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呼噜 赵新 这是一条烧得很热的土炕。 炕头儿上睡着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呼噜

赵新

这是一条烧得很热的土炕。

炕头儿上睡着父亲,后炕里睡着县长,吴有睡在他们中间,吴有是桃树湾村的村主任。这天下午县长来到村里,搞农业结构调整调查,因和父亲谈得投机,就和父亲交了朋友,晚上索性连县城也不回了,坚决要和父亲住在一起,以便把还没念叨完的事情接着念叨下去。这样吴有就叫娘和媳妇睡在一起,自己陪了领导和父亲睡。

吴有很激动,很兴奋。他先是端茶倒水递火点烟耐心地听父亲和县长说庄稼话桑麻,然后在炕上铺好被褥放好枕头端来尿盆。等伺候两个人睡下以后,夜已经深了,因怕闹出什么响动打扰县长休息,他连衣服都没脱就悄悄钻进了被窝。

秋天的夜,月色朦胧,气爽风柔,更有那瓜果甜香丝丝缕缕从门缝里飘进来,让人感到生活是这般美好。吴有先是靠近父亲这边睡,但从父亲头上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汗息一阵强似一阵,一阵比一阵猛烈,呛鼻子呛眼睛还似乎呛耳朵,熏得他用被子捂住脑袋还是受不了;吴有只好往县长那边挪,这一挪就妙了:从县长头上散发出来的芬芳的皂香醒脾醒胃,清心爽神,令人舒畅愉悦。县长和父亲同岁,都是五十有二;县长和父亲个头儿一样,都是一米七左右;县长和父亲胖瘦相同,老来都有些发福。可就是这味道不一样,两个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

吴有不能再朝后炕里挪了,再挪就挨着县长、就碍县长的事了!要是自己的手脚碰了县长而且把县长碰醒了,那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他这个村主任还称职吗?

吴有稳住了身子,一边闻那清心爽肺绵绵不绝的皂香,一边倾听外面的天籁之音:院里有露珠落地,那晶莹的露珠落在铺了水泥的院子里,声音清脆圆润,明快爽朗,珠落玉盘一样好听。

突然,父亲打起了呼噜。父亲的呼噜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就居高不下,一味地凶猛激烈,波澜壮阔!吴有已经有十年不和父亲在一条炕上睡觉了,想不到这土里刨食吃的老汉竟然这样雄姿勃发,惊天动地,那呼噜打得虎啸狼吼,万马奔腾,环环相接,密不透风,中间就丝毫没个停歇的时候!

这呼噜听着特别刺耳,特别难受!或嘈嘈杂杂,如人喊马叫;或哗啦哗啦,如暴雨来临;或浪涛涌动,如洪水漫卷;或霹雳电闪,如地裂天崩!

吴有决定推醒父亲:一是他受不了这种噪音的煎熬,二是怕父亲的呼噜把县长吵醒了,显得自己全家都没有修养——一个敢当着县长任意地打呼噜的家庭,还有什么精神文明?

吴有悄悄地挪到炕头儿,正要伸手推醒父亲的时候,县长那里也打起了呼噜!县长睡觉也打呼噜,这是吴有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但是奇了,县长的呼噜一如那缕妙不可言的皂香,打得舒缓悠扬,余音绕梁,听起来如小河流水,春雨飘洒,燕语呢喃,微风送爽而且县长的呼噜打得很有节奏,起伏有致,强弱匀称,一会儿缥缥缈缈声若琴弦,一会儿丝丝缕缕恰如游云,简直是天上的一支乐曲,在人间制作出的一种仙境,听起来是一种甜美的艺术享受,令人大饱耳福!

县长和父亲同岁,县长和父亲个头儿一样,县长和父亲胖瘦相同,可就是打呼噜的声音不一样。两个人哪里能一样啊!

