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洗 礼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

文学类文本阅读

洗  礼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以及两次写到教堂的钟声,这些细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故事必然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结局。

B.文中显示,“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生子,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也来参加“洗礼”后的宴会,还有一个儿子就是主持“洗礼”的神父。

C.小说写了农庄午宴,饭桌上“暴风雨似的”乡俗笑闹,“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些描写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

D.“神父接过孩子”,但由于他是一个神父,从未抱过孩子,所以“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感到很窘”;神父的父亲也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E.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神父看婴儿、抱婴儿时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婴儿,唤醒了深埋在神父心底的人性之爱。

(2)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 (2)特点:①植物五彩缤纷,动物充满活力;②氛围欢乐、美好、祥和;③充满生活气息。作用:与神父的生活形成反差和对比,为下文表现神父“人性的复苏”提供背景,创设氛围。 (3)①腼腆、沉静。不会抱婴儿,窘迫;别人开玩笑,他不应声;乡俗笑闹,他静静地坐着;面对婴儿,“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②满怀慈爱。他疼爱婴儿,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面对婴儿,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③内心备受煎熬,人性得以复苏。他曾有着神之爱,面对婴儿纯真、可爱的肉体,他抑郁,心事重重;最后,他遭宗教教条禁锢的人之爱(人性)被唤醒。 (4)(观点一)以“洗礼”为题目更合适。①“洗礼”作题目有双重含义,表面写为刚出生的婴儿做洗礼,实则写神父受到人性的洗礼,表达了作者“赞扬热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违背人性的宗教禁欲主义”的主题,因此,以“洗礼”为题使小说含蓄蕴藉,令人深思。②以“洗礼”为题,点明了小说的核心事件,揭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能更充分地展示人物心理和思想的变化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③小说明线是为婴儿做洗礼,暗线则是神父心灵得到洗礼;“洗礼”是全文的线索,是结构全篇的关键,以“洗礼”为题使小说构思独特,条理清晰。 (观点二)以“觉醒”为题目更合适。①小说的主题是赞扬热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违背人性的宗教禁欲主义,而体现这一主题的则是神父的人性复苏,心灵觉醒。因此,以“觉醒”为题可使主题更加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②小说主要刻画了神父这一人物形象,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他的“觉醒”过程,以“觉醒”为题,能更加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③以“觉醒”为题,使小说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渲染,最后卒章显志,出人意料,增加了小说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 (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分析充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A项,曲解了小说中景物及细节描写的作用,“暗示”“悲惨结局”也不对。C项,“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不准确,这些描写旨在反映自然的人情人性,表现农庄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对写唤醒神父的人性之爱起了推动作用。D项,“神父的父亲”应为“婴儿的父亲”。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考查开头的作用,C项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D项是分析文章内容。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考生应先圈出前三段中写“农庄”之景的内容,然后概括其特点,再分析这样的景物起到什么作用。“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开头所写的景物充满活力、欢乐、美好,这与神父的生活状态形成反差,为下文提供背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1)认真审题,明确考查内容。(2)确定区间,反复阅读,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景物有什么特点,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3)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的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4)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直至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5)组织语言,尽量采用答题术语,表达简洁流畅。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2.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性。3.渲染某种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来感染读者。4.反映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5.烘托人物的心情,暗示人物的处境、命运(身份、地位)。小说中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7.自然环境象征或暗示某种社会环境,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8.深化作品的主题。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这表现出他的腼腆和沉静;“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表现出对孩子的慈爱。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神父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和探究。解答此题,可以从标题本身的技巧和含义、与小说情节的关系、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情感的表达、形象的塑造等角度探讨。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面对无耻小人的恶毒诬蔑和攻击,仍坚持自己的选择和品行。至死不悔的诗句是:“                       ”。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用“                        ”两句以酒遣怀,抒发思乡爱国之情。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两句含蓄表达了苏轼渴望被重新任用的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索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称崇。父祖俱代北酋长。崇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割云应地入为契丹,崇耻事之,奋身南归,历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开运中,戍太原。会汉祖起义,以崇为前锋。入汴,改护圣左第六军都校、领郢州刺史,改领富州。

从周祖平河中,以功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周祖镇邺,以崇领行营骑军兼天雄军都巡检使。

乾祐三年冬,崇从周祖平国难,与李筠拒慕容彦超于刘子陂,走之,以崇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遣冯道等迎湘阴公赟于徐州,将立之。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崇阵于牙门外,赟惧,登门楼呼崇曰:“汝等何遽至此?”崇曰:“澶州军变,遣崇等来卫乘舆,非有他也。”赟召崇升楼,崇未敢登,即遣道下与语,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俄而赟所领卫兵都校张令超以众归崇,赟亲将贾、王等数怒目视道,将害之。赟曰:“汝辈勿草草,此非关令公事。”崇即送赟就馆舍。

广顺初,领定武军节度,又为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未几,复升陈州为节镇,以颍州隶焉,命崇为节度。周祖亲郊,加同平章事,出镇澶州。周祖不豫,促还镇所。

世宗立,并入侵潞州,命崇与符彦卿出固镇以御之。世宗亲征,又副彦卿为行营都部署。师还,加兼侍中。冬,移真定尹、成德军世度。四年,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五年,天清节,崇来朝,表求致政,不允,赐袭衣、金带、器币、鞍勒马,遣之。世宗平关南,至静安军,崇来朝。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宋初,加兼中书令。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太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太祖笑曰:“果如朕言。”未几来朝。时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重进叛,改命崇为节制。乾德三年,卒,年五十八。太祖闻之震悼,赠太师。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B.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C.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D.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格未壮,故称弱冠。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C.不豫:“豫”本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致政:也就是致仕,古时指官吏解除政务职务,辞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崇原名郭崇威,由于要避周祖的名讳,就只用单名一个“崇”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代北的酋长。

B.晋祖割地给契丹后,郭崇耻于归顺契丹,毅然南回后晋,历任郓、河中、潞三镇的骑军都校尉。

C.湘阴公刘赟由于澶州军变而没能被拥立为皇帝,他迁怒于冯道,派亲信贾、王等将领杀了冯道,郭崇也没劝住他。

D.监军陈思诲向宋太祖告密,说郭崇有异心,要谨慎防备郭崇,可是太祖相信郭崇是知恩图报、重信守义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

(2)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B.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害一副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中,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