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上京①即事 (元)萨都剌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上京①即事

(元)萨都剌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代出自蓟北门行(节选)

(南北朝)鲍照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②,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注】

①上京即上都。元代定今北京为大都,以在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夏天移驾上都。此诗写于萨都剌在元顺帝元年赴上都公干时。

②蝟:刺猬。

1.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场景有什么不同?分别展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代出自蓟北门行》最后四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

 

1.萨诗描摹了一幅王孙贵族在草原上驰骋打猎的热闹场景,而鲍诗则描绘了一幅战士们边塞战地的苦寒生活场景。萨诗表现了狩猎时快意驰骋、满载而归的王孙贵族形象,而鲍诗则表现了保家卫国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爱国将士们的形象。 2.艺术手法:① 互文。“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使用互文。写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②直抒胸臆。“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抒发了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③用典。“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使用《九歌·国殇》的典故,礼赞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壮士。(4分,答出任意两种手法即可。) 思想内容:这四句高度赞美了忠良勇士们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于牺牲的豪壮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将士们的无比崇敬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比如本题,应分别到两首诗歌中找到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然后给人物定位,第一首诗歌中是“王孙”,第二首是爱国将士,再结合诗句分析人物特点。 2.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比如本题中,“国殇”一词比较熟悉,来源于《九歌·国殇》,是用典;句中直陈心意,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使用直接抒情的方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3)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10日下午13时59分,在汉马终点的闸口即将关闭之时,跑来最后一位女选手。她一身黑色的运动衣,头上戴了个小巧的花环。时间在这一刻似乎慢了下来,赛道两边的观众齐声为这个姑娘加油,闸口的工作人员也在给她打气,让她别着急。最后一刻,她冲过了闸口。赛场响起一片欢呼声,仿佛她拿到的是冠军。为了鼓励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汉马组委会特意安排了一个颁奖仪式,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给这位名叫高航的选手颁发了完赛奖牌。国内马拉松赛事中,首次为最后一名完赛选手颁奖。

高航是第一次跑全马,她赛后说:“我有三个没想到,第一个是,我没想到自己能跑下来,但我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能行;第二个是这次汉马的路线设计很注意细节,因此,我一边跑,还一边欣赏到很多武汉很美的景色。第三个是没想到跑最后一名还能得到观众的掌声和鼓励,武汉人的热情让我很感动。”

请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漫画,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漫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感冒服药期间,最需要防止的做法是重复用药。 ,很容易造成某些成分服用量超出安全限额。感冒有时会伴有发热、疼痛的症状, ,于是便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这是十分有害的。须知感冒的治疗本身需要一定的过程,而许多感冒药、退烧药和止痛药中都有扑热息痛的效用。如果同时使用两种感冒药或同时吃退烧药和止痛药, ,导致急性肝损伤,严重时会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