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璘,扶风人也。祖正会,右威卫将军。父晟,右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璘,扶风人也。祖正会,右威卫将军。父晟,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璘少孤,落拓不事生业。年二十余,读《马援传》至“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归”,慨然叹曰:“岂使吾祖勋业坠于地乎!”开元末,杖剑从戎,自效于安西。以前后奇功,累迁至左金号卫将军同正。

至德初,王室多难,璘统甲士三千,自二庭赴于凤翔。肃宗奇之,委以东讨。寇陕郊,破贼河阳,皆立殊效。尝从李光弼攻贼洛阳,史朝义自领精卒,拒王师于北邙,营垒如山,旌甲耀日。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副元帅李光弼壮之,曰:“吾用兵三十年,未见以少击众,有雄捷如马将军者。”迁试太常卿。

明年,蕃贼边,诏璘赴援河西。广德初,仆固怀恩不顺,诱吐蕃入寇,代宗避狄陕州。璘即日自河右转斗戎虏间,至于凤翔。时蕃军云合,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方闭城自守;璘持满外向,突入悬门,不解甲。背城出战,吐蕃奔溃。璘以劲骑追击,俘斩数千计,血流于野,由是雄名益振。代宗还宫,召见慰劳之,授兼御史中丞。

永泰初,拜四镇行营节度,兼南道和蕃使,委之禁旅,清残寇。俄迁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及邠宁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检校工部尚书。犬戎浸骄,岁犯郊境,泾州最邻戎虏,乃诏璘移镇泾州,兼权知凤翔陇右节度副使。复以郑、滑二州隶之。璘词气慷慨,以破虏为己任。既至泾州,分建营堡,缮完战守之具,频破吐蕃。以其生口俘馘来献,前后破吐蕃约三万余众。在泾州令宽而肃,人皆乐为之。镇守凡八年,虽无拓境之功,而城堡获全,虏不敢犯。加检校右仆射。上甚重之,迁检校左仆射知省事,诏宰臣百僚于尚书省送上,进封扶风郡王。

璘虽生于士族,少无学术,忠而能勇,武干绝伦,艰难之中,颇立忠节,中兴之猛将也。年五十六,大历十二年卒,德宗悼之。废朝,赠司徒。

(选自《旧唐书·马璘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陕郊,破贼河阳               殄:消灭

B.明年,蕃贼                   寇:盗匪,侵犯者

C.委之禁旅,清残寇               俾:使

D.在泾州令宽而肃,人皆乐为之     用:出力,效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马革裹尸                   吾尝终日思矣

B.副元帅李光弼壮                 填然鼓,兵刃既接

C.璘持满外向                     今其智反不能及

D犬戎浸骄……乃诏璘移镇泾州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B.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C.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D.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璘幼年丧父,放浪不羁,整天无所事事。二十多岁时,《马援传》中的一句话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使他终成一代名将。

B.吐蕃军队屡次进犯边境,在洛阳之战中,敌军气势很盛,马璘毫不畏惧,率部奋勇作战,以少胜多,受到副元帅李光弼的盛赞。

C.仆固怀恩反叛,引诱吐蕃军入侵,代宗出逃到陕州避难。马璘率军救难,击溃了围攻凤翔的吐蕃军,展现出非凡的胆识。

D.马璘虽“少无学术”,但勇敢忠诚,军事才能卓越,是中兴猛将。他去世的时候,朝廷给以很高规格的哀悼,并追赠他为司徒。

 

