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聚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聚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 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 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 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色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 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 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 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 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C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E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话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

2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得分。 (2)①豪爽仗义。初次见面时,看“我”被人灌酒,尽管自己酒量不行,仍挺身为“我”挡酒。 ②心地善良,坚信人性的善良美好。看到乞讨者总是毫不犹豫地给钱;捐出筹集来的全部进货资金资助贵州山区教育;在林山带着捐款失踪,种种情况表明我们是受骗了的情况下,坚信林山不是骗子。 ③知足常乐。经营音像 店利润微薄,仅够糊口,仍乐在其中。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我”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更加感人。 ②“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我”应邀去阿炳家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 ③“我”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我”与阿炳对待乞讨者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反衬出阿炳的可贵品质。 ④“我”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我”有心行善但又总担心上当受骗,这种犹疑的心理代表了社会中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我”的转变表达了要相信善良的主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聚宴”更好。 理由:①“聚宴”是小说的情节框架,其他相关事件有机融入其中,使作品收放自如,结构严谨。小说以阿炳打电话邀“我”去他的音像店参加“三人”聚宴为框架,将“我”在赴宴路上的所见所想所感巧妙自然地融入其中。②“聚宴”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多次写到“聚宴”的情景,“我”与阿炳是在宴席上相识的,后来又常相邀小聚农家菜馆,林山失踪的真相也是在阿炳家的餐桌上揭晓的。③“聚宴”朴素含蓄,看似平淡客观,既不揭示主题又不渲染情感,但却给人留下更多品味琢磨的空间。 示例二:“拯救”更好。 理由:①“拯救”概括了小说的核心情节。核心情节是林山为拯救贵州偏远落后山区教育辛劳奔走,“我”和阿炳在他感召下为拯救山区教育而捐出善款,因此“拯救”二字是精当的概括。②“ 拯救”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阿炳、林山的行为,以及“我”由怀疑到相信人性的真诚这一转变,肯定了献出爱心拯救他人的精神。③“拯救”虚实兼备,言简义丰。“拯救”具有双重含义,既指阿炳、林山和“我”救助他人的行为,也指“我”灵魂上获得的救赎。④“拯救”突出了阿炳乐于助人的品质。 (8分;“观点”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传记的内容和技巧。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B项“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理解有误;C项“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理解不够准确;D项“‘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理解有误。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防止发生史实表述错误、分析感知不当等错误,在此基础上判断对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注意分条。从初次见面时,看“我”被人灌酒,尽管自己酒量不行,仍挺身为“我”挡酒。——豪爽仗义;看到乞讨者总是毫不犹豫地给钱;捐出筹集来的全部进货资金资助贵州山区教育;在林山带着捐款失踪,种种情况表明我们是受骗了的情况下,坚信林山不是骗子——心地善良,坚信人性的善良美好;经营音像 店利润微薄,仅够糊口,仍乐在其中——知足常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作用。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2·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4.烘托气氛(如很多群众喧哗吵闹熙攘)。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对于小说标题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标题的作用也要从四个方面来答题。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本题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故事主人公的身份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2.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七。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僚吏疾之。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唐才子传•王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B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C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D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六岁辞章 善:擅长。②勃往    省:探望、问候。

B①勃至入    谒:拜见。②僚吏     疾:厌恶。

C①王通诸孙也;②慨然思诸葛功;③刘祥道表材;④勃尽得

①②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③④“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D夸盛事②又虢州多药草③心织衣④顷刻

①②中“以”意义和用法不同;③④“其”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与“事觉当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               B童子何知

C怀帝阍而不见               D俨骖于上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

2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秋节从产生之始就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为了先民崇拜的对象。月亮在阴阳理论中象征着阴。所以在古代神话中月神往往是女性。中国最早的神话著述《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居住于玉山和昆仑此二山皆为月精所住。在汉代画像砖中也有西王母居于月亮一方以蟾蜍作陪和日神东王公相会的情节。而我们熟悉的嫦娥原型则是《山海经》中的帝喾之妃常羲。到汉代这个故事逐渐演化《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奠定了今天嫦娥奔月故事的基础。

除了神话故事中国人对月亮的祭祀活动同样开展得很早。先秦时期《国语》便记载:“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统治者在春分祭祀太阳在秋分祭祀月亮以此来取得教化民众的效果。到隋唐之时祭月的传统渐渐从秋分移到了中秋日。由于中秋天气干燥空气洁净圆月显得格外明亮是日祭月强化了祖先们对月的崇拜。与此同时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中秋夜与杨贵妃在太液池凭栏望月说明当时中秋赏月已经成为风俗。

中秋作为一个正式的节日从何时而起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唐朝中秋已经相对固定并包含一定的节日内涵了。从那时起中秋与“团圆”这一主题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圆这一概念代表着圆满、完整加之不露锋芒、浑圆饱满等几何特征使得圆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理想状态的一个具体表现。中秋因为正值月圆自然引起了人们的赞叹与欣赏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团圆的无数遐想。就连食物也要做得圆润名为月饼。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盛唐以后中秋话题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当中。这类诗歌表达最多的感情自然是思人思乡。这种情绪一方面来源于人生波折分别就像月相盈亏的不可控制。中秋月圆衬托得人间离散更为伤感。所以苏轼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无奈感慨。而韩愈面对一年一度的中秋明月则有“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的叹息。另一方面思念之情也因为天下之人此刻得以共赏一轮明月便能遥寄相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头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时所以也就有了“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哀伤。

由家庭的团圆而生发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中秋雨霁月色入户陆游只能感慨:“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玉笥峰头的一轮明月也是他心头难以割舍的故国家园。中秋的明月寄托着太多的家国理想士大夫们在月下祈祷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如今每逢传统节日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留学生团体都会自发组织活动庆祝。大家通过制作传统食物、展示才艺一同遥寄对祖国的思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其诞生和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月亮和太阳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B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月神常常是女性的形象。这从《山海经》和汉代画像砖中有关西王母的居住之地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C虽然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形象原型为《山海经》帝喾之妃常羲故事也很早就见于《淮南子》但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已与它没有联系。

D对月亮的祭祀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由《国语》中 “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祭月的目的是教化民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先秦到隋唐祭月的传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祭月的时间由秋分日变成了中秋日以统治阶级为主题的祭月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

B隋唐史选择在中秋祭月与天气干燥、空气洁净以及月亮本身的明亮密不可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的记载表明中秋赏月在唐已成风俗。

C“团圆”作为中秋节的主题与中秋日正是月圆之时以及“圆”所代表的圆满、完整等特征关系密切“团圆”也因此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D中秋作为诗歌吟咏的对象在盛唐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这些诗歌也多是借月抒怀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中秋月表达思人思乡诗歌的出现除了和月相盈亏与人生波折极为相似易引起伤感之情有关之外还与离散之人共望明月借以寄托相思有关。

B由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中秋节人们互赠月饼取其“团圆”之意这在后来成为一种流行的节日文化现象。

C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和陆游的“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的诗句同为写月但寄托的情感是不同的。

D由个人的家庭团圆到国家的统一稳定文人士大夫们面对中秋月冲破小家的束缚而形成的家国情怀是中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 “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