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a 鲁侍萍 不是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a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b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

周朴园  那么,我们 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周朴园  可是你——

1.Ab是周朴园的连声责问,这两句话的潜台词分别是什么?

2.周朴园给侍萍巨额支票时,说“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这反映出他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并请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3.鲁侍萍开始时不止一次说到命运,“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但最终愤怒地撕掉周朴园给她的支票,请你分析侍萍这个人物形象。

 

1.你来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不是要敲诈我。(1分) 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这个人十有八九是鲁贵。(1分)(意思接近即可) 2.体现了周朴园想用金钱补偿自己的罪孽,以求得灵魂的安宁,更急于用金钱来解除对他的名望、地位和体面的威胁的紧张、恐惧的心理。表现其金钱至上的腐朽丑恶灵魂和虚伪自私,阴险狡诈的性格特征。(心理2分,性格特征2分) 3.鲁侍萍相信命运,在苦难中挣扎,悲叹自己的“命苦”,表现出她善良的一面,也表现出她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与不平。侍萍最终撕了周朴园的支票,控诉周的罪孽,体现出“金钱可以收买一切”的信条在侍萍这里行不通,充分表达鲁侍萍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憎恨,也体现了她正直刚毅、有骨气、有自尊的一面。(能结合文本分析出人物的善良与刚毅,各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处周朴园忽然严厉地说“你来干什么?”是周朴园突然知道了鲁侍萍的真实身份,首先想到的是鲁侍萍可能是特意来敲诈他的。b处“谁指使你来的?”是周朴园想到鲁侍萍背后可能还有人指使,这会是更大的麻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周朴园给侍萍巨额支票,是想要用钱赶快打发鲁侍萍,因为鲁侍萍的出现对他的社会名望和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这样的处理方式表现了他的冷血,把他温情脉脉的面纱撕下,露出丑恶的灵魂。他的虚伪、阴险都体现在他的用钱解决问题的做法上。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鲁侍萍是一个农村妇女,她没有文化,因此只能是把自己悲苦的经历归结为命运。但是她的善良,让她没有把矛头指向周朴园,因此她才说“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但最终愤怒地撕掉周朴园给她的支票,体现了她的强烈的自尊。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2扪参历井仰胁息,                                   《蜀道难》

3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氓》

4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

5                     ,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是中唐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有战乱

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胜:尽

C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官仓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        罪:责怪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                     鼓之

B弃甲曳兵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王好战,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D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文章感情充沛,爱憎分明,辞锋犀利。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等。

B孟子的王道分两个阶段:使民无憾的王道之始和富民兴教的王道之成。养生丧死无憾,可以说是温饱阶段;到了“衣帛”“食肉”,则可以说是达到富裕阶段了;更重要的是大办教育,申之以孝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孟子揭露邻国国君的行为,梁惠王“移其粟于河内”,说明他并不是“不知检”、“不知发”的人。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本文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 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