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虫眼的豆子 刘立勤 五队的队长叫老甩。 五队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虫眼的豆子

刘立勤

五队的队长叫老甩。

五队本来有一个队长,人姓白,心却是黑坨坨。白队长的黑坨坨心从不估摸队里的事也不估摸家里的事,整天估摸别人的事。估摸着怎么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到他家里,估摸着怎么把别人的女人哄上自己的床。种下的苦瓜子多了,苦瓜就出了。老甩一吆喝,队里人一声吼,齐刷刷举手把老白拉下来,又齐刷刷举手把老甩推上去。老甩为人耿直,做事公道,政策也硬,又不和别的女人挤眉弄眼,好多人都说他干得好。队长是个苦差事,干得好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了人,就有人说他干得不好,世上没有公平秤。先是老白。老白干队长时是不干活的。还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还可以白睡别人的女人,日子挺熨帖。老甩干了队长,他就没了这些特权,还要苦扒苦作,一杆秤分粮。接着是老白睡了的那些女人,老白做队长时,她们可以不干活或少干活,还能得到许多便宜。老甩做队长了,不喜欢这一套,她们就没了这些便宜。

于是,老甩这队长还没干上一年,这些人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老甩选下去。村里人没文化,选队长不易。已经开了两天会了,还没商量出个选举办法。老甩说是用老办法:举拳头或是站队。可老白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就不答应。老甩说全队没人识字,请村上老师帮忙。老白信不过,也不答应。弄得老甩也没办法,就问大家,大家也没主意。生生是熬了两天两夜,也没生出个选队长的法子。熬到第三夜了,老白生出一个法子。老白说“我们选豆子。”老甩说“选甚豆子?”老白说“我俩一人一只碗,社员一人一粒豆子,他们选谁就给谁碗里装豆子。哪个碗里豆子多,哪个就是队长。”老甩说“和举拳头、站队一个样。”老白说“不一样。”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应了。老甩就起身同会计去找豆子,剩下老白冲着几个女人“哈哧哈哧”笑。老甩和会计找回了豆子,也找回了两只空碗。老甩说:“有红纸的是老白的,没纸的是老甩的。”说罢,就发豆子,每人一粒。人们捏着豆子,就觉得豆子沉甸甸压得心慌,就像拿着个金元宝,拿在手上细细瞅。好久没吃顿饱饭了,有人盯着豆子就生出饿意。只听老甩喉结上下一滚,恶出一声脆响:“都别吃了,那是队长呢!”那是队长,自然是吃不得的。再仔细瞅一遍,又舐一遍,都庆幸没吃,豆子有虫眼呢。于是,依依不舍地把豆子丢进碗里,碗里就生出一串好听的声音,漾在心里好舒坦。老甩听了,就笑了,投豆子的人也笑了,老白也厮跟着笑。这时,不规矩的男人就在女人的大腿上掐一把,女人夸张地一叫,会场上热闹得很。选举正在继续。老甩的老碗边排成了队。一人一粒,顺着碗边“叮儿当儿”叫得好听。听得老甩咧着嘴笑,豆子却长得慢。老白的老碗边虽然没几个人一人却是一把,虽然没生出好听的声音,豆子却欢欢地长,长得老白咧着嘴笑。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会场上立马静寂了许多。手上没了豆子,碗里也没了声响,老白盯着碗里的豆子“哈哧哈哧”地笑,老甩也厮跟着“哈哧哈哧”地笑。笑罢了,老白端起老碗,高喊一声:“我是队长!”老白喊罢,又“哈哧哈哧”笑,老甩也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

老甩说“队长还是老甩!”老白说“我的豆子多,我是队长!”老甩说“我的豆子多。”老白说“我堆尖一碗,你只有半碗。”老甩“哈哧哈哧”笑了一阵说:“我发出的豆子都是有虫眼的,收回来的也都是有虫眼的。你数你老碗里有几粒有虫眼的豆子。”

老白听了老甩的话,立马傻了眼。老甩发的豆子确是有虫眼,他接过手仔细瞧了瞧,又扔了。没想到自己精心挑选的圆豆子,却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了。老白想到这儿“啪”的一声把手中的老碗摔了,圆溜溜的豆子在会场四下乱钻,人们哄笑,四下抢起来。这时老甩就甩出一声队长的恶吼:“豆子都交回来,还可以种二分地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得队长选举胜利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B.小说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比如老白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后,摔了手中的老碗,就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

C.老甩做队长虽然比老白干得好,但是干得好容易得罪人,所以他当队长还没一年,村里人就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他选下去。

