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徐百柯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徐百柯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廷宝的学生回忆,他常常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人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多少?一张八个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间?桌椅的高度该是多少?门把手和门锁装在什么高度才合适?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把钢卷尺、一支笔和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下他所需要的尺寸或画下他认为值得参考的速写。

坐在车内,他有时会指着车窗外的城市建筑问学生:这样的处理,合适不合适?好不好?给建筑系学生讲演,学生期待着听这么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大谈设计,他却告白:“我来说说台阶的踏步怎么做,好吗?”然后讲了一大通踏步尺寸与人体的关系云云。

后人怀念他:“总之,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视为三代建筑师“契合”的经典作品,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2年后由杨廷宝设计扩建,1982年由清华名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关肇邺曾经回忆自己初次见到清华图书馆时的情形。抗战刚胜利,以清华园为伤兵医院的日军撤走不久,到处荒草没膝,满目疮痍,图书馆内大理石地面上满是血污,杂物狼藉,然而“外表的凄凉”丝毫不能掩盖这座建筑一二期设计浑然一体的“内质的壮美”,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关肇邺在杨廷宝的扩建设计中读出了“一种整体思想,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这样一种理念,正是当下中国建筑和整个社会所稀缺的。关肇邺感叹:“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不少建筑只想夸张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的抱怨。这在商业街区上为广告宣传的目的使然,倒也罢了。但这种风气已蔓延到政治性、纪念性、文化教育性建筑中去,实在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的一大误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的拥有者、投资商以此来显示炫耀自己;一些建筑师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突显、表现自己。受害的则是我们的城市整体形象及其潜移默化对社会思想的侵蚀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断言这样才算继承民族传统,才具有中国气派。北京市的规划部门甚至规定,不做大屋顶方案,就不发施工执照。然而杨廷宝说:“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我们搞设计,不能赶浪头、随风倒。”

于是他“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这个后来成为中国公共建筑之典范的作品,当时却差点儿被人当作“靶子”来批判,幸亏周恩来发话:“这个建筑不是设计得很合理吗?这座宾馆解决了问题了嘛!”

杨廷宝说“不反对”,确是由衷之言。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他早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始终热爱中国那些亲切的带着乡土味的东西,比如天津泥人张的手艺、北京天桥的叫卖……

为了讨教古建筑的秘诀,平时连纸烟也不抽一口的他,可以陪老工匠躺鸦片馆,亲手为老工匠烧烟泡,被熏得够“呛”。事后讲起来,他也并未眉飞色舞,而只是带着他那诚笃的微笑。

毫无疑问,杨廷宝属于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类人。人们说,杨老是实干家,最愉快莫过于工作,最难过莫甚于无所事事、相对谈玄。“文革”中,他被戴过“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高帽,关过牛棚,后来又被“解放”,树为“样板”,又是采访又是拍照,使他疲于应付;业务上,却无人理会,他被冷在一边。

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学生记得一个场景:70多岁的老人,用钢笔在大约一尺见方的纸上画着,是一幅精心的设计方案鸟瞰图,线条仍然稳练,但手有点哆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杨廷宝与梁思成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大师,他们都很注重建筑尺寸与人体的关系。

B清华大学图书馆由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破坏,战后,由杨廷宝进行了维修与扩建。

C杨廷宝是实干家,工作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可惜的是,人们只关注他的荣誉,他的业务却无人问津。

D后来成为中国公共建筑典范的北京和平宾馆在建成之初差点被当成靶子来批判,周总理发话才幸免。

E针对不少建筑设计师只想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的做法关肇邺提出了批评,也深为忧虑。

2文章以场景记录开头,又以场景记录结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关肇邺说杨廷宝的建筑有一种整体思想,这种整体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

