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条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出台中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起,高考语文分将从150分升至180分,英语则由150分降至100分——“语文提分英语降分”成为此番改革的焦点。这一举措提升了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可以设想在高考指挥棒的调控下,语文教育“边缘化”的状态将有望缓解。
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考,选拔优等生的标准首先是数学,其次就是英语。中考中有个不成文规定,两个考生分数相同,数学分数高的优先,数学成绩也相同再看英语,反正没有语文的份儿。这种选拔的导向,造成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于语文课程的轻视,经常听说有孩子课外报班补数学、学英语,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学点文学课。语文之所以被“边缘化”,说白了,是教育功利化、实用化的一种体现。
作为母语的语文遭此冷遇,后果其实很严重。不仅会给孩子造成传统文化的缺失,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一些大学毕业生,却连个小信息都写不好。许多所谓高材生虽然专业知识很精深,但由于人文基础知识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心灵的发育与完善,带来沟通障碍和情感脆弱等人格危机。所以,语文教育涉及对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是基础的基础,不容忽视。
下面是两副对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个对出它的下联。
(1)上联:扫千年旧习
(2)上联:祖国江山好
现代文阅读
自秦淮河上寻桨声
龚文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杜牧的《泊秦淮》。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摇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上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项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娟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有些变味儿,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准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于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了无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船游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散文刊》,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没有看到秦淮河之前,对秦淮河的印象总的来说是美好的。
B.作者把见到的秦淮河比作珠光宝气的女子,能够看出作者对现实中的秦淮河是非常失望的。
C.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对现代人不爱惜人文环境、丢失古老文化的行为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D.秦淮河中“汩汩的桨声”是作家心灵中的一支歌,怀念“桨声”就是怀念秦淮河的历史。
E.作者说走马观花的我们不必向秦淮河寻求什么,意在说现代人已不需要秦淮河的清韵。
2.作者在没有看到秦淮河前,对秦淮河构想了一幅怎样的优美图画,这有什么作用?
3.请写出文中划线部分所运用的两种修辞,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4.第七段中说“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这是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生观?
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2)《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 。
(3)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记念刘和珍君》)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初从高祖起丰。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 ,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注释:①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 因:因为
B.谢无有闭关事 谢:道歉,谢罪
C.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 让:责备
D.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顾:难道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B.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C.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D.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舞阳”是其封地。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在封地内行使统治权。后代封侯多无封地无食邑。
B.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C.古代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为“崩”。“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卒”则用作“死”的通称。
D.古代的君王、大臣或后妃死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就是谥号,例如“汉高祖”中的“高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