D.老白做队长时不仅不干活,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他的生活作风还不正派,可是在改选队长时还是有人支持他,小说着重批判了这种黑白不分的愚昧的人

E.朴实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

(2)文中老甩这一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虽然是在最后交代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了老白,前文也是有暗示的,试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说说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AE (选A给2分,选E给3分,选B给1分) (2)①为人耿直,作风正派。不和别的女人挤眉弄眼。②做事公道,不以权谋私,不享受任何特权。③聪明,有头脑,用有虫眼的豆子战胜了想要投机取巧的老白。 (3)三处暗示:①老白提出用选豆子的方法选队长时,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应了”,这就暗示老甩想到了对策,用有虫眼的豆子;②选举过程中,老白那边作弊,“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③投票完毕后,我是队长!”老白喊罢,老甩也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这两处“笑”体现了老甩对赢得选举胸有成竹。 (4)这篇小说通过正直能干的老甩战胜投机取巧的老白当选队长的故事,赞扬了像老甩一样朴实正直、作风正派、不讲特权而又充满智慧的好干部,谴责了不务正业、贪图享受、作风败坏的害群之马。这篇小说在反腐倡廉的当今时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人民群众要的是清廉正直、给百姓办实事的党员干部,不干事、作风坏的官员必将被人民唾弃。这篇小说还启示我们:对待腐化堕落的干部不能姑息,要运用智慧和腐败者作斗争,要营造廉洁的社会氛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B项“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不太准确,文中并没有过多运用;C项“村里人就都嚷嚷”错误,应为以前在老白那里得到好处的人;D项“小说着重批判了这种黑白不分的愚昧的人”表述错误。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特征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结合人物的言行,然后提取性格关键词“耿直”“公道”“聪明”,分点作答。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内容上,二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老白提出用选豆子的方法选队长时,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应了”,这就暗示老甩想到了对策,用有虫眼的豆子;选举过程中,老白那边作弊,“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①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③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④生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⑤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⑥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小说通过正直能干的老甩战胜投机取巧的老白当选队长的故事,赞扬了像老甩一样朴实正直、作风正派、不讲特权而又充满智慧的好干部,谴责了不务正业、贪图享受、作风败坏的害群之马。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                                     ”,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手法借助侧面描写来表现边塞天气的苦寒,环境的恶劣两句是:“                                     。”

(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                        ”表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2.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授御史。劾户部尚书毕自严朋比,首辅周延儒纳孙元化参、貂,受杨鹤重赂。帝方眷延儒,责应桂。未几,贼陷登州,元化被执,应桂再疏延儒。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

七年还朝,出按湖广,居守承天。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帝以是知巡抚王梦尹诈,而益信应桂。十年,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代梦尹。

江北贼势日炽,总理熊文灿主抚。明年,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贼众十余万萃麻城、黄安。应桂谕降马光玉、贺一龙,未至,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贼遂走黄安。会文灿至麻城,应桂请协击,不从。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奏逮之。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逮至,下狱。

初,应桂贻书文灿,言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献忠腾牒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闻之文灿,文灿再纠应桂。应桂再疏辨,帝亦不纳。应桂竟遣戍。无何,献忠果反,廷臣交章荐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帝召问大臣。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督师孙传庭战殁,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帝但遣京军千人护行,饷但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将至山西,则伪官充斥,逡巡不得前。帝责以逗遛,夺职。未几,京师陷。应桂家居不出。久之,死于难。

(节选自《明史•余应桂传》)

赎锾:shú huán赎罪的银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B.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C.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D.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句中“贬三秩”是指“连降三级官阶”。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应桂清廉耿介,正直敢言。弹劾首辅周延儒收受贿赂,却受到崇祯帝斥责。后来再次上疏弹劾,被连降三级,只好以养病为名辞官回归故里。

B.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贼寇,贼寇逃到应桂分工负责的防地。后来文灿就弹劾应桂没有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

C.余应桂运筹帷幄,料事如神。他遣将击败顺天王于黄福店,又预料张献忠日后必反,认为可在张献忠没有发难时采取措施来对付。

D.余应桂临危受命,但无力回天。孙传庭战死后,受命督师,皇帝却只派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军前赏功所用。将至山西,贼寇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他有所顾虑而不敢轻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

(2)“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D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弊端愈加明显。

B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文化注重改造、征服自然,而中国文化则恰恰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C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D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B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C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D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苹果公司的徽标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图案引发了人们各种各样的联想。

有人说,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要咬一口尝尝。

有人说,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有人说,残缺也是一种美。

有人说,原本平凡无奇的苹果图案,有了“咬掉一口”的创意,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有人说,咬第一口只是个开始。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