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我坐在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前,阳光像瀑布一样泼洒进来,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温暖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一阵杂乱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我嘀咕着:不是有门铃吗?从猫眼往外看去,只见一个陌生人,头发蓬乱,眼睛里露出一片焦灼和茫然。他是谁?想干什么?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问道:“你找谁?”那人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抖抖颤颤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抽出一支递过来,脸上堆满了笑意,嗫嚅道:“我是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③“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问道。见我没有拒绝,他激动得脸涨得更红了。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想亲眼看看我在城里盖的房子。我能带孩子到您家看看吗?他看到我能盖这么好的房子,一定会非常自豪幸福的。不知您能不能同意?”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

④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想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看看自己在城里的“杰作”!我也是一个父亲,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不是也喜欢在儿子面前炫耀一番吗?想到这,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⑤这位民工见我答应了,激动得连连称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进了民工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

⑥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见到我,小男孩一副怯怯的样子,他父亲在一旁不停地说:“乡下孩子,不懂事,请多包涵。”也许是第一次踩上木地板,父子俩套上我递过去的鞋套,步子迈得格外轻缓,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和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地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他弯下腰,对儿子讲道:“叔叔家的房子就是爸爸的公司盖的。当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当时这面墙上还留有一个洞,和隔壁是相通的,为的是运送砖块、水泥等施工材料,房屋建好后,这个洞口便被堵上了。现在,我要是不说,你可一点也看不出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⑦孩子的父亲在竭力向孩子描绘自己在城里打拼的一些细节,儿子听了,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情,只见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似乎又直了许多。面对此情此景,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⑧看了我的新居,两人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我突然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的距离拉近了许多。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⑨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⑩听了孩子的这番话,这位民工父亲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将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说明媚的阳光透过新居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照进屋里,温暖宁静,让“我”感受到一片暖融融的气氛。这样的生活与文中所描写的民工的艰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民工不按门铃而敲门这一细节表现了他不熟悉城市生活习惯的身份特点。“眼睛里露出一片焦灼和茫然”是因为他在多次被拒绝后,既失望无助,但又不想放弃努力,急切地想遇到一个答应他要求的人。

C.在小男孩“怯怯的样子”面前,父亲不停地表达歉意,小心翼翼地套鞋套,格外轻缓地迈着步子,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这一切,显示出久在城市生活的父亲的老练和成熟。

D.父亲告诉儿子砌墙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砌墙时,墙上要留一个和隔壁相通的洞口,用来运送砖块、水泥等施工材料,这一情节既表现了父亲技艺的熟练,也表现了他对儿子将来能进城打工的期望。

E.小说通过民工父亲带儿子参观自己劳动成果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他对孩子的爱,他朴实善良、勤劳上进、热爱本职工作的品质。民工父亲是小说的主人公,“我”在小说情节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和烘托作用。

(2)从全文看,“民工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

(3)小说第⑤段画线部分人物的语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触。

 

(1)B项3分,A项2分,E项1分。C项和D项不给分。 (2)①在“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之后,他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内心是喜悦而幸福的。(2分)②向儿子讲述自己的工作并说:“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内心是自豪而幸福的。(2分)③孩子说:“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听了孩子的话,让这位民工父亲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希望,内心是欣慰而又幸福的。(2分) (3) 塑造憨厚朴实而又执著的民工父亲形象;(2分)侧面反映民工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社会处境;(2分)衬托“我”对这位民工的理解,为下文作铺垫。(2分) (4)【思路提示】①人人平等。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并未享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甚至还承受着城市人们的歧视。但是他们也有自己朴实的生活向往和精神需求。(2分) ②互相关爱。我的一个简单的行为却带给了一位父亲最幸福的一天,可见给他人带来快乐往往是举手之劳,幸福别人的同时也幸福着自己。(2分) ③互相尊重。我们不该忽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存在,更不该歧视他们,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尽可能帮助他们,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2分) (当然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探究,但必须立足原文,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尖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文中所描写的民工艰苦生活”不准确,小说对民工艰苦生活有侧面反映,但是没有“描写”,所以得2分;B项正确,得3分;C项“这一切,显示出久在城市生活的父亲的老练和成熟”错误,不得分;D项“表现了他对儿子将来能进城打工的期望”不符合小说内容,不得分;E项“‘我’在小说情节中只起到了线索作用和烘托作用”不准确,“我”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小说主旨表现的是民工父亲对孩子的爱,同时也表现了他朴实善良、勤劳上进、热爱本职的品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做该种题型,一定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内容,明确文章的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相互之间什么关系。再结合题目的指向到文中归纳概括。本题问“民工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则要到文中搜索能具体表现民工幸福的内容,然后加以概括,该幸福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讲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做该种题型,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 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⑤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具体答题技巧为:(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3《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4)《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5)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两句是:                   

(6)《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文后各题。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注】郑珍(1806~1864):贵州遵义人,清代官员、学者,贵州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与贵州独山人莫友芝共同编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工草隶,善              属:写作

B.文约理                    赡:充足

C.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

D.仍门下省事                知:了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B.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C.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D.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1.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B.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框架示意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