诗意,若是真心高兴,又有什么所谓呢? 【解析】 试题分析:立意参考:①量力而行 ②勇于挑战自我 ③重在过程 ④舍与得。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的立意角度很多,注意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送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查查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些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节选自《粱实秋散文》)

1.根据文章,概括古人送别与现代人送行的本质有何不同。

2.梁实秋散文语言独具风格。请分析画线句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3.文中提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次“最悲惨的”送行?

4.文末作者赏识这样一种心情:“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认识。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新闻周刊》就新技术对年轻人成长影响的利与弊,分别征询与统计了全球65位经济领袖的看法,其结果见表1与表2。

满分5 manfen5.com

 

请概括这两个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句式协调。

寒江独钓,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母题,其用意很微妙。人活动的天地由陆地转到了水面,转到了舟中。上善若水,得意在舟。舟行水中,随波荡漾,任意东西。溶溶的月色,                     ;悠悠的水面,空明而静寂。在我的理解中似乎有这样的思路:陆地是坚硬的,世俗的,那里是一切欲望展示的领地;水面是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一段介绍性文字,概括“岭南画派”的三点艺术特征。不超过35字。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地域画派,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二高一陈”早年受业于居廉、居巢。“二居”的绘画风格很传统,到了“二高一陈”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他们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作品也创作了无数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的大众化作品,用生机勃勃的新国画改观了中国画坛的缺乏生气的面貌。“二高一陈”曾在日本学习西方绘画技法他们几乎都受到竹内栖凤等人的影响。他们的画作展出后,曾被“广东国画研究会”抨击为“国画叛徒”。他们坚持这种做法,同时运用撞水撞粉法、搓纸法、背后敷粉法等新的绘画技术,使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赋内涵,更具魅力,更令人瞩目。如高剑父的《松风水月图》参加中德美展,后被德国政府征集收藏于柏林博物院。岭南画派发展到今天,已是闻名遐迩,人才辈出。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2)苏轼在《定风波》中有“                                ”的诗句,借此表现不惧风雨,悠然前行的情态。

(3)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