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1.C 2.D 3.C 4.(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本段话意思是: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故事”常用单独来用,其后要停顿,“者”之后常有停顿,“也”一般用在句尾等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错误,中试者称为“举人”。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错误,应是前往抄家之时。另外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C来源于文章第二段,文章里的表述是“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他日”,日后;“子吾所厚”,判断句,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为”,做。第二句中,“责以要君疑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以要君疑上责之”;“要”,要挟;“夺”,剥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值得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节日就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它的形成当然是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的事。古人最早产生的时间观念是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由此,开始分为寒暑两季,接着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全部是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古人认识到这些日子是天象气候转变的关键节点,以为这些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辰、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平安等。每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特定时日周期性重复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节日。月亮的晦朔圆缺之日也让古人感到神秘并加以崇拜,也会产生萌芽状态的节日。这些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方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源于古人在特定时日用以解释、控制自然进程的超自然力崇拜。所以说,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确定节气之后,又有了年月日的划分,便形成了历法。 

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故传统节日的保护,有利于保持和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如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同时,少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其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可被吸收到汉族的节日传统中来。 

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文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在异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更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认同往往比政治的认同更为牢固、更为持久。这样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社群之内。 

(节选自 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节日,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它具备一些特殊性。

B.进入到中古时期以后,传统节日中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逐渐取代了古代社会早期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 

C.中国传统节日大都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 

D.古人根据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的这一最早的时间观念开始分为寒暑两季,后来又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在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大都经历了各自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B.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这与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方式认识适应自然的过程有关。 

C.传统节日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因而保护传统节日,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D.本是汉族节日的春节,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和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例如“雨水”代表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B.古人以为节气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用巫术、占卜等方式祈求神灵保佑,这体现了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

C.我们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中华文化就能够形成一体化和多样化格局。

D.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体会到的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的感觉往往不如在异文化环境的时候更明显。

 

查看答案

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诗经》、《论语》、《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熏陶了中华民族,使华夏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请选择你熟悉的一部中国文学名著,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

上联:读《水浒》,明侠肝义胆;

下联:                     

 

查看答案

关于汉字的构成,现代学者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请指出下列汉字的造字法。

1                              

(2)徙                              

3                               

(4)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子君的错

徐均生

①子君含着眼泪很内疚地对我说:“都是我的错,如果我稍稍留一点心,就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多好的女孩啊,多漂亮的女孩啊,谁见了都会喜欢……”

②我劝慰他:“这不是你的错,你只是一个路人,你没有责任,也不可能让你负责的,这是女孩的命吧,命是不会听谁使唤的。”

③子君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喝到:“你说的倒轻松,如果,我是说如果这女孩是你妹妹呢?”我连忙表示“我妹妹你认识的,你跟她熟得不能再熟了,如果见了不会不管的。”

④子君盯着我感叹道:“是啊,你妹妹我熟得不能再熟了,而这个女孩是因为我不熟,所以就没有多一点责任,多一点头脑想一想,就这样走过去了,就这样让她在我走过去的几秒后,就……就……”

⑤子君哽咽了,脸上全是泪水。

⑥子君所说的女孩,就是下午跳河自杀者。当时,子君骑车上大桥时就发现了女孩靠在栏杆上哭泣,哭得很伤心。子君当时停下车子,想过去问问,可一想到万一惹上是非,可能会有说不清的麻烦,于是,脚用力一蹬,车子就骑过去了。谁知道刚刚过去不远,就听到“有人跳河”的声音,子君猛然刹车,回头,刚好看到女孩跳河落水的瞬间。子君丢下车子,就冲过去连衣服也没脱,跳进河里救人。子君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女孩,直到民警驾着冲锋舟,把他拉上岸来,也没找到女孩。

⑦子君给我打电话约我在一家小店见面。子君就说这个事。子君很痛心地说:“无论怎么样,如果我能把女孩当朋友一样对待,那时候见她在哭泣,肯定会上前安慰了。”我也感慨地说:“是的,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的,但是问题在于,世上大多数人都不是我们的朋友啊!”

⑧子君眼睛亮亮地断然道“我要把世上的人都当作朋友对待!”

⑨我看着子君,心里却在想:“这可能吗?”

⑩接下来的日子,子君好像很忙,我也不知道他在忙什么,反正很少跟我联系了。

一天雨下得很大,我路过大桥时,有一个男子撑着雨伞在桥面上,很像子君,走走停停,东看看,西看看。我靠边停车,下车后就向他走过去。走近了,果然是子君。

子君见是我,便笑了。不等我问话,子君说:“我现在每天都要在桥面上巡视,下班后就来。”我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子君说:“这就说不好了,反正睡觉前吧。”子君见我不语,又解释说:“我不能整晚在这里,毕竟第二天得上班,你说是吧。”我顿时眼睛湿润了,雨水顺着我的脸庞流下来。子君说:“反正回家去也是上网玩游戏,还不如在这里,毕竟是自己想做的事嘛,你说是不是?”我紧紧抓住子君的手,说:“今晚我陪你!”

我是很晚回到家的,全身都湿透了。

过了几天,我下班再次路过大桥时,见子君身边多了一个女孩。子君跟我介绍后,女孩倒是很大方,主动伸出手来,说:“子君经常说起你,说你是最懂他的朋友。”我说:“他骗你的。”女孩说:“我的心告诉我,他是不会骗人的。”

有一天傍晚,子君约我在小酒店见面。我知道他现在有空喝点小酒了。在他的影响下,来巡视桥面的人很多,晚上和白天都分了班,谁什么时候有空就安排谁来值班,这事今天的晚报上有过报道,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劝阻了十多位有跳河自杀念头的人。

我见到子君后却发现他阴郁着脸,他自责道:“我干嘛不再等几分钟呢?如果在路口多长个心眼,那个老人就不会被汽车撞倒了,我真笨……”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子君含着热泪向“我”诉说他没能救出跳河女孩的内疚时,“我”说“这是女孩的命”,说明“我”对女孩自杀能理智客观地分析原因。

B子君在看到女孩靠在栏杆上哭泣时,没有停下车子来询问,也主要是怕惹事上身,这说明子君事前也是一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人。

C小说第段提到“子君身边多了一个女孩”,她说子君“是不会骗人的”,这样安排,不仅拓展了情节内容,也突出了子君的人格魅力。

D小说故事情节紧凑,伏笔层出不穷,文中“我”与子君“小店谈心”的情节为下文的“子君护桥巡视”作了铺垫,并推动了后文的发展。

2.这篇小说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

3.小说刻画子君这一人物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