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印 记 席慕容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 就不肯说那句...

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席慕容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

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

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

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总有一些什么

会留下来的吧

留下来做一件不灭的印记

好让    好让那些

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

我曾经怎样深深地爱过你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7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青春的印记 一张泛黄的的旧照片,模糊的人影记述那一个个生命过客。一幅似曾相识的风景,恍惚的景象描绘一个个流逝故事。 青春,一个长盛不衰的印记,在每个人的心中隐逸起来,在某个不轻易间,被释放,去回忆。 暂且不必给青春划一个固定时间段,可能每个人的定义不统一。风华大约可以是这个特定概念的主题曲,许多美好的人生设想,在梦里花开花落,几度春风,几层落叶,亦是洗尽梦幻。抖落的岁月,在深海里慢慢的浮起充盈,像一坛发酵的酒精,在许久尘封以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等,室内也还惬意,安静的小空间使我找到最大的自由。人总迷失在人来人往里。也许只有在孤独里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傻傻地感受自己的心跳声,喜欢淡淡想起生命中的人和事。 昨天,一个10岁毛孩加我好友。个性签名里却写着:我不会想起你,但你铭记在我心里,如果你能想起我,将是我最大的幸福。我问他是谁,认识我吗?他说不认识,随便加的。听这样的口气,一定不是小孩。待用嗅觉鉴别。 打马走过青春的一切,亲情,友情,爱情全部镶嵌在墙上的画框了,熟悉与陌生是画的背景。 面对陌生的生理反应,慌乱不知所措,身体牵动情绪的缺口。当早已不习惯父母的要求时,感性正式向理性宣战。感性的神经急需向家庭宣布自己拥有的认知能力,认为可以为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轨道。自信与自己的个人能力,当父母的决断遇到自己的偏执,当社会的主流碰撞自己内心的渴望。一场成长的漩涡激荡着年轻的心灵。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一个成长不可避免的经过。 这是一个友情培养的高速阶段,没有利益的争夺和虚名的趋使。纯粹的你和我,我和你,不附加任何复杂关系链,那时的称谓不是“我”而是“我们”。肆无忌惮的交流,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倾听者,分享者,分担者。一起流泪,一块欢喜,那时的我们可以为一个细微的事是相互埋怨,也可以为一个不在自己生活里的所谓偶像翻脸。但是,那时的时光又是一碗孟婆汤,用力记起一件事比忘记一件事要困难的多。这是一生中与别人相处最明净的阶段,是回味青春一方抚慰心灵的潺潺净土。 当然,爱情也是主旋律,但用爱情,似乎不妥中更有无知的肤浅。因为那时离爱情隔着一段不长不短的距离。可能用爱恋比爱情恰当一些。懵懂的少男少女情节,让每个人的心中憧憬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恋。所以吸引,靠近,即好奇,又担心,就是这种纠结的心理,一切都小心翼翼,总是希望逃过所有人的眼睛,带着对方去一个安静的地方,聊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有时一句话可以让对方心花怒放,也可以一句话使对方坐立不安。青春的敏感与多疑,有甜蜜,也有牵强的苦涩。我们不问结果,只想这样主观的认为:花该开发的时候,墙又怎能挡住花的香味,开始本来就应该站在开始的位置。 不必说,青春是一幕绚丽的烟花,美丽而又短暂。不必说,青春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舞台,有的人上来,有些人下去。青春是一条流浪的小船,每个人都握着方向盘,只不过,每个人从此岸驶想彼岸所遇到的事,遇见的人不同而已。没有谁一定要为青春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她只是一个足迹,印上去,抹不掉。精彩与否,平淡也罢,都让她留给自己审视,回味,记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型的材料作文,首先要阅读材料,再从中提炼观点,然后确定立意。 立意:要敢于体验,因为你的生活体验见证了你的成长,是你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要恰当选材挖掘记忆中的生活宝库,精选丰富恰当的材料。)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1.试结合选文第一段内容回答为什么旅游景区的美是失血的矫饰,它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

2.如何理解选文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的深层含意。

3.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作者三次去法国的经历和感受?

4.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话剧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荀子《劝学》)

(4)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5)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C.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羞耻

D.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低贱,卑微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B.皆出于此乎              智乃反不能及

C.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其身也,则耻师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阐明学习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及专心致志,从而说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B.《劝学》选段第一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的。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迈克尔·杰克逊与流行文化

张中载

2009年杰克逊的逝世成为西方头号新闻。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在世界不经意地制造了一个文化现象,展示了通俗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强势。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 津斯基曾说:“如果说,罗马献给世界的是法律,英国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政体,法国献给世界的是共和制的民族主义,那么,现代美国献给世界的是科学进步和大众文化。”杰克逊的流行音乐正是美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需求猛增,导致以消费者消费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取代了原来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组织形式。既然文化是资本组织和传播生产欲望之所在,资本就必然会千方百计地去占领文化生产的地盘。在当今消费社会,文学艺术作品像其他商品一样,都不能摆脱商品规律的 支配。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消费品,除了消遣、娱乐的功能外,还能让消费者接受文化产品所宣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所以,有的国家抵制美国影响时,首先抵制 美国的文化产品。

著名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是个音乐爱好者,他曾分析了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差异,对流行音乐颇有微词。杰克逊流行音乐所创造的文化现象是阿多诺未曾料到的,也是他的论述未能合理分析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为普通民众所拥有,所享用,所钟爱,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但并不止于娱乐性。同严肃音乐一样,在狂欢式的歌舞中,把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连接在一起,成为新传媒方式出现后的大众交流方式。这是传统严肃音乐所难以做到的,阿多诺看重严肃音乐,但事实是:商品结构在悄悄地渗透至文学艺术作品时,已经消解了传统观念上对艺术真理的追求。流行音乐告别了传统西方文化中的基 督教义和伦理道德,以所谓的“娱乐道德”取代“行善道德”。

在消费社会,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娱乐、享受。流行音乐让消费者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中忘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苦恼,感受娱乐化的生活。当消费文化成为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时,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界限就模糊了。杰克逊的《拯救地球》和贝多芬的乐曲一样,能唤起美好的希望。

同英国人相比,美国人更看重通俗文化。二战结束后,英国成立了“音乐艺术促进委员会”,致力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艺术水平。它通过各种渠道把高雅音乐、文学艺术普及到大众。突然从利物浦冒出来的由四个青年人组成的甲壳虫乐队,很快风靡英伦三岛,让英国蔑视流行文化的文人大惑不解。

1964年,甲壳虫乐队登陆美国,在青年人中掀起的疯狂,也是美国文化界所未能预料到的。美国人对新事物反应敏捷,于1969 年成立了“流行文化协会”。学术界和教育界同样关注流行文化。从1970年代起,美国大学开始陆续开设通俗文化课程,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从事通俗文化的研究。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项是   

A杰克逊的流行音乐是美国贡献给世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B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宣传品的二重性。

C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偏见是因为未曾料到杰克逊流行音乐所创造的文化现象,论述未能合理分析。

D流行音乐在全球化时代的消费社会中和高雅音乐一样唤起人们美好的希望。

2.下列对流行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流行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组织变革的产物。

B流行文化既有娱乐大众的功能,也有着和高雅文化一样的严肃意义。

C美国流行文化宣扬美国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所以应该抵制美国的文化产品。

D英国人比美国人更看重高雅文化,因而当甲壳虫乐队风靡英伦三岛时那些蔑视流行文化的文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