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阎肃:白云为你铺大道 屈塬 正月初五早上醒来,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忆阎肃:白云为你铺大道

屈塬

正月初五早上醒来,习惯性地点开手机新闻,一条消息让我愣怔:阎老走了。一整天里,悲痛的情绪让我沉重、让我肃穆。

和阎老相识有20多年。从年龄上讲,阎老与我父亲同龄,是我的前辈。从专业上讲,阎老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我的师长。按说无论岁数还是成就,我离他都有很大的距离,然而20多年的相处,我们成了忘年交。他的平易为人,他的敞亮心态,他的不无童趣的性情,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经常使人忘记他是个耄耋老者。

阎老对事业忠诚,有责任担当,有遵守规则的操守。20多年间,我与阎老在一起的活动难以计数,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也没有。1999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评委们在全军各大单位往来奔波近一个月。最初的时候,个别年轻评委觉得迟到三、五分钟也没什么,阎老作为年长的老艺术家总是提前到位,耐心等候。身教重于言传,几天过去后,习惯迟到的评委不好意思了,自觉加快节奏,活动秩序很快好转。

多年来,凡是国家、军队的重要演出活动,阎老经常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定海神针”是重大活动中创作人员对阎老的评价,这貌似有些戏谑成分的定位,表达了大家对阎老由衷的信赖与敬重。在领会意图、把握主题、确定风格的诸多重点环节,每次他都能以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做出精到的判断。一次次面对新的任务,永不轻慢,永不倦怠,态度之认真恭谨,都像小学生初次面对描红作业。

我多次注意到阎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面对猪肉白菜馅饺子时满脸的陶醉、吃烧饼时用手小心接着掉下的芝麻粒、剩下的包子饺子打包下顿再吃、抽了半根烟掐灭下次接着抽……这哪里像是一位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呀!最初接触的时候有些不以为然,慢慢地不由得肃然起敬。艺术上从来严要求,生活上一直不讲究,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熟悉所有的曲牌、词牌,却不了解奢华的品牌,没有见他穿过、用过一件名牌。脱下戎装,一身布衣,就是一个诙谐风趣、知足达观的老大爷。

阎老是专家,也是杂家。他兴趣广泛,涉猎庞杂,博闻强记,有着扎实厚重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思维机敏,头脑清晰,语言睿智,从无老年人木讷迟钝的时候。我听到过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看足球大声叫好,见过他为了看完一折戏耽误了吃饭。文艺界的新动向、新潮流,他常常比我们这些年轻人了解得更快、更早,流行组合“凤凰传奇”、歌曲《吉祥三宝》等新人、新作品,都是他介绍给我的。

如果将人比作电脑的话,那么阎老的系统不断在升级,阎老的版本经常会更新,因为他不断地在学习,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参加奥运竞标活动时,每天早上阎老都会给大家讲一会儿新闻。国内国外、天上地下,人间万象,他都及时了解,纳入自己的信息库。还是那段时间,阎老每天都拿着电话,请年轻人帮他给别人回信息。大家有时候会交流手机上传播的段子,那些结构精巧、语言机智的短信,经常逗得阎老开怀大笑:好包袱呀!好素材呀!看来得学会发短信啊!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我收到阎老发来的信息,就一句话:“这条信息是阎肃亲手发给你的! ”结尾是三个感叹号。

因为敏锐而灵动。阎老的众多作品广为传唱,家喻户晓,最让我惊诧又给我启示的是《雾里看花》。写这首作品的时候他已年近七旬,一个老人,用现代感极强的手法,以充满流行元素的文笔,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命题,写得洋洋洒洒,真真切切,告诫人们学会用慧眼去甄别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中的形形色色。这首别致的佳作,标志着阎老的歌词艺术到达了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的境界,她拓展了阎肃歌词创作艺术的营盘,也丰富当代流行音乐的样式和色彩。至今听来,仍然让人感叹,引人深思。