4杨廷宝一生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奠定了基础。杨廷宝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ED (E3分,D2分,c1分,A.B不得分。) (2)这两个场景纪录都表现了杨廷宝工作上的认真,主旨上赞扬了杨廷宝对建筑事业的热爱;结构上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使传主形象更加鲜明亲切,加深了读者对传主的印象。(每点2分,答任意三点即可) (3)杨廷宝的建筑的整体思想就是合理、合法、合用。具体表现为建筑的尺寸与人体的关系;杨廷宝对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扩建与一期的设计浑然一体;杨廷宝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简约美观;杨廷宝对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持有异议,认为建筑设计拥有民族风格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实用。(每小点1分) (4)学习要处处留心,随时记录,不管问题如何细微,杨廷宝总是认真记录;学习要虚心真诚,杨廷宝为了讨教古建筑的秘诀,诚心服侍老工匠;做学问要能够坚持已见,不盲从,在大屋顶盛行的时代,杨廷宝不为所动,“顶风”设计了简约的北京和平宾馆;淡泊名利,杨廷宝被树为“样板”后,仍醉心于工作,讨厌应酬。(每点2分,其中归纳1分,分析1分,还可从责任心等角度作答,能写出四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杨廷宝与梁思成都很注重建筑尺寸与人体的关系”错,原文只提到杨廷宝;B项 “战后,由杨廷宝进行了维修与扩建”不当,原文写到“1982年由清华名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C项错在“可惜的是,人们只关注他的荣誉,他的业务却无人问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本题可以从文章内容和结构形式两方面分析。结构上这两个场景互相呼应,内容上选取的这两个场景能更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加深读者的印象。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指代词的具体内容一般距离词语不会太远,在文章第7段中关肇邺说杨廷宝的建筑有一种整体思想,这种整体思想就是指第5段中的“合理、合法、合用”。具体表现在杨廷宝的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上。如:第4段对建筑的尺寸与人体的关系的理解,第6段对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扩建,第8段对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持有异议,第9段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这些都是他的“合理、合法、合用”思想的体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本题要关注全文,从文中人物的表现来挖掘其精神品质。如文本开头的场景可以看出,杨廷宝即使对小的事物也会留心,并且记录下来。他“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只是为了他的设计理念:“一种整体思想,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文本结尾处,写“为了讨教古建筑的秘诀,平时连纸烟也不抽一口的他,可以陪老工匠躺鸦片馆,亲手为老工匠烧烟泡,被熏得够‘呛’”,可见他学习虚心真诚等。分析后应该分条作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蟀爷

聂鑫森

这一群上了年纪的虫友常常聚会的地方,是关圣殿旁的“常乐居”小茶馆。

这小茶馆有年月了,旧式砖木结构,两层楼,门脸不大。但横匾和门联却是名人书写和镌刻的。联语云:“常以知足为乐;乐因荣辱如常。”小茶馆似乎力拒“时尚”,盛夏不用空调不用 电扇,用的是旧时代店铺常见的“布扇”,带轴的横幅厚帆布悬挂半空,一绳系轴,由人手拉着 来回晃动生风。冬天只在一楼的厅堂正中央生一炉炭火,热力四射,畏寒的坐一楼,喜欢凉润的上二楼去。

老板叫常青松,五十多岁,脸上总浮着热情的笑。

还有七八天,就要过春节了。虫友们围坐在二楼临窗的八仙桌边。桌子中间,相挨相靠的是几只鸣虫葫芦,里面蓄的是蝈蝈。

“多少日子没见蟀爷了,想他哩。”

“若是蟀爷在,他的蟋蟀叫得最有灵性。”

蟀爷应邀到青海“西北京剧团”协助排戏去了,入秋后走的,一眨眼就快半年了。

蟀爷是虫友们为他起的尊号。他叫武长林,是京剧团“郝寿臣派”名净花脸,扮相、唱功、做功都有过人之处,可说是名震江南。六十岁时,他坚决要求退休,为的是年轻人已经脱 颖而出了,得让他们有更多更重的戏份,他不能老挡在前面,应该高高兴兴地让道。

蟀爷业余喜欢玩虫,但情有独钟的是蟋蟀。他觉得能从蟋蟀高低、粗细、长短的叫声里,听 出花脸唱腔韵味。夏虫、秋虫都好养,养冬虫不容易。蟀爷擅长养过冬的蟋蟀,既可磨砺自己的 耐性,又能体现自己的智力,故而乐此不疲。

蟋蟀是夜鸣昼不鸣的,蟀爷夜晚要登台唱戏,没法子听。他就训练蟋蟀只在白天鸣叫,方法 是每夜将盛虫葫芦放在稍冷的地方,使其收拢翅膀而噤声,持续数日便能改其习性,遇暖而鸣。

蟀爷退休后,清早去公园练嗓、打拳、清唱几段戏文。早饭后,就乐呵呵地去“常乐居”, 和虫友们喝茶、聊天。冬天的日子,蟀爷一进门,大家就听见他怀里蟋蟀的叫声了,然后叫声沿 木楼梯而上,来到八仙桌边。

蟀爷坐下来,从怀里掏出葫芦,放在自己的面前,蟋蟀的鸣叫声宽厚、雄浑、悠长。

“有点儿像我的嗓音吗?” “真像。它无疑是蟋界的名净!”

