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请以“时间的印迹”为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请以“时间的印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网红”是指某人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被网民高度关注而走红,网络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网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以“我看网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① 时间的痕迹 我从书本中醒来,回到笼罩我的时间里。桌上的表静静地走着,仿佛时间与它无关。可正是这些钟、表把无尽的时间,分割成以秒、分、时为单位的单元。生活因它而有了规律,有了节奏。人永远生活在时间里,却永远对时间陌生。时间在钟表上不停地走动,却永远留不下痕迹,我们看到的只是理智的阿拉伯数字,但时间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时间是那么神秘莫测,它亘古如斯地存在着。 当孔子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时,人类对时间的追问已经开始,但时间无始无终,世间再绝妙的辞藻也无法捕捉到时间的痕迹,时间真的让人无法寻觅其踪影?我不甘心又觉得无奈,时间之河依旧静静流淌,任花开花落、天翻地覆。当《时间简史》、《时间之箭》等流行的时候,我们离真正的时间已经遥不可及了。 偶然的一天,我翻开过去的相册,上面的照片看起来已经有点陌生,看着那时的人物和风景,才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根本算不了什么的二十年,却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时间的痕迹中我看到了从前的某一瞬间,心里忽然有一份感伤和惆怅。但时光流逝,并不一定只代表恐惧、黑暗和死亡,成长、快乐甚至天地之间的真理也是时间的宠物。 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时间的烙印是日出日落、江水流逝,是钟表,是刻度,直到今天这些都还存在,惟一改变的是对待时间的心情。这些刻度所度量出来的时间从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在这些刻度之外,惟有“时间感”区分出了古代与现代,甚至区分出了一年前的人和今天的人。 渐渐地我知道了时间的痕迹其实无处不在,小到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大到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峦变得寸草不生,只要留心,并不难发现时间的痕迹。我们只是在时间皮鞭的驱赶下,因行走匆匆而忽略了触摸那些痕迹。当我们无意中触摸到时间的时候,又往往因时间的过分严酷而不敢正视。大地上的人们热情地歌颂时间,大地上的人们又盲目地相信时间。他们活在时间之中,只看见生命的诞生与成长,却从未看见死者消失之后,他们向着生命反方向成长的面孔。在我们若有若无的迷惘中,时间飞快地流逝。 在时间中,我们可以看到斗转星移,也可以看到沧海桑田。在时间中,我们渐渐地变得世故,让时间带走我们曾经的天真。我们无法留住时间,但可以留住时间的痕迹,在时间的痕迹中检视我们的生活,它给我们一种警醒,让我们懂得珍惜时间,让我们对时间有一种敬畏之心。 ② 我看网红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而广泛,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凤姐 小月月等“网络红人”现象对当代青年人传统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负面影响,我们应理性地看待网络红人现象。 我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反观“网络红人”的成名过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网络红人这条非正常渠道来一鸣惊人、一夜成名,以期达到出名和赢利的双向效益。“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似乎让很多渴望迅速成功、成名的青年人看到了曙光,有太多的人在为“红”而疯狂,为“红”而丑,为“红”而暴露,甚至为“红”而脱。 显然,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和行为与传统价值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截然相反。他们要么把成名的希望寄托于网络推手公司,要么想方设法刻意地炒作自我。“网络红人”现象使一些人放弃正常的生活方式,陷入某种兴奋和幻想的状态,并导致他们追求个人享受、不求上进、胸无大志、个人主义严重,从而滋养不思进取、荒废学业和工作的不良思想。 越来越多网民在眼花缭乱的“网络红人”中迷失了自己,他们观赏着、羡慕着、追求着,渴望同样的成功能够在自己身上实现,为了发财和满足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网络推手”们则积极投身于“网络红人”这一新兴职业当中,从红人的代言费和其它一切可观的商业利益中使自己得到满足;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大批人成为“网络红人”的“粉丝”。为了捍卫自己的偶像, 粉丝们在网上发帖炒作、拉帮结派甚至互相谩骂。比如“二月丫头”的粉丝与她的反对者“倒二月丫头派”, 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激烈的口水战,导致网络语言污染严重,秩序混乱;而“红楼弟弟”则把心仪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作为生活的中心,希望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甚至上演街头裸奔求婚的闹剧。这部分公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目标,只顾自己捞钱,不管他人死活,做事无所谓道德与否,严重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过,网红是随着网络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生事物,也有一些能够激励人努力向前的网红现象,还是有正能量的。如“斥责伯”“抡车侠”等通过义举而迅速蹿红的网络红人,他们给这个大多人都认为冷漠的社会带来了些许阳光的温暖。 所以面对网络红人现象,要我们具有良好的网络素养,就能在面对网络现象时有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学会独立地分析判断网络现象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的行为。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2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可得46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3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可得37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5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可得29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字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①题: 立意参考:A组——(1)要留好的痕迹,不要留坏痕迹。(2)XXX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3)无论人生长短,都要留下痕迹。 B组——(1)善事是善意堆砌出的痕迹;辉煌是一路披荆斩棘奋斗的痕迹。(2)不要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否认奋斗的痕迹;不要因为朋友的离去而忽略友谊的痕迹;不要因为亲人的故去而冲淡亲情的痕迹;不要因为工作的失意而践踏顺利的痕迹;不要因为感情的挫伤而蔑视真爱的痕迹。(3)故乡在我们心中的痕迹会因我们的年迈而愈加清晰深刻。(4)痕迹是公正无私的证据,痕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痕迹是人生进步的阶梯。(5)道路越是泥泞,留下的足迹就越深。 结构布局举例: 人的生命是由一天天累积而成的,大多数人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改变,没留下太多的痕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安于现状,寻找很多不同的方式过过不同的生活……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留下了痕迹,它就会永存吗?答案显然是不会。……当然,有些痕迹是不值得留下的也不应该留下的…… 有一种痕迹,来自平淡生活的日积月累…… 有一种痕迹,来自不安现状的艰苦奋斗…… 有一种痕迹,会因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模糊…… 有一种痕迹,是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恶魔…… 第②题:本题要求考生就“网红”现象发表观点,考生可以多角度立意,可以从分析“网红”现象产生原因的角度谈;也可以从“网红”现象产生的社会影响角度来谈,可以谈“网红”现象的正面影响,也可以谈“网红”现象的负面影响。可以对“网红”现象持肯定的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还可以辩证地谈。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给了两个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二选一,两篇作文都是命题作文,其一是单纯命题,其二是材料加命题。两个命题都是短语式命题,“时间的痕迹”是偏正结构,这类命题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处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本题中“痕迹”限定了写作内容,“时间”则限定了“痕迹”的取材范围。“我看网红”是主谓结构,这类题目题眼一般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视的。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我看网红”的题眼就是“看”,“我”“网红”则限定了“看”的主体和内容。文体上,第①题限定是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要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第②题限定是议论文,要注意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根据自己平时写作训练中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擅长的角度来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请描写一个能表现北京秋天之美的画面。