吴有感叹不已,吴有突发奇想:自己是高中毕业,在学校学习时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那首广为传唱深受欢迎的校歌就是自己谱写的曲子,现在何不把县长的呼噜之声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作为一首轻音乐奉献给社会?即使不能广为传唱,自己还可以哼唱,哼唱久了,熟能生巧,说不定以后自己打呼噜时也能打出县长的味道和水平来,这对自己的前途怕是大为有益!

吴有悄悄地下了炕,悄悄地拿来笔和纸,悄悄地伏在桌子上,悄悄地摁亮了手电筒。在完整地反复地记录和核对了县长的“艺术之声”后,他也草草地记录了父亲的呼噜之声。他把两首曲子进行对照,父亲的和县长的果然不能同日而语,远不在一个档次!

第二天吴有兴致勃勃地来到县文化馆,把头天晚上记录好的两首曲子给李老师。他读高中时李老师教他音乐,李老师艺术造诣很深,写过很多有名的歌曲,是省内的音乐权威。

李老师先看父亲的呼噜之声。李老师看了两遍,默唱了两遍,又小声唱了两遍,又大声唱了两遍。李老师前所未有地激动起来,简直是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李老师大喊大叫地说:好,好,好!这首曲子气魄宏大,旋律高昂,有耕种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有春风秋雨,有酷暑寒霜,有雷有闪有情有爱,有百鸟争鸣稻谷飘香……吴有,了不得了不得,这是一首雄壮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园进行曲》,我马上给你推荐出去,让大家欣赏!

吴有说:李老师,请您再看看那一首!

李老师拿出县长的“艺术之声”。李老师只哼了一遍,就皱了眉头。

李老师说:吴有,这不是歌曲,这是一个人在打呼噜!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标题“呼噜”与小说情节密切相关,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吴有父亲和县长的呼噜声,并细腻地描写了吴有听到呼噜声后的心理活动,推动了吴有谱曲这一情节的发展。

B.文中写吴有父亲的呼噜声惊天动地、万马奔腾,骈散结合,富有激情,加快了语言的节奏,使小说极具感染力。

C.小说中吴有没脱衣服钻进被窝后和吴有父亲打呼噜前各有一段环境描写,两处环境描写都是为了烘托吴有与县长同塌而眠激动、兴奋的心情。

D.吴有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对来做农业结构调整调查的县长阿谀奉承,甚至做出了把县长的呼噜声谱成曲拿来传唱的丑陋行径。

E.小说开头交代“这是一条烧得很热的土炕”,引导了小说人物县长、吴有和吴有父亲的出场,整个故事在土炕上发生,县长在小说中只起到了一个陪衬的作用。

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故事的情节。

3.小说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谈谈它的作用。

4.著名评论家许来渠先生称:赵新的小说有他自己的独特的乡土韵味,请分析该小说中的乡土韵味。

 

