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平凡的世界》对当代中国文艺的启示价值 阎晶明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平凡的世界》对当代中国文艺的启示价值

阎晶明

《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有着与自己时代同步的思想高度,有着同样的情感热度,同样的价值取向。它在今天还能产生这么强的热度,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所表现的生活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一个历史起点——改革开放初期,它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强大的现实性。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这30多年的巨变,我们今天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当代的视角和昨天的生活会经常发生勾连,又会发生错位;而《平凡的世界》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原初的起点式的感情和价值观的丰富材料。《平凡的世界》有个情节,孙少安赚了第一笔钱跟他妻子在窑洞里窃喜、激动相拥。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他不是金钱崇拜,而是对劳动的一种礼赞,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观念的开放。

路遥的语言跟他的时代是同步的。关于这个电视剧的画外音,有很多争论,但我认为它是必要的存在,因为这些画外音恰恰是对那个时代的情感状态、表达方式的一种很自然保存。

《平凡的世界》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很多年来,农民题材的创作已经跟农业生产、跟农民与土地没有关系了,已经完全是喜剧式的或者文化符号式的表达。它让我们看到农民始终是与土地有联系的,农民与土地的联系是生产和劳动的关系,整个电视剧从头到尾都有劳动的场景,这也是它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此外,这个电视剧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剧中的爱情最后也要变成一种善,人物最后作出的选择,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善良,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也是中国人逃脱不了的宿命。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平凡的世界》给我们今天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创作提供的非常宝贵的启示。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5年4月7日,有删改)

1.为什么说“《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

2.《平凡的世界》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时代精神。

 

1.①《平凡的世界》保存了那一时代的生活情况和风貌;②保存了原初的感情和价值观;③作品的语言反映那个时代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 2.①具有强大的现实性;②语言自然,富有情感;③准确表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生产和劳动的关系;④体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真实反映现实生活;②表现充满正能量的情感与价值观;③把现实生活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好地勾连起来。(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问“为什么说‘《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理解这句话的含意,主要抓“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这个短语,意思是存留历史中的一些东西,比如“而《平凡的世界》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原初的起点式的感情和价值观的丰富材料”、“因为这些画外音恰恰是对那个时代的情感状态、表达方式的一种很自然保存”。找到这些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比如本题,首先应找到题目所指向的内容,然后再依据分值进行概括。概括的时候可以采取如下方法:(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本题中应先理解“《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这句话的含意,然后到文中找到《平凡的世界》所存储的东西。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平凡的世界》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它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强大的现实性”,第三段中有关语言的表述,第四段中“《平凡的世界》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很多年来,农民题材的创作已经跟农业生产、跟农民与土地没有关系了,已经完全是喜剧式的或者文化符号式的表达”,最后一段中“此外,这个电视剧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信息的筛选概括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方向,并以此到文中确定区域,比如本题中,“《平凡的世界》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应到文中找到展示《平凡世界》魅力的语句,尤其要抓住一些语言标志,比如“它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成功的另一方面”“此外”。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时代精神”。这可以结合《平凡的世界》中对于时代精神的表现进行回答,比如“强大的现实性”“对劳动的一种礼赞,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观念的开放”“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比如本题中,题干是间接考查作者的观点,“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时代精神”,考生应到文中找出《平凡的世界》中对于时代精神的表现,再转化成自己的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道:(宝钗)想道:“况且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小红。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上述话语中的“短儿”指什么事?“‘金蝉脱壳’的法子”又是指什么?请结合上述话语,简要概括宝钗的性格特征。

(2)《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被赶到印度后,作者说“葛朗台家族的血统没有失传”,这表明查理仍然是“葛朗台式”的人。请举两例说明。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周瑜为火攻曹军,设下苦肉计,黄盖故意唱反调,周瑜不听诸葛亮等人阻拦,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又派蔡中、蔡和写信给曹操,黄盖诈降成功。

B.《边城》中兄弟二人“走马路”,唱歌向翠翠求爱。翠翠跟祖父说起梦里让自己飞起来的歌声。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心想“做梦一辈子更好”。

C.《风波》中,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写出她对世道不满的情绪,作者借九斤老太的这一口头禅,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讽刺。

D.《茶馆》以王利发的遭遇为线索,贯穿三代70多个人物,把50年的中国史横向切出三个片段,大跨度地辐射出时代变迁的轮廓,构成一幅世态风俗图卷。

E.《哈姆雷特》包蕴多个难解之谜,如哈姆雷特多次延宕复仇的原因,王后为何会被引诱等,而这些疑问恰恰表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独特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选自《资治通鉴》)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2.《资治通鉴》的编著者是           ;其编写体例是          

3.上述文段中齐王韩信“虽死不易”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立于山顶,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之乐,蔽于云雾浓厚;

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狭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凌郁之

①《文选》风靡于唐朝,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引导并塑造着唐代文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文选》的追摹,才成就了唐代文学的高潮。杜甫劝子读书云:“熟精《文选》理。”应可理解为唐代诗人的普遍取向。宋初,《文选》仍是文人学习、模仿和推重的范本。著名文人宋祁,即曾手抄《文选》三编。王得臣在《麈史》一书里记其幼时,先君令其日课《文选》。

②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

③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④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

⑤带头唱响《文选》时代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苏轼这种平章古今、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⑥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⑦《文选》仍是那部《文选》,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要之,《文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它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作为写作范本,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南宋中后期学习《文选》又成为新的时尚,其故或即在此。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1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选》在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第⑤节苏轼是从哪些方面评价《文选》的?这段文字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