1.B 2.A 3.C 4.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B项,寇:进犯,侵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2.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察文言虚词。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连词,表修饰。B代词,他/助词,不译。C副词,就/副词,竟然。D连词,因为/介词,因。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根据前后文“璘”应该是“独率所部”的主语,所以排除A.B。“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中“横”“入”两个动词是前面主语的两个行为,断开较好,所以选C项。正确标点为: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洛阳之战并非发生在吐蕃军队进犯时期。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A“冒死”言过其实,文中未叙及。 【参考译文】 马璘,是扶风人。他的祖父马正会,担任右威卫将军。他的父亲马晟,担任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马璘幼年丧父,放浪不羁,不从事生产作业。二十岁的时候,读《马援传》读到“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归”的时候,感叹说:“我怎么可以让我的祖先的功业丢弃在地呢!”开元末年,携带武器从军,在安西都护府效力,因为先后立下大功,多次升迁,做官到左金吾卫将军同正的职位。 至徳初年,国家多难,马璘统率士兵三千人,从二庭赶到凤翔。肃宗认为他不同凡响,委托给他向东进军讨伐的任务。在陕郊歼灭敌寇,在河阳击败叛军,都立下显赫的功劳。曾经跟随李光弼攻击洛阳的叛军,史朝义亲自率领精锐士兵,在北邙抗拒朝廷的大军,营垒如山岭重叠,旌旗招展,盔甲明亮,映照着日光。诸将都惊讶地看着,不敢出兵。唯独马璘率领自己的部下横持戈矛冲出,多次杀入敌阵,叛军因此败退溃逃。副元帅李光弼认为他很勇敢,说:“我指挥兵将三十年,没有见过以少击多,雄健矫捷如马将军的人。”调任太常卿。 第二年,吐蕃进犯边境,皇帝诏令马璘去救援河西。广德初年,仆固怀恩反叛,引诱吐蕃军入侵,代宗出逃到陕州避难。马璘当日从河右和敌军辗转作战,到达凤翔。当时吐蕃的军队聚集在一起攻击凤翔,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方紧闭城门自己坚守;马璘率众手持满弓,直指吐蕃军队,突入城中。随后又身不解甲,背城出战,吐蕃军队奔逃溃散。马璘率领精锐骑兵追击,俘获斩杀的吐蕃军用几千来计算,田野上血流成河,从此威武的名声更加让敌人害怕。代宗回到皇宫后,召见慰劳马璘,授予他御史中丞的官职。 永泰初年,马璘担任四镇行营节度,兼南道和蕃使,朝廷让他掌管禁军,让他肃清残余的入侵敌人。不久又调任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及邠宁节度使、兼任御史大夫,很快又加封检校工部尚书。因为犬戎逐渐骄横,每年侵犯边境,泾州最靠近敌人,朝廷就下诏书调马璘镇守泾州。兼任代理凤翔陇右节度副使、泾原节度、泾州刺史,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的职权和以前一样。马璘说话言辞慷慨激昂,以杀敌报国为己任。到泾州后,立即分头建立营堡,修理完备作战守卫的器械,经常击败吐蕃军队。把抓获的俘虏献到朝廷,前后击溃吐蕃军队三万多人。马璘在泾州号令宽厚肃穆,部下都乐于为他效力。他镇守泾州总共八年,虽然没有开拓疆域的功劳,但境内的城堡得以保全,敌人不敢进犯,朝廷加封他做检校右仆射。皇帝很器重他,调职担任检校左仆射知省事,下诏让大臣百官在尚书省参加他的上任仪式,进封他为扶风郡王。 马璘虽然出生在士族之家,但从小没有学习治国之术,对国家忠诚勇敢,军事才干超出常人,在国家艰难的时候,很有忠贞的节操,是中兴的猛将。在大历十二年,五十六岁时去世,德宗哀悼他,停止上朝,赠封他为司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赫赫有名。

B.虽然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是中国后来的隐逸思想都是由他的隐逸思想衍生而来,因此可以说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D.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两副吟咏郑成功的对联,请依文意与对联组成原则,选出最适合填入甲、乙、丙、丁处的内容

①方知海外有孤忠                ②称名则妇孺皆知

③敢向东南争半壁                ④举目有河山之异

 

A

B

C

D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将美丽的景物与人物的精神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试分析湘云醉卧石凳的情节,并说明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2)“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吟诗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秦可卿死后,贾珍因尤氏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请王熙凤帮助丧事。王熙凤安排妥当,恩威并施,威重令行,将两府的事情安排得停停当当。

B.《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一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描写了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下的历史宿命。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D.“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这是《红楼梦》中兴儿所言,“玫瑰花”指的是探春。

E.妙玉“身为下贱,心比天高”,虽然与宝玉相隔两地,但她与宝玉性格非常接近,孤芳自赏,清高洁癖,常常让宝玉引为知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平凡的,也是亮丽的;生活是曲折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如一支歌,有时舒缓,有时激越,有时跌宕,有时欢快。

请以“生活如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阐明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