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 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 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

请围绕“幸福”这个话题,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左右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感受幸福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对幸福都有着一份执着的热望与渴望。 小小的孩子刚刚懂事,就隐隐知道了这个字眼,从此心里便多一种憧憬和期待。但是,我们热切盼望着的幸福,它究竟是什么呢? 你也许会睁大了双眼想都不用想地就告诉大家:“幸福就是拥有许多钱!” 在许多人的眼中,幸福似乎是这样和财富划上等号。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去追求幸福,那真的会像在沙滩上捕鱼一样困难。 有钱不代表有幸福。 在许多同龄人看来,钱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可以买一冰柜的冰淇淋,一大盒的高级巧克力,还有商店里最昂贵的玩具。于是以为长大后要拼命地赚钱,就可以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这不过是对钱的一种非常夸张的看法。当我们渐渐长大,会慢慢地发现:钱可以买到房屋,却买不来温暖的家;钱可以买到衣饰,却买不到善良和美德;钱可以买到药,却买不回健康;最重要的是,钱虽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糖,它却买不到最甜蜜的幸福。 小时候我曾经为了一条漂亮的白纱舞裙日思夜想,深信它能使我幸福得拥着个大大的气泡泡飞上天,而当我真的得到它时,才发现一切并不是想象中那样。两天的新鲜劲儿过去了,我还是从前那个小小的黄毛丫头,旧日的烦恼没有因美丽的纱裙而消失,从前的快乐也没有因此而增加。当那件美丽的裙子被长高的我扔进衣柜角落时,我已经学会不把幸福寄托在任何一件物品上。你若把幸福寄托庆一件身外之物上,那只是徒劳。物品不过是物品,你一旦拥有它,就会习惯它的存在,它会依旧过时、落满灰尘,但幸福不会,真正的幸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而不在身体之外。就好比,拥有满抽屉的高级金笔,它却不能帮助你写出美丽的诗句;拥有整个房间的华丽外衣,它们却无法美化你的心灵。对物质有了无止境的追求,非但不能追求到幸福本身,还会剥夺已到手的幸福。 一切的功名利禄,恍若过眼云烟,只能带给我们短暂的满足,它像一只飞鸟,不肯停泊在我们的心灵。惟有梦想、爱,还有健康才能带给我们永恒的喜悦和内心的幸福。 幸福是有梦想,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快乐的,深藏在他身体内部的梦想使他坚定自信,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活; 幸福是有爱,许多许多的爱。生命中有了爱,四季就有了春天,这爱是你浓浓的友情和亲情; 幸福是拥有健康,如果说幸福是五彩缤纷的花,健康就是盛满花朵的花篮;如果说幸福是天上洒下的甘露,健康就是一片翠绿的荷叶在等待迎接它。 此刻,娇艳的鲜花正在原野开放,点点的繁星正在天空窃窃私语……我轻轻放下手中的笔,相信你我都已经明白,什么是一生中最什得珍爱的宝贝。 ——幸福是充实圆满的生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话题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构思立意。 一、立意: 1.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们缺的不是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心境。 2.拥有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馨,这些是我感受到的最大的幸福。也是我最大的财富。 3.幸福,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 4.母亲的唠叨蕴含着人间最诚挚的情感,母亲的唠叨也是幸福。 二、巧妙拟题 1.幸福是点点滴滴的感动2.心中的幸福满满的 3.幸福在我身边 4.珍惜幸福 5.这就是幸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令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照、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二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现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3.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问苍茫大地,             ?(《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         。(《再别康桥》)

3)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              (《雨巷》)

4)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惨象,            ;流言,             (《纪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顾:回头看

B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若:假若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旦日视其书,                    旦日:第二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时信往,不具食     乃装遣荆轲

B.常人寄食饮           张良是时沛公

C.直堕履圯下           吾还也。亦去之。

D.父足受            一市人皆笑信,为怯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C.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3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各句加横线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吏民     ②太子       封之      ④素留侯张良

⑤臣     ⑥芷阳间行     ⑦缒而出     ⑧使使以大王

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①⑥⑧\②④⑤\③⑦

C.①⑥⑧\②⑤\③⑦\④         D.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