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称崇。父祖俱代北酋长。崇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割云应地入为契丹,崇耻事之,奋身南归,历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开运中,戍太原。会汉祖起义,以崇为前锋。入汴,改护圣左第六军都校、领郢州刺史,改领富州。

从周祖平河中,以功迁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周祖镇邺,以崇领行营骑军兼天雄军都巡检使。

乾祐三年冬,崇从周祖平国难,与李筠拒慕容彦超于刘子陂,走之,以崇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遣冯道等迎湘阴公于徐州,将立之。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遇于睢阳。崇阵于牙门外,惧,登门楼呼崇曰:汝等何遽至此?崇曰:澶州军变,遣崇等来卫乘舆,非有他也。”赟召崇升楼,崇未敢登,即遣道下与语,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执崇手泣,俛首久之。俄而所领卫兵都校张令超以众归崇,亲将贾、王等数怒目视道,将害之。曰:汝辈勿草草,此非关令公事。崇即送就馆舍。

广顺初,领定武军节度,又为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未几,复升陈州为节镇,以颍州隶焉,命崇为节度。周祖亲郊,加同平章事,出镇澶州。周祖不豫,促还镇所。

世宗立,并侵潞州,命崇与符彦卿出固镇以御之。世宗亲征,又副彦卿为行营都部署。师还,加兼侍中。冬,移真定尹、成德军世度。四年,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五年,天清节,崇来朝,表求致政,不允,赐袭衣、金带、器币、鞍勒马,遣之。世宗平关南,至静安军,崇来朝。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宋初,加兼中书令。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太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太祖笑曰:果如言。未几来朝。时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重进叛,改命崇为节制。乾德三年,卒,年五十八。太祖闻之震悼,赠太师。 (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B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C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D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格未壮,故称弱冠。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C不豫:“豫”本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致政:也就是致仕,古时指官吏解除政务职务,辞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崇原名郭崇威,由于要避周祖的名讳,就只用单名一个“崇”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代北的酋长。

B.晋祖割地给契丹后,郭崇耻于归顺契丹,毅然南回后晋,历任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尉。

C.湘阴公刘赟由于澶州军变而没能被拥立为皇帝,他迁怒于冯道,派亲信贾、王等将领杀了冯道,郭崇也没劝住他。

D监军陈思诲向宋太祖告密,说郭崇有异心,要谨慎防备郭崇,可是太祖相信郭崇是知恩图报、重信守义的人。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执崇手泣,俛首久之

(2)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

 

1. B 2.A 3.C 4.(1)郭崇这才登楼,全面述说军心有所归属,皇帝已经确定,刘赟握着郭崇的手哭泣,低下头很长时间。 (2)世宗征伐进淮南,契丹派出一万多骑兵劫掠边境,郭崇率军攻下束鹿县,斩首数百级,俘获很多。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契丹南侵,周祖北征,驻在澶州,被军队所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城听到事变,派遣郭崇率领七百骑兵向东抗拒刘赟,在睢阳相遇。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要仔细分辨选项,然后做出判断。A项,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C项,湘阴公刘赟没有杀冯道。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具”译为“详细的”、“属”译为“归属”、“俛”译为“低下”。(2)句中关键词“征”译为“征伐”、“骑”译为“骑兵”、“掠”译为“劫掠”。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郭崇,应州金城人。稳重宽厚沉默寡言,有谋略。最初名字为崇威,避讳周祖名讳,单名为崇。父亲和祖父都是代北酋长。郭崇二十岁时凭借勇力应募为士卒。后唐清泰年间,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割让云应地区归入契丹,郭崇耻于归契丹,毅然南回后晋,历任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开运年间,驻守太原。汉祖起兵时,任用郭崇为前锋。进入汴,改为护圣左第六军都校、领郢州刺史,改领富州。 随从周祖平定河中,因功升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周祖镇守邺,郭崇领行营骑军兼天雄军都巡检使。 乾祐三年冬,郭崇随从周祖平定国难,与李筠在刘子陂抵御慕容彦超,赶走他们,郭崇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派遣冯道等在徐州迎接湘阴公刘赟,将要立他为皇帝。契丹南侵,周祖北征,驻在澶州,被军队所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城听到事变,派遣郭崇率领七百骑兵向东抗拒刘赟,在睢阳相遇。郭崇把军队排列在官署外,刘赟害怕,登上门楼叫郭崇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忽然来到这里?郭崇说:澶州军队兵变,派遣郭崇等人来保卫陛下,不是有别的目的。刘赟召郭崇上楼,郭崇不敢上,就派冯道下来与他说话,郭崇这才登楼,全面述说军心有所归属,皇帝已经确定,刘赟握着郭崇的手哭泣,低下头很长时间。不久刘赟所统率的卫兵都校张令超领兵归附郭崇,刘赟的亲信将领贾、王等人多次怒目看着冯道,将要杀害他。刘赟说:你们不要草率,这不关令公的事。郭崇当即送刘赟到馆舍。 广顺初年,领定武军节度使,又任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不久,又升陈州为节镇,管辖颍州,任命郭崇为节度使。周祖亲自郊祀,加官同平章事,出朝镇守澶州。周祖患病,催促他返回镇所。 世宗立为皇帝,并军侵犯潞州,命令郭崇与符彦卿出兵固镇抵御他们。世宗亲自出征,又为符彦卿副将任行营都部署。班师,加官兼侍中。冬,改为真定尹、成德军节度使。四年,世宗征伐进淮南,契丹派出一万多骑兵劫掠边境,郭崇率军攻下束鹿县,斩首数百级,俘获很多。五年,天清节,郭崇前来朝见,上表请求退职,不允许,赏赐袭衣、金带、器币、鞍勒马,派他回去。世宗平定关南,到静安军,郭崇前来朝见。恭帝继承皇位,加官检校太师。 宋初,加官兼中书令。郭崇追念后周的恩遇,时常流泪。监军陈思诲密奏他的情况,并说:常山靠近边境,郭崇有反叛之心,应当小心防备他。宋太祖说:我一向知道郭崇笃于恩义,是有感而发罢了。派人侦察他,回来说郭崇正对着宾客属员坐在池潭小亭上饮酒博戏,城中平静。太祖笑着说:果然跟我说的一样。不久前来朝见。当时任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使,李重进叛乱,改任郭崇为节度使。干德三年,去世,年五十八。太祖听到后震惊哀伤,赠官太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培育诗词文化生态