蟀爷哈哈大笑。待蟋蟀不叫了,他又把葫芦塞入怀中。暖一暖后,鸣叫声又朗然而起,于是再把葫芦搁到桌上。

蟀爷说:“人之冷暖与虫之冷暖,能合而为一者,称为化境,你们说是不是?”

优哉游哉,五年过去了。

这是个秋天的上午。蟀爷到十点钟的时候,才走进“常乐居”的二楼。他站着向大家

拱拱手,说:“我来向各位爷辞行。我的一个学生在青海西北京剧团当团长,亲自登门请我去协助排 练《野猪林》,以便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迎新春京剧大赛。学生还在我家里哩。吃过中饭, 我们就去飞机场了。忙完这段日子,我就回来。再见!”

蟀爷双眼发潮,念了句京白:“各位爷保重,洒家————了。”

楼上楼下,响起一片叫好声。

蟀爷去了青海,让大家很惆怅。幸而蟀爷得便时,常会在某个上午,打手机到“常乐居”来。 他告诉虫友们他还回不来,还得协助排练《赛太岁》《法门寺》《捉放曹》等“郝派”名剧……

有虫友问:“蟀爷,你掏出葫芦凑近手机,让我们听听蟋蟀的叫声。”

蟀爷说:“我确实把蟋蟀带去了,可我忙得没时间饲养,只好把它们放了……对不起。”

常青松提着大铜壶,笑吟吟地来为虫友们续水。

“常老板,可有蟀爷回湘潭的消息?”

常青松说:“下面有个茶客,是蟀爷的邻居。他刚才告诉我,蟀爷不回湘潭过春节了。”

“为什么?”

“因为西北京剧团获了大奖,人气极旺。那里的戏迷强烈要求,在春节期间搞个演出旬。听说蟀爷还要出山,演《飞虎梦》的牛皋、《除三害》的周处。”

“蟀爷恐怕要元宵节后才能回来了。”

“那也未必。听说西北京剧团元宵节后,要去香港、澳门演出,蟀爷能不去?”常青松说。

有人问:“蟀爷就不玩蟋蟀了?”

常青松答道:“弘扬国粹京剧是大道。玩虫呢,虽是国粹,但只能算小技。蟀爷不会舍大道而重小技。”

“那是。不过呀,我们觉得蟀爷呀,大道小技都舍不得!”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虫友们在“常乐居”小茶馆的谈话,从侧面反映出本篇小说主人公“蟀爷”超凡脱俗的为人品性和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B蟀爷养蟋蟀除了因为好玩;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更多是出于揣摩学习的目的。正因如此,作为京剧团的名净,蟀爷的演技能够高人一筹。

C退休之后,蟀爷对京剧的酷爱其实并未消减。为协助学生排演节目,他远赴青海。可看出他始终胸怀京剧事业,渴望为京剧事业奉献余热。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主要采用了倒叙手法,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深刻弘大的主题。

E小说将故事发生地点集中在小茶馆“常乐居”,通过茶客、老板之间的对话,真实反映了一个老艺术家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老艺术家的赞美。

2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着力刻画了“蟀爷”这个人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中“常乐居”小茶馆老板“常青松”纯属一个多余人物,完全可以不去写他。对于这个看法,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表达“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把作者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变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首小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2.选取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B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C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D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全国户籍管理、土地测量、流民管理以及赋税、钱粮等财经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一般人死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后,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皇帝很认同。

B杜范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或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不讳,因而得罪了许多人。

C杜范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还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想让他们不要骚扰,但张世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2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小词在初起时本来是歌筵酒席之间的艳歌。因为它篇幅短小,而且人们对它轻视,所以称它作小词。但是这种艳歌小词却很妙,它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特质,跟诗是不一样的。诗是言志的,是它本身的情意内容就有一份感动你的地方。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曾云:“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当然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作品;可是,它们使读者感动的原因,是杜甫本身博大深厚的感发力量所致。小词则不然。 在我看来致使小词意蕴丰富起来的原因,一种是“双重性别”的作用。比如《花间集》中的作者都是男性,而他们所写的那些形象、情思和语言却都是女性的,这种“双重性别”的现象,就容易引发读者丰富的言外联想。如果换作一个女性作者写她的对镜梳妆,那就是非常现实的动作行为。而当一个男性作者用女性口吻来叙写女性对镜梳妆的时候,就容易促使读者想到这里边有象喻的意思。像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照花前后镜”等词句,都使读者透过词表面的女性形象,联想到一个男性的如张惠言所说的“感士不遇”一类的感情。