这位劳碌、奉献了一辈子、沉睡了近五个月的老人真的走了。这位毕生空军蓝的高龄长者,身披别样的风花雪月,以年轻的姿态,以飞行的方式,沿着白云铺就的大道排空而去,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一串极富感染力的爽朗笑声。

相关链接:阎肃,原名阎志扬,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是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词作家。歌词如下,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来来来来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来来来来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阎肃平易为人,心态敞亮,性情中富有童趣,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尽管作者与他相差二十几岁,却仍跟他成了忘年之交。

B.凡是国家、军队的重要演出活动,阎肃都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因此被重大活动中的创作人员誉为“定海神针”。

C.阎肃生活中勤俭节约,珍惜普通吃食,不了解奢华品牌,穿着毫不讲究,这些起初都令作者不以为然。

D.阎肃虽然上了年纪,但他不断学习,掌握新闻动态,及时了解国内国外、天上地下,人间万象,把这些都纳入自己的信息库。并且积极向年轻人学习,终于学会了发短信。

E.正因为阎肃能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极力紧跟社会潮流,才能用现代感极强的手法,以充满流行元素的文笔,创作出别致的佳作《雾里看花》。

2.阎老短信“这条信息是阎肃亲手发给你的! ”为什么要加三个感叹号?文章写阎老给作者发来一句话信息有什么作用?

3.传记标题为“忆阎肃:白云为你铺大道”,作者为何以此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D,E。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2.短信后加三个感叹号,表明阎老学会发短信后难掩内心的欣喜之情;写阎老给作者发短信,一方面表明了阎老好学,照应该段开头所说“他不断在学习,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阎老平易近人,富有童趣的性情,具备天然的亲和力。(每点2分 ,共6分) 3.与文章最后一段“沿着白云铺就的大道排空而去”互相呼应;点明了阎老的另一个身份:军人(空政文工团创作员);用洁白的云彩烘托阎肃纯洁高尚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对阎老的赞扬和对阎老离世的哀悼之情。(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A项“作者与他相差二十几岁”这种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是“阎老与我父亲同龄”;B项“阎肃都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说法不当,原文是“阎老经常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C项 “这些起初都令作者不以为然”的所指类容不当,原文中“最初接触的时候有些不以为然”指的只是阎肃珍惜普通粮食,而不指“不了解奢华品牌,穿着毫不讲究”。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本题要求考生对阎肃发短信一事进行分析。传记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为了表现传主的思想感情或体现传主的性格特征。考生若能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答案应无偏差。第一问三个感叹号的作用就是为了表明阎肃学会发短信时的心情。第二问,问发短信一事的作用,表明阎肃不断学习这一点考生都可以答到,第二点则要求考生要打开思维,关照全文,因为作者与阎肃岁数相差较大,并且短信是深夜发出的,当中似乎有一种小孩调皮的意味,这恰好印证了第一段所说“他的平易为人,他的敞亮心态,他的不无童趣的性情,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阅读传记作品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3.题干问的是“传记标题为‘忆阎肃:白云为你铺大道’,作者为何以此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对传记标题的理解和把握。考生可以从结构、情感、人物形象、主旨等角度对标题加以分析。从结构上来看,标题与文章最后一段互相呼应;人物主旨上,点明了阎肃军人的身份,烘托出了他高尚的情操。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1.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象征、 双关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双关。解答的时候要紧抓文章的内容,以文解题是不变的法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论语〉十则》

(2)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         

                                                   。         《鱼我所欲也》

(3)最能代表诸葛亮有赏有罚的执政理念的句子是:                    《出师表》

(4)诗中最能鲜明地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句子是:             《使至塞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鸣咽,雪漫漫。

1.下阕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作者整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片断,翻译划线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片断,完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选出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大女郎也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

C.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D.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2.请选出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句式相同的一句(    )

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B.妪,先大母婢也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吾儿久不见若影

3.对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B.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4.下面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B.“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去世的父亲称“先妣”,去世的母亲称“先考”。

C.“束发”,指男孩15岁。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

D.“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片断,完成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加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①③⑤③

C②③⑥⑧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