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这个词语在诗歌中有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2《咏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用了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1)怨恨。一是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二是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之情,“环佩空归月夜魂”。三是对画师的无耻行为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2)①侧面烘托,“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②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写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北方大漠,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坟墓笼罩在昏黄的风沙中,这“一去”“一留”是对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同时这两句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又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先要读懂诗歌,抓住关键词语。此诗为怀古诗,杜甫借古伤己,借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帝始不见遇”的怨恨,更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怨思。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杜甫的怀才不遇、漂泊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与昭君相似,写昭君的怨恨也是写自己的怨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①、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②,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③,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西海:指蜀国。③九鼎:九个青铜大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

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夫蜀,西辟       ②斯天下民至焉   

B①臣请谒             皆出于此乎   

C①而天下不为暴         ②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D①以鼎楚,以地与魏     ②彼彼年相若也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周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②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

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有关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3)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务必。

B廉颇、赵奢之制其兵        伦:辈,类。

C以十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

D秦无亡矢遗镞之            费:耗费。

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步笑百步                  ②君臣固守窥周室

B①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②秦有余力而制

C①则不可同年语矣                ②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D①践华为城,河为池              ②蒙故业,遗策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立法度,务耕织

C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

4.下面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B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C为适应改造老专业、建设和发展新专业的要求,我校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D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

C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

D“别胡说八道啦,”他又嚷起来“醒着,掌好舵。也许你的运气还不小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些无稽之谈,也没人理他。

B盛夏的深夜,学生们都沉睡在香甜的美梦中了,临近校园的池塘里却蛙声阵阵,沸反盈天

C一个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细枝末节的小事看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去尽量地完善自己。

D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