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凌郁之 ①《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凌郁之

①《文选》风靡于唐朝,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引导并塑造着唐代文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文选》的追摹,才成就了唐代文学的高潮。杜甫劝子读书云:“熟精《文选》理。”应可理解为唐代诗人的普遍取向。宋初,《文选》仍是文人学习、模仿和推重的范本。著名文人宋祁,即曾手抄《文选》三编。王得臣在《麈史》一书里记其幼时,先君令其日课《文选》。

②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

③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④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

⑤带头唱响《文选》时代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苏轼这种平章古今、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⑥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⑦《文选》仍是那部《文选》,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要之,《文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它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作为写作范本,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南宋中后期学习《文选》又成为新的时尚,其故或即在此。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1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选》在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第⑤节苏轼是从哪些方面评价《文选》的?这段文字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1.首先(1-2段)指出《文选》由唐代、宋初备受推崇,到庆历后地位跌落的现象;然后(3-6段)具体分析《文选》地位跌落的原因;最后(第7段)表明《文选》作为文学总集仍具历久弥新的特点。(每点2分) 2.①《文选》被文人用得“烂熟”而走向“俗”,从而遭厌弃;②宋代文人文学自信进一步加强(不屑于步前人后尘),产生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③宋代文人深刻切入生活,舍弃了带有六朝绮靡特点的《文选》(选择了朴素淡雅的主导风尚)。(每点2分) 3.(1)体例编排,内容取舍,选文风格;(2分,答出两点即可)(2)作用:①作为《文选》地位变化的典型标志,与杜甫等人的推重形成对比,说明《文选》地位的变迁;②苏轼指出《文选》的不足,证明了宋代文人的文学自信与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4分,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首先明确答题规范,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然后看本文大概有几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最后可从文中直接找出相关语句来加以概括即可。从文章标题“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可以明确本文的论题——《文选》在宋代的嬗替(地位的跌落),文章一、二两段由《文选》在唐代和宋初的风靡引出庆历后的跌落现象;三、四、五、六几段分析跌落的原因,最后一段肯定《文选》作为文学总集的可取之处,“作为写作范本,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本的思路,总体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说是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第一是紧扣段落入手。虽说段落属于结构,但段落是思路的反映。把握了段落,也就把握了思路。第二是划分段落层次。弄清段落关系,把握结构脉络。也就是说,将段落归纳成几个层次,分解成几个部分。比如本文,一共七段文字,其中第一二两段引出《文选》地位跌落这一现象,给出论题,中间几段分析跌落的原因,最后肯定《文选》作为文学总集的可取之处。第三是概括段落大意。可以按节进行归纳,也可逐段进行概括;将每层层意归纳出来,将每段段意概括出来。如此,前后连接起来,论述思路也就形成了。就答题规范而言,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述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总之,要体现思路的承接性,表现脉络的过程性。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选》在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案主要集中在中间几段,比如第三段“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第四段“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并且,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第六段“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信息的筛选概括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方向,并以此到文中确定区域,比如本题中,“《文选》在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哪些”,应到文中找到“庆历后”的内容,尤其要抓住一些语言标志,比如“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诗之所以……”;二是确定区域,本题的答案应分布在每个段落中。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⑤节苏轼是从哪些方面评价《文选》的?这段文字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和分析材料作用的能力。应先到第五节找到苏轼评价《文选》的语句,“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然后理解其句意,最后进行概括。分析材料的作用应考虑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即材料是为观点服务,比如本题中,所引用的苏轼的这段话,主要说明《文选》地位的变迁,苏轼指出《文选》的不足,正面宋代文人文学自信以及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信息的筛选概括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方向,并以此到文中确定区域,比如本题中,“文章第⑤节苏轼是从哪些方面评价《文选》的?这段文字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这里包括两个问题,一是筛选,二是分析作用。对于前者应到文中找到“文章第⑤节苏轼”评价《文选》的内容,这一点非常明确,然后进行概括。对于后者应考虑论述类文本中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进行答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周家兵

①就这样静默着对坐,傍晚时分,四十来岁的我和八十多岁的奶奶在爷爷留下来的老宅里。屋子里,每一样物品,在夕阳残余的光辉下,挣扎着发光。不知从哪里偶尔传来的吱吱唧唧的老鼠声,会让我和奶奶的目光四处搜寻。

