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愿大王假借之          少:稍微。

B轲既取图奉之,        发:发放。

C.荆轲废,乃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匕首见。   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揕之。

B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乃手共搏之。

C.愿大王少假借   而右手持匕首揕

D.而以手共搏之。  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武阳奉地图匣

B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4.将下面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B 2.A 3.D 4.(1)(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2)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左右大臣都惊呆了,由于事发突然出乎意料,一个个都失去了原有的风度。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项中的“发”是“打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发”①<动>把箭射出去;发射。《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②<动>出发。《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③<动>派遣;派出。《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④<动>征发;征调。《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⑤<动>兴起;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⑥<动>生长;长出。王维《相思》:“春来发几。”⑦<动>发布;颁布。《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⑧<动>发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⑨<动>发作;抒发。《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⑩<动>拨动;发起;起事。《张衡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11)<动>开启;打开。《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12)<动>启发;阐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3)<动>表现;显露;泄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14)<动>开发;发掘。《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记不施。”(15)<动>分发。《严监生和严贡生》:“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16)<动>开放。《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17)<动>点燃,燃放。《柳毅传》:“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⒅<量>⒈支,颗。《汉书·匈奴传》:“弓一张,矢四发。”⒉次;下。《柳毅传》:“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A项两者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前者为介词,按照;后者为介词,用。C项,前者为代词,代人,代指秦武阳;后者为代词,代人,代秦王。D项,前者为副词,“竟然”;后者为副词,“于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A项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A.中“武”通“舞”B.“见”通“现”。C.中“卒”通“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7.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8.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9.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4.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鄙人”“振慑”“愿”“假借”;(2)“还柱”“走”“卒”“意”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现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就拿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惊骇,耸身站起来,挣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又怕又急,剑插得紧,不能立即拔出。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完全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站在大殿上陪侍君主的大臣们,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手执兵器的宫廷侍卫,都排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主的命令不能上殿。当时秦王正处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来杀荆轲,仅仅用空手来搏击荆轲。这时,秦王的随从医生夏无且将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逃跑,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好。他的左右侍臣提醒说:“大王把剑背在背上!大王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过去刺秦王,没有刺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刺荆轲,荆轲受了八次伤。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靠着柱子大笑,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着说:“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活地挟持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回报太子啊!”秦王的左右侍臣上前,斩了荆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划横线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越国鄙远        既东

(2)敢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氾南。

B缒而出。

C越国以远。

D秦伯说,与郑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星巴克的老板舒尔茨有次去英国出差,在伦敦最繁华金贵的地方,看见在很多名牌店的中间夹着一个非常小的店铺,在卖最便宜的奶酪。他很好奇地走了进去,见一胡子拉碴的老人在整理奶酪,他问:“老先生,这里是寸金之地,您卖奶酪的钱够付房租吗?”

老人看着他说:“先买十英镑的奶酪,我再回答你。”舒尔茨于是买了十几英镑的奶酪。

“年轻人,你走出我店门向外看看,”老头说,“这街上所有你看见的豪华店铺基本上都是我们家的地产。我们家很多代人都卖奶酪,赚了钱就买些店铺。我和我儿子现在还是卖奶酪,因为我们喜欢卖奶酪。”

请你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教养与奢华无关

梁文道

①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

②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作者先是不断渲染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一两千字之后笔锋忽然一转,他还是未能免俗地要大谈这鞋子有多奢华,并将其定位为“低调的奢华”。然后把绅士等同于品位,再将品位等同于奢华。许多媒体早就在“奢华”和“品位”之间画上等号了,但现在有人进一步连“绅士”也挂了上去,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刺眼了。

③我的生活奢华不起,我的言行也离绅士甚远,可我总算读过不少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写的东西,在我的印象中,绅士和奢华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④且看19世纪英国绅士之间的通信,关于绅士的品位,他们是这么说的:“×××的家朴实无华,真是难得的好品位。”“他是那种老派的绅士,一件大衣穿了20年。”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低调而不张扬,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作品位,尤其不会把它视为绅士的品位。

⑤就以一双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鞋来说吧,它是很贵,但它可以穿上一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只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势是端正的,不会在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它拂尘拭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就算他有佣人,他也宁愿自己动手)。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10年之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是经过了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对它的爱惜。这叫作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

⑥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⑦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词啊。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⑧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开着一部奔驰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吓死的贱民,这是没有教养的。手上戴着伯爵表,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服务员小妹妹,这也是没有教养的。

⑨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然而,如今有力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选自《中华文摘》,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2.结合全文,说说真正的绅士具有哪些品质。

3.请结合文章,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采春

乔忠延

①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

③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

④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奓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

好啊,春来了!

⑥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

⑦采春!

⑧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

⑨还有人比他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是杨巨源采回来的春天;“二月初惊见草芽”,那是韩愈采回来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来的春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来的春天。

⑩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人们为什么又觉得它“漫长”?写冬日“漫长”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下列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1)好啊,春来了!

(2)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3.散文的美往往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第④节的语言特色。

4.“采春”一词极具形象性,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内涵。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5)吾师道也,                          

(6)位卑则足羞,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