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祖父似乎生谁的气,脸上笑容减少了,对于翠翠方面也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祖父似乎生谁的气,脸上笑容减少了,对于翠翠方面也不大注意了。翠翠像知道祖父已不很疼她,但又像不明白它的原因。但这并不是很久的事,日子一过去,也就好了。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祖父过河街去仍然可以得到船总顺顺的款待,但很明显的事,那船总却并不忘掉死去者死亡的原因。二老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寻那个可怜哥哥的尸骸,毫无结果,在各处税关上贴下招字,返回茶峒来了。过不久,他又过川东去办货,过渡时见到老船夫。老船夫看看那小伙子,好象已完全忘掉了从前的事情,就同他说话。

“二老,大六月日头毒人,你又上川东去,不怕辛苦?”

“要饭吃,头上是火也得上路!”

“要吃饭!二老家还少饭吃!”

“有饭吃,爹爹说年青人也不应该在家中白吃不作事!”

“你爹爹好吗?”

“吃得做得,有什么不好。”

“你哥哥坏了,我看你爹爹为这件事情也好象萎悴多了!”二老听到这句话,不作声了,眼睛望着老船夫屋后那个白塔。他似乎想起了过去那个晚上那件旧事,心中十分惆怅。老船夫怯怯的望了年青人一眼,一个微笑在脸上漾开。

“二老,我家翠翠说,五月里有天晚上,做了个梦……”说时他又望望二老,见二老并不惊讶,也不厌烦,于是又接着说,“她梦得古怪,说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岩摘了一把虎耳草!”

二老把头偏过一旁去作了一个苦笑,心中想到“老头子倒会做作”。这点意思在那个苦笑上,仿佛同样泄露出来,仍然被老船夫看到了,老船夫就说:“二老,你不信吗?”

那年青人说:“我怎么不相信?因为我做傻子在那边岩上唱过一晚的歌!”

老船夫被一句料想不到的老实话窘住了,口中结结巴巴的说:“这是真的……这是假的……”

“怎么不是真的?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

“可是,可是……”

老船夫的做作处,原意只是想把事情弄明白一点,但一起始自己叙述这段事情时,方法上就有了错处,因此反被二老误会了。他这时正想把那夜的情形好好说出来,船已到了岸边。二老一跃上了岸,就想走去。老船夫在船上显得更加忙乱的样子说:

“二老,二老,你等等,我有话同你说,你先前不是说到那个——你做傻子的事情吗?你并不傻,别人才当真叫你那歌弄成傻相!

那年青人虽站定了,口中却轻轻的说:“得了够了,不要说了。”

老船夫说:“二老,我听人说你不要碾子要渡船,这是杨马兵说的,不是真的吧?”

那年青人说:“要渡船又怎样?”

老船夫看看二老的神气,心中忽然高兴起来了,就情不自禁的高声叫着翠翠,要她下溪边来。可是,不知翠翠是故意不从屋里出来,还是到别处去了,许久还不见到翠翠的影子,也不闻这个女孩子的声音。二老等了一会,看看老船夫那副神气,一句话不说,便微笑着,大踏步同一个挑担粉条白糖货物的脚夫走去了。

过了碧溪岨小山,两人应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竹林走去,那个脚夫这时节开了口:

“傩送二老,看那弄渡船的神气,很欢喜你!”

二老不作声,那人就又说道:

“二老,他问你要碾坊还是要渡船,你当真预备做他的孙女婿,接替他那只渡船吗?”

二老笑了,那人又说:

“二老,若这件事派给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

二老说:“我回来时向我爹爹去说,为你向中寨人做媒,让你得到那座碾坊吧。

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老船夫见二老那么走去了,翠翠还不出来,心中很不快乐。走回家去看看,原来翠翠并不在家。过一会,翠翠提了个篮子从小山后回来了,方知道大清早翠翠已出门掘竹鞭笋去了。

“翠翠,我喊了你好久,你不听到!”

“喊我做什么?”

“一个过渡……一个熟人,我们谈起你……我喊你你可不答应!”

“是谁?”

“你猜,翠翠。不是陌生人……你认识他!”

翠翠想起适间从竹林里无意中听来的话,脸红了,半天不说话。

老船夫问:“翠翠,你得了多少鞭笋?”