1.回答A项得3分,回答B项得2分,回答C项得1分,回答DE不得分。 2.①开端:县长来桃树湾村调查农业结构调整,与村主任吴有的父亲相谈甚欢,县长留宿,与吴有父亲同塌而眠,吴有陪县长和父亲同睡。 ②发展:吴有睡在县长和父亲中间,闻到了两个人头上散发的不同味道。③高潮:父亲和县长都在睡梦中打起了呼噜,吴有突发奇想,把两个人的呼噜声谱成了曲子。④结局:李老师认为吴有父亲的呼噜声是一首雄壮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园进行曲》,而县长的“艺术之声”不过是呼噜声。 3.①小说将吴有闻到的父亲头上散发的猛烈呛人的汗息味和县长头上散发的芬芳、清新的皂香味进行对比,将吴有父亲惊天动地、凶猛激烈的呼噜声和县长舒缓悠扬、起伏有致的呼噜声进行对比。②写出了吴有对农民父亲的鄙薄,对县长的趋附;形象地刻画了吴有这一身处农村却不热爱乡土、对上司阿谀奉承的丑陋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其他对比言之成理即可,如吴有听县长的呼噜声觉得是余音绕梁的乐曲,李老师则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的呼噜声。) 4.①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该小说关注农村现实,关注农村基层干部的人生态度,赞扬村主任吴有的父亲这样朴实的农民,表达了作者对土地、农村、农民的深厚情感和深切关注。②小说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小说语言极具个性化,质朴、自然、清新。无论是他的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弥散着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如“以便把还没念叨完的事情接着念叨下去”“想不到这土里刨食吃的老汉”“然后在炕上铺好被褥放好枕头端来尿盆”等。③小说塑造的人物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小说中的父亲深谙农活,头上散发着农民特有的汗息,经历过春风秋雨、酷暑寒霜,体会过耕种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④小说描绘的景物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小说中描绘了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如“秋天的夜,月色朦胧,气爽风柔,更有那瓜果甜香丝丝缕缕从门缝里飘进来”,“院里有露珠落地,那晶莹的露珠落在铺了水泥的院子里,声音清脆圆润,明快爽朗,珠落玉盘一样好听”。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选项是根据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旨等方面的内容来设题的。A项正确,对小说标题的作用进行了探究。B项正确,对赵新小说语言特色进行了分析。C项分析不够全面,第二处环境描写“院里有露珠落地,那晶莹的露珠落在铺了水泥的院子里,声音清脆圆润,明快爽朗,珠落玉盘一样好听”既烘托了吴有当时与县长同塌而眠的兴奋、激动心情,也为下文写呼噜声埋下了伏笔,同时“清脆圆润、明快爽朗”的声音也暗合了县长那“小河流水,春雨飘洒,燕语呢喃,微风送爽”的呼噜声。D项分析有误,“拿来传唱”不符合文意,吴有虽然有这种想法,但还没有付诸实践。E项分析不当,“整个故事在土炕上发生”不当,故事的结局是李老师对两个人呼噜声谱成的曲子的不同评价,地点并不是土炕。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D考核内容,选项ABCE考核手法。其中CD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作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注意结合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作答。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对对比手法的分析。考生回答问题时要抓住“主要”二字,分析作用要抓住对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小说主要通过吴有的视角来对比他的父亲和县长的不同,表现了吴有的内心活动,刻画了他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4. 试题分析:注意从小说的题材、人物、环境和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探究。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出阿房宫楼阁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与“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                            

(2)李商隐的《锦瑟》中化典入诗,借南海鲛人的故事形容自己流泪的情态,再借“蓝田玉烟”描绘对往日生活的追忆的两句是: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魏尚自喻,表达心怀壮志,渴望得到重用的两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②起,凭画作、倦游③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③游:即宦游,外出做官。

1.上片写景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尚书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时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奂曰:“都官尚书王廓,世有懿德,识性敦敏,可以居之。”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B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C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D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奂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他幼年被叔父收养。好学,善写文章,通读经史。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孔奂为人刚正。任仪曹侍郎时,左尚书沈炯被匿名信诽谤,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只有他敢于在朝堂上争辩此事,最终真相大白。

C孔奂为官清廉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妻子儿女都没有随他赴任,孔奂只用一只船到达任所。他的生活朴素简约,所得俸禄都用来赡养孤寡之人。

D孔奂虽逢乱世,却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品行受到君主的赏识。高宗时他对太子詹事的人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据理力争,最终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2)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艺与匠漫谈

王振羽

经常会听到人们议论有些所谓画家、书法家匠气太重、过于模仿、缺乏个性,更有齐白石的所谓名言,仿我者死,似我者活。更有紫砂艺术的制壶泰斗一代宗师顾景舟曾言: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顾景舟的技与艺,大致也是说匠与艺的关系吧。但是,何谓仿?何谓似?匠与艺的确是泾渭分明吗?匠与艺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人是环境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才有所谓京派、海派之说。所谓派,就是多人积聚,相互切磋,甚至相互竞争,才能够精彩纷呈,争奇斗艳,形成流派,繁花满枝。京剧艺术自从徽班进京,经过孕育发展凤凰涅盘,各种戏班挖空心思精益求精,才最终有了梅尚程荀四大流派。而这些大师的产生,也都莫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模仿学习追随名师。在这样的模仿锤炼之中,经过了大量的量的积累,方才有了质的变化,脱胎换骨,成为名角大腕。 这中间,当然有天赋、际遇、环境等诸多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环境的逼迫和个人的追求较为关键吧。