诗词文化生态命题的提出,是在考察中华诗词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细细思之,我们发现中华诗词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一路同行。它融进民族文化的滚烫血液,直接影响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形成。

诗词是时代文化的产物。社会文化、民心、民趣是滋养诗的必要条件,也是产生诗词作品的必要条件。那个叫作“诗词”的文化,与我们的痛痒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用平仄格律写作的诗人、诗作和专业诗词研究者,那么事实上把诗词看小了。诗词是大的,大到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悲欣。诗词的文化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可以穿越时空,完成人类的千秋梦想。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华美篇章。

一百多年来,由于国家积贫积弱,在思想文化界长期受西方殖民思想和西方文化霸权话语的影响下,中华文化遭受到严重破坏,需要重建文化的信心。虽然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华诗词得以复苏,但诗词的大众影响和社会认知度并没有形成。我们今天有号称百万诗词创作大军,年诗词创作量有数百万首之多,但“诗词”仍然只是诗词,是诗人和诗词研究者的事,与他人与社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与数千年来诗词与社会的亲密关系、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一方面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加速损耗和透支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异常尖锐。在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战争,但甚至制造了比战争更为可怕的环境污染、环境灾难,致使生态失衡。自然界的有限资源,能否保障子孙后代健康、快乐长久生存,做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当代社会的一个严峻课题。另一方面,由工业文明引导的新的生活方式冲击和破坏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体系,致使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人心浮躁,人与社会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中华诗词的诗性思维、诗性精神与生命智慧,已是疗救当代自然病象、社会病象的有效药方,做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今天国家的传统文化热、中华诗词热正反映了这种时代要求。这既是国家的文化选择,也是民族的心灵渴盼。那么,重视诗词,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就是重要和必须的。对于诗词,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在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来求新、求变,西化、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应当说看得比较清楚了,思想也趋于成熟,需要从民族长治久安,乃至人类长治久安的时代高度,来思考诗词、发展诗词。如此,便能恢复中华诗词的民族自信,在全社会形成欣赏诗词、创作诗词、使用诗词的诗词文化氛围。我们的诗词理论工作者、诗词教育工作者和诗词文化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运用当代科学成果、教育成果与传播手段,找寻打开传统诗词宝库的钥匙和发现当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让中华诗词熠熠生辉,温暖社会,智慧人生。对于今天的诗词创作者,尤其对于诗词初学者,要紧的其实不是创作诗词,而是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诗词思维”,即“诗性思维”。毕竟“诗词”是作为文学艺术为人们所喜爱的。毕竟诗词就是“诗词”而不是别的什么。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貌、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诗词艺术作品,恢复诗词的当代声誉。

(摘自蔡世平《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

1.下列有关“诗词文化生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三十多年来,中华诗词得以复苏,但还没有恢复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

B.诗词文化生态,随着中华诗词的生长、发育、发展,融进民族文化的滚烫血液。

C.重视诗词,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是重要和必须的。

D.培育诗词文化生态,诗词理论工作者、诗词教育工作者、诗词文化组织者和领导者们,都要具备相应的素质,付出一定的劳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词的文化力量不可低估,它与我们民族的痛痒息息相关,承载一个民族的悲欣。

B重建中华文化的信心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文化遭受到严重破坏。

C传统文化热、中华诗词热,其实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选择和民族的渴盼。

D中华诗词蕴含的生命智慧,足以让我们做到“天人合一”,是疗救当代自然病象、社会病象的有效药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从民族长治久安,乃至人类长治久安的时代高度,来思考诗词、发展诗词,能恢复中华诗词的民族自信,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诗词文化氛围。

B“毕竟‘诗词’是作为文学艺术为人们所喜爱的。毕竟诗词就是‘诗词’而不是别的什么”这两话强调“诗性思维”的重要性。

C.运用当代科学成果、教育成果与传播手段,诗词工作者们就能找寻打开传统诗词宝库的钥匙和发现当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D.诗词创作者具有“诗性思维”,才有可能恢复诗词的当代声誉。

 

查看答案

以“起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文体鲜明,不得抄袭或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示例中描写“鸡”“马”的文字,请你从十二生肖中任选一种,加以仿写。要求:采用拟人手法,所写内容具有哲理意味;不得超过30字。 

示例:鸡:没有劳动成果的,往往叫得更响亮。       

马:千里荣誉,来自脚下不停歇地前进。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意。

(1)闽剧,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

(2)它具有高昂激越、朴实粗犷的特点。

(3)它融进了弋阳腔、徽调和京剧等多声腔剧种。

(4)它发源于福建闽海一带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B本文摘引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体现屠呦呦勤于钻研精神。

C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D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E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2.请简要分析两处划线的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展现了自身怎样的优秀特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