②近一两年,北京市许多学校组织了学生外出游学活动,如齐鲁之旅、行走江南……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一谈。

③请以“路”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1.下列语句中的“焉”,与“焉能不心跳”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C.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红楼梦·题帕三绝其一》)

D.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中的“更漏”,就是“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计时器。

B.第③段中说“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即最大月相,指农历每月十五。

C.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元旦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D.“方生方死”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生的同时就出现死,死的同时就出现生,道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

4.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5.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说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

6.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2.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B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李白《行路难》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3.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寄”有“寄托情感”之意,古人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强烈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担忧的诗句是“                  。”

(2)“水”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                 ;辛弃疾在《菩萨蛮》中用它来表达悲愤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光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

皇太后诏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去。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

(取材于《汉书·霍光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忧懑                     忧懑:担忧,气忿

B.今日之议,不得旋踵         旋踵:转向,告密

C.天下匈匈不安               匈匈:动乱,纷扰

D.臣等驽怯                   驽怯:无能,怯弱

2.下列各组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更选贤立之                        光涕泣

B先帝属将军幼孤                    作《师说》贻之

C将军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闻天子有争臣七人,亡道不失天下

D徐之,何惊人如是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祭祀不断啊

B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

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

C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

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

D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

昌邑群臣坐等灭亡,滥用教导百姓的职权,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②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

5.文中两次出现“光谢曰”,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霍光“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汉书》中说霍光“沉静详审”,请联系全文,概括霍光为废黜昌邑王做了哪些审慎周密的安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

A.三闾大夫

B.东坡居士

C.范文正公

D.七绝圣手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放:“放”的第三笔是“丿”

B.负书担:口袋。

C.荒服:泛指边远地区

D.栖居:“栖”读作“

5.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

A.重教兴学

B.养民安民 

C.江山易姓

D.奖劝农桑

7.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