徐悲鸿、吴冠中、顾景舟等人都来自江南宜兴,这样的人文环境对他们后来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底色。他们三人,尤其是徐悲鸿、吴冠中,走出宜兴,到上海甚至国外,这样的眼界大开,这样的中西比较,这样的阅历丰富,最终使他们较早地脱离了匠的局限而进入了艺的境界,在艺术天地纵横驰骋经年,方才有了大师称谓的实至名归。顾景舟从事的行当当然不同于徐悲鸿、吴冠中,紫砂这样的独特性,似乎离开宜兴这样的土壤就很难枝繁叶茂兴旺发达。顾景舟之所以成为顾景舟,与他善于学习揣摩、不甘于作为一般的制壶艺人密不可分。他当然也要经过模仿的初级阶段,但顾景舟目标高远,他远追时大彬、邵大亨,一向有特立独行孤高自标的艺术追求。这样的心胸与期许,才促成了他要走出宜兴,有到上海开阔视野找文人画家彼此砥砺交流的冲动。

  顾景舟虽然向往上海,但他没有跻身上海成为一个技术工人。他守护在宜兴这样的一方田园,兀兀穷年,刻苦钻研,更因为在宜兴这样的土地上,得天独厚,制壶名家云集,在这样的百舸争流中,水涨船高,多少匠人得以登堂入室,步入艺的境界。但字画是否如此?尤其是中国字画?张大千去国多年,曾经移居拉美,但离开了中国的文化土壤,据有人说,他的画作似乎就缺少了一点神韵。而后来大风堂的大批量生产,则更是匠气四溢,缺少魂魄,这当然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一种解读了。离开了大的环境,有时候力不从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字画都有市场的培育,鉴赏家的品评。这正如文艺创作,需要批评的激浊扬清一样,批评家固然写不出《红楼梦》,可是有了红学家,才使得《红楼梦》口碑相传广为人知。宋元也好,明清也罢,即使到了民国,西洋技法传入,市场环境、人文环境使得中国画人才济济,这才有了高原之上的高峰竞秀万壑有声。

(选自 《天津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文中说的“艺与匠”的一项是   

A启功先生持之以恒地临古帖,广泛学习历代优秀著名碑帖。同时还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诸多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具有广博的学识,造就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B.吴昌硕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

C.鲁班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D.梅兰芳在创新之前,下了很深的功夫学习京剧旦角表演的技能,并在传统剧目中反复实践,从而全面掌握,并加以创新,形成了梅派风格。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景舟说: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意思是没有对紫砂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创造出紫砂艺术精品。

B.京剧四大流派的产生,是京剧在孕育发展过程中相互切磋、甚至相互竞争,各种戏班都挖空心思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结果。

C.宜兴的人文环境是徐悲鸿、吴冠中、顾景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宜兴在南方属于艺术发达之地,名家云集,百舸争流。

D.中国的字画都有自己存在的文化土壤,中国特有的市场培育和鉴赏家的品评促进了中国字画的发展和壮大,造就了书画大家。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举出京剧大师的产生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只有经过长期模仿的的过程,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境界。

B.顾景舟最终能够超越,与他孤高自标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也与他和上海的文人画家彼此砥砺交流密不可分。

C.宋元以来,画家大师辈出的年代,都是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极度发达的时期,所以成就了不同派别的众多名画家大师。

D.作者说张大干出国后的作品缺少神韵,说明中国书画大家只有在中国才能创造出一流的艺术作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两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