翠翠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

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

《边城》(节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爷爷似乎生谁的气,脸上笑容少了,也不大注意翠翠了,翠翠认为祖父已经不很疼她,其实这跟大老的死有关。

B翠翠大清早就出门掘竹鞭笋去了,可是当她回来时筐里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这表明翠翠还有些贪玩不谙生计的艰难。

C尽管大老的死因与老船夫不无关系,但祖父过河街去仍然可以得到船总顺顺的款待,这表明当时茶峒的民风仗义淳朴。

D这部分内容,情节看似很简单,叙事也很平淡,实际上出场人物内心的尖锐的矛盾就寓于这平淡的叙述中。

E《边城》中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富于诗意和抒情意味,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正体现出这些特点。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②你并不傻,别人才当真叫你那歌弄成傻相!

3.文中三次写到二老的笑。谈谈你对二老几次笑的理解?

4.文中老船夫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可以看出老船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节选内容进行分析。

 

1.(1)CD(选D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选B.E不得分) 2.大老的死虽然表面上对翠翠爷俩生活没什么影响,事实上却造成极大影响。本来祖父想把翠翠嫁给大老,大老的死给祖孙俩带来一时无法填补的虚空。 祖父认为二老唱歌没有错,翠翠因为听到他唱的歌被他打动,心里放不下他而有一些反常行为。 3.表示二老不相信老船夫前边的话,认为老船夫在做作,二老认为老船夫不同意翠翠嫁到他们家。二老见老船夫听了“要渡船又怎样”的话忽然高兴起来,并且又急切地叫翠翠出来,他明白老船夫是希望翠翠嫁给自己的。二老的笑是对脚夫问话的肯定回答,对脚夫态度的不屑,对娶翠翠为妻又有更大的希望。 4.①他因大老的死而感到心里愧疚,心里空落落的,也有点生翠翠的气,为翠翠的将来担忧。②他根据二老的神色变化时忧时喜,希望得到二老要渡船的答案。③他喊翠翠见二老,急切地想把二人撮合在一起。④他发现翠翠回来采回很少鞭笋,有些怜爱还带着些怨气。 从节选部分看,老船夫具有拙于言辞,谨小慎微,心地善良,对外孙女舐犊情深的性格特点。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翠翠认为祖父已经不很疼她”错误,原文是“翠翠像知道祖父已不很疼她,但又像不明白它的原因”。B项“这表明翠翠还有些贪玩不谙生计的艰难”错误。E项“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正体现出这些特点”错误,节选部分并没有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富于诗意和抒情意味”。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应当结合原文语境考虑,第一句所处语境是在大老死后,因此“看不见的缺口”应当理解为大老的死成极大影响。第二句“你并不傻”表现了祖父认为二老唱歌没有错,“别人”应当指的是翠翠,“叫你那歌弄成傻相”指的是翠翠心里放不下二老而有一些反常行为。意思对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根据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及文中语境分析,第一处“笑”结合文中的“二老把头偏过一旁去作了一个苦笑,心中想到‘老头子倒会做作’”等内容考虑;第二处可以结合文中的“那年青人说:‘要渡船又怎样?’老船夫看看二老的神气,心中忽然高兴起来了,就情不自禁的高声叫着翠翠,要她下溪边来”等内容分析;第三处要结合“二老,他问你要碾坊还是要渡船,你当真预备做他的孙女婿,接替他那只渡船吗?”等对话分析。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如考虑“祖父似乎生谁的气,脸上笑容减少了”的原因,考虑他问的“二老,我听人说你不要碾子要渡船,这是杨马兵说的,不是真的吧?”等内容内在含义;考虑他“心中忽然高兴起来了,就情不自禁的高声叫着翠翠”等反应;考虑他“老船夫见二老那么走去了,翠翠还不出来,心中很不快乐”“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等心理,最后分点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是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息的一句是是:              

2“梦境虚渺,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                        ”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1)李儋(dān武威(今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与元锡都是作者的朋友。

(2)邑:指属境;          

(3)流亡:指灾民。

1.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分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注: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②朱家、郭【解析】
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

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       宗:尊奉

B.晚乃于光、黄间      遁:隐居

C.见方山子两骑        从:跟随

D.往往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C.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D.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少时仰慕游侠但后来改变了自己的志向而发奋读书,想要凭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

B.传记主人公一生贫苦,但他安贫乐道,心境恬淡。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翻译下列句子

(1)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①茶与咖啡,分别被视为中西文化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中,英国也以爱好饮茶而著称。英国人的饮茶习惯是逐渐形成的,而咖啡在英国一度也颇为流行。

②咖啡最初是在埃塞俄比亚被一牧童发现,后来经阿拉伯地区、土耳其传到欧洲。1652年,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开张。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欢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也迅速增长。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成为颇具影响的公共场所。

17世纪上半叶,茶得以进入西方并进入英国,但其社会影响较为有限。到了17世纪末,饮茶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加威首次将茶引入咖啡馆,并张贴海报宣传茶的养生功能。

