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D.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E.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

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4.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 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 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 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含义: 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 ②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 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答出含义每点2分,答出作用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美的。 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回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观点明确2分,结合作品论述合理4分,谈出启示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B项“‘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所体现的因果关系不很成立。C项“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不正确。E项“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不正确,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小说反映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圣诞节的夜晚。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B项是分析小说的内容,C项是分析人物的心理,E项是分析小说的主题。 2.题干要求“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解答本题,要先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在文章中梳理出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的内容。然后分析概括富人的心理时,可注意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如“惹恼”“无奈”等这样显性的词,以帮助我们来概括富人的心理变化。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针对此类考核人物心理变化的题目,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寻找,因为动作、语言是心理支撑的产物,答题区间,从第八段开始,富人这个形象开始出现:“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他再也无法忍受”都表明富人愤怒生气了。11段“富人本来要发火,可他瞬间改变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孩子’。”这表明富人在见到孩子之后没有发火,而是意识到穷人家孩子很多,心生怜悯。接下来富人说:“听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表现得高高在上,是在高傲地施恩。后来孩子们怯生生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富人无奈”,富人失望;最后一段,“富人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富人困惑不解。此题要注意题干:是分析富人的心理变化! 3.题干问的是“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要正确理解这两处歌声的含义,要把握这两处歌声的具体语境,即在什么情节下出现这歌声的。第一处歌声,是过温馨的圣诞夜而响起的歌声,这是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而第二处歌声,则是五家人经历了亲情考验之后响起的,体现出人他们一家人享受亲情的快乐。这些写,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含义要注意上下文、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作用要结合主旨、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 4.题干中问的是“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先弄清小说中与此的相关情节,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认识来谈。答题时,首先要观点鲜明,也就是要清楚地指出亚诺什的做法。然后结合文本中的情节,特别是小说的主题来考虑答案。答案应该包括三个要点:①是否应该还钱②结合作品加以解说③谈启示对亚诺什是否应该还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哪种看法都得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解说,解说应该符合人物的特点。启示的内容必须和解说一致,也就是说启示的内容不能凭空乱造。最后得出的答案,即“观点——解说——启示” 在逻辑上应该讲得通的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答题的步骤是首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小说的结尾该不该送钱,关键要结合文中的人物性格、主旨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足,能够自圆其说,如: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观点)。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理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2)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遥想金陵,慨叹物是人非的两句是“            ”。

(3)《孔子语录》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海陵病中

吕本中

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

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小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濒临绝境。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如:接见)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安辞,帝不许。至任,政绩卓著。其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逾安者,遂命黄州。   知:知州,州的最高长官

B.太祖其能让。           多:赞扬

C.后事谪知桐城           坐:因为

D.帝大怒,立之。         黜:罢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派不同。

B.《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安学养非常深厚。陶安自小聪明,涉猎广泛,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富有军事才能。陶安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包围饶州城时,陶安内抚民心外御强敌而获胜。

C.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 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 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 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 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 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 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 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 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 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 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日本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

2.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

3.被尊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教授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要离开酒店,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4.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武则天

上面几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散文。要求:(1)必须符合问题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