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片断,翻译划线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阅读下面的片断,翻译划线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1.过度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励精”“险躁”“治性”各1分,语句流畅2分) 2.年华随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驰”“去”“接世”各1分,语句流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励精”,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险躁”,冒险草率、急燥不安;“治性”,治性情使节操高尚。第二句中,“驰”,流逝;“去”,离开,意译为“消磨”;“接世”,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比如“年”“时”“意”“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片断,完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选出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大女郎也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

C.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D.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2.请选出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句式相同的一句(    )

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B.妪,先大母婢也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吾儿久不见若影

3.对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B.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4.下面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B.“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去世的父亲称“先妣”,去世的母亲称“先考”。

C.“束发”,指男孩15岁。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

D.“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片断,完成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加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①③⑤③

C②③⑥⑧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题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好诗,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查看答案

不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               。”两句交代了自己临危受任的军事背景和政治背景。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两句运用了典故,诗人以魏尚自比,表明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荀子在《劝学》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之“             。”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请分析陆诗中的“雪堆”和张诗中的“南雪”的不同意蕴。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相同之处?分别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