④咖啡在英国社会的流行,有两个有利因素:首先,运输条件的优势。当时咖啡的主要产地在也门,与英国距离较近,这与从中国运输茶叶相比更为便捷;其次,由于运输距离近,咖啡的价格较茶而言更为低廉。

⑤但是,咖啡在英国很快便遭遇传播阻碍。随着咖啡馆数量的增长,竞争不断加剧,经营者开始增添新的饮料,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跻身咖啡馆之中,咖啡馆实际变为提供咖啡、酒类、茶水等饮料的交流场所,咖啡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更为不利的是,社会人士开始抨击咖啡馆与咖啡。在英国,咖啡馆是一个男性化的场所,常常兼营陪宿等生意,女性群体被排斥在外。有社会人士假借妇女的口气对咖啡予以批判。他们痛陈咖啡在英国所导致的不良变化,认为咖啡颜色像磨碎的煤炭,咖啡馆破坏了英国人善结人缘的美德,以前英国男士充满男子气魄,如今却失去了昔日的威仪,罪魁祸首即饮用咖啡。英国社会出现的针对咖啡的抵制风潮,其出发点主要基于社会道德乃至经济利益。

⑥由于咖啡馆并非仅为饮用咖啡的场所,一边饮用咖啡一边阅读报刊成为普遍现象。于是咖啡馆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关心社会问题、公开针砭时弊的场所。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中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

⑦进入18世纪后,茶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好饮茶,她们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在女性中的传播,女士们在家中品茗强化了饮茶的家庭化趋向。咖啡加工工序繁复,非个人所能及,饮茶则极为方便,所以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均可以传播开来,尤其在私人空间占据优势。随着饮茶在英国的普及,下午茶孕育而生,它既是温馨家庭氛围的体现,亦可以成为社会交往的场域,极大地丰富了饮茶的社会功能,对咖啡构成挑战。

⑧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促进了茶在英国的传播。最初,中西茶贸易为荷兰所掌控,英国人购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有所改善,英国茶叶输入量逐年递增,茶叶逐渐取代丝绸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也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⑨英国人由饮用咖啡转为饮茶,这一变化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折射了复杂的历史进程。这既与两种饮品的特性、传播领域的差异、咖啡馆的变迁有关,更是两种饮品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

(选自《光明日报》2015050911版,有删节)

1.下列有关英国人抵制饮用咖啡、饮茶逐渐流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英国,人们在咖啡馆饮用咖啡的同时还谈论社会问题,针砭时弊。为了维护统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

B.英国王室喜爱饮茶,她们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在女性中的传播,同时,由于茶叶冲泡方便,它既适于在家庭饮用,也适于在社交场合饮用。

C.英国依托东印度公司,在东亚积极开拓贸易市场,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数量不断增加,茶叶输入成了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

D.在英国,咖啡馆兼营陪宿等生意,排斥女性群体,引起女性群体的批判;咖啡的颜色像磨碎的煤炭,破坏了英国人善结人缘的美德,也引起了人们对咖啡的抵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咖啡在英国一度颇为流行,与咖啡主产地与英国距离较近、价格也较便宜、较多的咖啡馆为人们提供休闲解乏等有关。

B.茶叶在英国的传播,早期作为奢侈品,只在社会上层饮用;后来饮茶在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对饮咖啡形成了挑战;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使英国人饮茶成为习惯。

C.咖啡在英国传播遭到阻碍,人们抨击咖啡馆与咖啡,把英国男人的优秀品质的丧失,归罪于咖啡。这场针对咖啡的抵制风潮实际上是经济利益在社会道德层面的反应。

D.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对茶叶在英国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参与茶叶贸易,挑战了荷兰人对茶叶经营的控制权,促进了茶叶的流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出现的抵制咖啡的风潮和政府下令关闭咖啡馆的行为,既有其道德因素、经济因素,也有其政治因素,跟咖啡的品质和加工工艺关系并不大。

B.英国人爱好饮茶,饮用咖啡也很流行。咖啡最早被非洲发现,茶叶是中国的特产,这表明英国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分别带有东方文化色彩和非洲文化色彩。

C.饮茶之所以能够在英国普及,这与茶叶饮用方便有关。它不像咖啡那样加工工序复杂,所以既适合于私人空间,也可用于社会交往的公共场域。

D.英国人由饮用咖啡转为饮茶,既与两种饮品的特性、传播领域的差异、咖啡馆的变迁有关,更是两种饮品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将自己的希望变成别人梦想的种子;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请以“做一个幸福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