②吃着奶奶亲手炒制的蚕豆,“咯嘣”“咯嘣”时断时续的响声中,弥漫着豆子的清香味。这蚕豆从下种、栽苗、松土、施肥、捉虫、掐尖、扬花、挂果到摘收,都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一手操办的。奶奶住不惯高楼大厦,走不动城市坚硬的马路,吃不下鱼肉荤腥的大餐;她一生在乡下劳作,喜欢步行,喜欢泥土,喜欢家畜,喜欢开阔的田园,喜欢树上的鸟叫和田野里窸窸窣窣的虫鸣。奶奶可以嘟嘟囔囔地跟小鸡小鸭们唠叨上一天,彼此不懂,却能心领神会。

③堂屋的大门开着,外面慢慢暗下来,屋里光线更加不足。我们谁也没有起身去开灯或点灯。我知道奶奶的床头还保留着那盏煤油灯,奶奶常挂在嘴边说,煤油的味道真香。无数个夜晚,奶奶在煤油的香味里慢慢沉入梦乡。

④奶奶起身去厨房,用葫芦水瓢舀来半瓢井水,递给我。咕咚咕咚,一阵喉结声响过后,清泉在我心里荡漾,两边嘴角还流淌着溢出的调皮泉水。

⑤夜色像柔软的绸缎,包裹在四周。奶奶的话从漏风的嘴里飘过来:“我在乡下能干很多事情,这些鸡、鸭、羊和那些小兔子都是我养的。”说着这话的时候,黑白相间的大花狗从大门口耀武扬威地闯进来,在我身边突然使劲摇晃着浑身的毛发。不知是虫子还是早来的露水,零零星星地溅到我身上。狗身上的腥臭味毫不顾忌地钻进鼻孔,进入肺里,胃里一阵暗自汹涌。奶奶伸出粗糙皲裂的右手,抚摸着,从狗头上经过肥厚的背脊直到尾巴处,末了还捏着狗尾巴轻轻左右摇晃一番。花狗扭过身躯,用温热的舌头舔舔奶奶的手,顺势将尾巴从奶奶手里轻柔地抽出,摇摆着轻抚奶奶的脸颊。奶奶咧嘴笑了,说,有我的小花狗陪伴,我就不怕。

⑥天终于黑透了,像门前场子外面树上熟透的李子。我们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面容,但我能感受到奶奶停不下来的双手,还有时不时站起来走动的脚步声。

⑦我还是忍不住拉亮电灯,老屋里所有的一切瞬间尽现,像面见陌生人时羞涩纯朴的乡村少年。家里干净的物什闪着亮晶晶的光,我知道,那光里亦有奶奶的灵魂。奶奶站在木桌旁边,手中拿着空空的葫芦水瓢,闲适从容地呈现在我面前。桌上有三条刚从菜园摘下来的黄白青绿相间的本地黄瓜,这是奶奶和我吃剩的晚餐。准确地说,这顿晚餐还有刚刚我一饮而尽的那半瓢甜津津的井水。

⑧奶奶到另一间厢房里收拾床铺。床上的铺盖,都是奶奶亲手缝制的棉制品。干净整洁的房间,我想,那是奶奶在努力打扫时光里的孤独和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霾,尽量让每一个日子都变得明亮、欢快而健康。奶奶微笑着对我说,早点休息,这段时间好好在老家休养,什么也别想,养身的同时也要养心。Z.

⑨二十多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去,到深圳打拼。身体像一把在温盐水中浸泡的镰刀,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日夜不停地锈蚀。病历,从我颤抖的手中,不知不觉地遗落在堂屋的地上。

⑩今夜,我闻到了久违的黄瓜的清香,从堂屋一直弥漫到卧房。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10期,有删改)

1.文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2.文章用不少文字描写了豆子、煤油、黄瓜的香味,用意何在?请加以概括。

3.文章第⑤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时光”为题的妙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3)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5)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后生可畏,             ?(《论语·子罕》)

(8)天若有情天亦老,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作于被贬夔州途中。轲峨:孤高状。艑: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2)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之也       责:责备

D.不录有司             于:表被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查看答案

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 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B. 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C. 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 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