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5分) ...

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5分)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要求将几个小分句组成一个长单句,这就要求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换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考查的是对给定的语句换一种句式表达方式的能力。策略是:分析几个分句陈述的对象,依据句子的主干排列,将修饰限制的定状补分句增删后添加到句子。本题可以组成: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长短句的变换。短句变长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分析各个句子,确定其中一个句子作主干;第二步,把其它句子作为主干句了定语或者状语,并合并掉重复的部分;第三步,修改、并添加适当的词使句子完整、通顺.。从提问的表述上看,有时是要求短句变长句,有时是要求复句变单句,有时是要求把几个句子变成一个句子.相对而言,要求变成一个句子时,可以作理解为变成一个复句。比如本题中,可以先确定第三句为主干句,然后再把其他内容安插到其中做修饰成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②⑤①④⑥③

B⑥③④①②⑤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B“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C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D新技术为照明产业注入了移动互联网基因,具备WIFI芯片的灯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室内定位系统,弥补了GPS信号无法穿透到室内的不足。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____。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__。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__。

A改名换姓 如雷贯耳 弄假成真

B移花接木 如雷贯耳 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D移花接木 大名鼎鼎 弄假成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文后各题。

伊辛巴耶娃:“撑杆跳高女皇”的传奇

凡是喜爱田径运动的人,对布勃卡这个名字都不会觉得陌生。这位被称为“撑竿跳高沙皇”的运动员是田径史上唯一赢得六次世界冠军的超级明星。无独有偶,“田径迷”们对撑竿跳高女选手伊莲娜·伊辛巴耶娃也同样非常熟悉,因为这位业绩非凡的田坛高手有着“女布勃卡”的美称。

俄罗斯女运动员伊辛巴耶娃是当今世界体坛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她是全球撑竿跳高女选手中唯一一个在室外比赛中跳过五米大关的人,她还曾二十八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室内十三次,室外十五次),赢得过两次奥运会和三次世锦赛冠军。在不久前结束的莫斯科卢日尼基世锦赛上,被誉为“撑竿跳高女皇”的伊辛巴耶娃用一枚金牌结束了自己堪称传奇的职业生涯。

格林童话里灰姑娘的故事广为人知,而伊辛巴耶娃的经历则被众多媒体认为是“俄罗斯版灰姑娘”的范例。

由于父母工资微薄,伊辛巴耶娃孩提时代过的是勉强可以满足温饱的生活。她和妹妹因为衣着简陋,经常要面对同学的嘲笑和羞辱。成名之后伊辛巴耶娃曾这样回忆以前贫寒的生活状况:“当时在学校里,我的许多同学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抹着口红,但是我却只能穿着有洞的破衣服。这不能怪我的父母,他们诚实而勤勉地工作,给予了我和妹妹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

伊辛巴耶娃之所以走上体育之路,与她的母亲娜塔莉亚的经历有关。娜塔丽亚年轻时曾是毕业于大学体育系的业余篮球运动员,她希望通过体育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

此外,伊辛巴耶娃所处的环境也很有利。她的故乡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西南部的名城,原名察里津,又称斯大林格勒,二战期间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全城有近百座纪念碑和雕像以及数十处供人们凭吊和瞻仰的纪念地。因为那段历史,伏尔加格勒的人们都相信,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大多是不可战胜的。伏尔加格勒又是俄罗斯体育的圣地,2004年的奥运会,有五名俄罗斯冠军是伏尔加格勒人。伊辛巴耶娃的童年时代在伏尔加格勒第五少年体校度过,少年时代则在伏尔加格勒中心区的奥林匹克后备学校度过。在整个伏尔加格勒,类似的体校有七十多家。伊辛巴耶娃始终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伊辛巴耶娃年龄虽小,却能体谅父母的苦心,她在少年体校里学习训练都很自觉(成名之后,伊辛巴耶娃也没有忘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她用获得的奖金给父母在伏尔加格勒买了公寓和轿车,并让父母退休,在家颐养天年)。除了上课之外,伊辛巴耶娃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体操馆里,下腰、倒立、跳跃、翻腾,训练非常刻苦。这种生活持续了十年之久。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酷爱运动的女孩从一个纤细瘦弱的小姑娘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十五岁时就已长到一米七○。此时,恰逢负责培训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教练特罗费莫夫前来选苗子,这位独具慧眼的著名田径教练一眼就看中了身体素质优良的伊辛巴耶娃。就此,已苦练体操十载的伊辛巴耶娃改换门庭,师从特罗费莫夫,改练撑竿跳高。当然,她的教练及她本人最初也不曾想到,这一练就练出了一位后来震惊世界田坛的撑竿跳高女皇。

伊辛巴耶娃在从撑竿跳高的“门外汉”成为佼佼者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个倔强的女孩确实具备运动天赋,领悟能力极强,且不怕吃苦,所以进步十分迅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初始阶段一遇挫折就哭、最多只能跳二米八的新手很快入门,并逐渐熟练掌握了撑竿跳高的技术动作,而在改练撑竿跳六个月后,伊辛巴耶娃便从同她一起训练的运动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秀。她初登赛场即崭露头角,夺得了全国青年冠军。回到学校,她发现人们向她投来尊敬和仰慕的眼光,这愈发增强了她继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在特罗费莫夫的调教下,伊辛巴耶娃一步步成长和成熟起来。她所面对的第一个大赛是1998年法国阿内西的世界青年锦标赛。在这次赛会上,初出茅庐的伊辛巴耶娃一鸣惊人,越过四米大关,这一成绩让她登上了领奖台。1999年,伊辛巴耶娃在波兰比得哥什的世界青年运动会上,以四米一○的成绩夺得了她国际舞台的首枚金牌。一年之后,在卢日尼基世界青年锦标赛上,伊辛巴耶娃又越过四米二○,从而力压德国名将安妮卡贝克尔,首次获得世锦赛女子撑竿跳冠军。此后,伊辛巴耶娃可谓顺风顺水,进步神速,并逐渐达到了个人的巅峰状态,这些成绩的背后自然少不了恩师特罗费莫夫的栽培。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4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伊辛巴耶娃小时候家境贫寒,她母亲便想通过体育来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体现了她功利的一面。

B伊辛巴耶娃用在莫斯科世锦标赛上获得的金牌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令人惋惜与不解。

C伊辛巴耶娃很有孝心,她还在体校的时候就能体谅父母的苦心,每天自觉训练,还用奖金给父母买公寓、轿车等。

D伊辛巴耶娃能够走上“撑杆跳高女皇”之路,与她倔强的个性、艰苦的努力、良好的天赋不无关系。

E伊辛巴耶娃夺得全国青年冠军后,没有陶醉在人们尊敬和仰慕的眼光之中,而是从中获得了信心和勇气,这为她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文写伊辛巴耶娃,为什么一开头就写布勃卡?

(3)伊辛巴耶娃的成功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4)伊辛巴耶娃由练体操转练撑杆跳高,获得了巨大成功。飞人刘翔由练跳高转练跨栏,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你如何看待他们二人的“成功转身”?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 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戍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 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采,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贵州人民出版社)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E文中范玉成对老书法家的字的赞叹和人死墨稿无法再改的情节,为下文写范玉成的补写埋下了伏笔,烘托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2)作品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是怎样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4)作品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