致使小词意蕴丰富起来的另一种原因,是“双重语境”的作用。比如南唐作者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数句,王国维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从表面看,李璟这首词与温庭筠《菩萨蛮》一样,也是写一个弃妇的形象。实则不同。温庭筠词引起读者联想,是由“双重性别”引起的。因为温庭筠是个士人,所以他使读者想到一个士人的“感士不遇”。可是李璟作为南唐的君主,他无所谓“遇”与“不遇”,所以他的思妇形象没有“感土不遇”的意思。可王国维为什么从他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看到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就是由于“双重语境”的缘故。因为李璟时代的南唐,偏安一隅,在他所处的这个小环境的相关语境之中是可以安定享乐、苟全一时的;可是在整个晚唐五代这个大环境的相关语境之中,北方的北周对于南方侵略吞并的阴影一天比一天严重,所以他的潜意识中又有一种忧危念乱的恐惧。正是这种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强烈反差,才使得王国维从他的“菡萏香销翠叶残”数句想到“众芳芜秽,美人迟暮”,那是对于国家危亡,国运难以久长的一种深隐的忧虑。所以我们说小词从一开始就隐藏了多种可能性。

一般而言,小词总是写伤春、怨别的感情。古今诗人感慨时代的时候常常用伤春来喻托,所以五代那些相思怨别、感时伤春的小词就充满了多种诠释的可能性。不过这对当时的作者本人而言,只是无意识地潜意识地有所流露,和屈原、曹植有心之喻托有本质的不同。正因为小词的作者,在他们的显意识之中写的真的就是伤春和怨别,所以才使得小词那种微妙的作用得以形成,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小词并没有停止在《花间集》五代的创作里。南唐中主李璟所写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还是指一个思妇。可是到了后主,其《相见欢》一词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数句,何尝不是伤春?又何尝不是落花?可是,他最后却写出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却从伤春写到了他自己的人生,所以他所写的不再是思妇的伤春,而是自我的伤春。这是小词一个默默的演进,它不再是为歌女而作,而是作者用歌辞的形式进行自我抒写。自此,词已经由歌辞之间变为诗人自我抒情和言志的诗篇了。这是词的第一步演变。那么,这种诗化的拓展从何而来?是从他的国破家亡而来。中国词的拓展,与世变,与时代的演进,与朝代的盛衰兴亡,结合了密切的关系。

节选自叶嘉莹的《当爱情变成了历史——晚清的史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起小词不同于诗歌,作为唱词,一般没有言志内容,其情感大多需要通过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

B小词篇幅短小,最初是歌筵酒席之间的艳歌,尽管不乏情韵,但一般不上大雅之堂,因而被人们轻视。

C小词虽小,但具有独特的美感特质,词中形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其意蕴隐藏着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D小词的情感哀婉、曲折,五代时的《花间集》男性作者常常借助女性形象、情思和语言表达情感。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般诗歌作品触动心灵,大多由于作者的心意和情怀,小词是歌咏他人之作,歌词本身难以让人感动。

B小词创作中,呈现出“双重性别”,一般女性看来非常现实的动作行为,在男性作者的笔下,往往会引发人们的言外联想。

C小词作者创作时的情境并非作品表现的情境,正是这种言语情境的强烈反差,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D小词总是写伤春的感情,这也是古今诗人常用的喻托,只是小词中的喻托与屈原、曹植等人的喻托有本质不同。

3.下列关于小词演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尽管都写了弃妇形象,但由于作者所处情境不同,表达的意境也不一致。

B南唐李后主在小词创作中把他人的伤春与自我的伤春联系在了一起,使小词创作有了新的突破。

C小词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不再是为歌女下作,而是作者用歌词的形式自我抒情和写作,表达自己主观情感。

D小词的拓展与演变,与朝代的兴衰密不可分,其中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对文学、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巨大冲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