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竞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急中生智,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苦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现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B.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不仅与他的性格有关,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C.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D.梁启超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郑振铎认为“善变”“屡变”是最足以表现梁启超光明磊落的人格。

E.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2)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3)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怎样体现?

(4)“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请结合全文,谈谈“大智”在梁启超身上有哪些体现?(8分)

 

(1)AE (2)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1分)、重人生趣味的特点(1分);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2分);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2分) (3)“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学问涉及面广,兴趣广泛。(2分)体现:①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归纳出两点得4分) (4)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答出要点并做简要阐述,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对传记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细微差别,作出判断。B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C.龙济光部下枪杀。D有人认为……。所以选AE。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在传记类文本阅读题中,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在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例如本题选项B犯了夸大其词的错误,选项C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选项D属于过于绝对化的错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引用在传记文本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首先找出这些引用的句子所在的区域,然后根据语段内容,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分析作答。例如,引文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三节,这一节主要表现了梁启超的处事原则“趣味”,显然是为了表现他的这一精神风貌的;另外,我们从他的嘴里还能看到这位伟人的另一个侧面,他的话自然也是的文章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实用类文本中的引用一要看这些引文出现的位置,二要看对表现传主(访谈对象)形象的作用,最后要考虑引文对文章真实性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词语含义的能力和探究文章中某些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这种生活”所在的答题区域,例如,答题区域基本是在文中的第4.5节中,指代的内容十分清楚,好处就在梁启超自己的话里,他自己对这种生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至于这种生活的缺点,关涉的主要内容在文中的第5节,即别人对梁启超的评价中贬低的部分。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个性阅读,也要尊重文本。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强调个性决不是不要文本,不要原则,无根据的乱发意见不是探究的要求。注重事理,讲求规律。探究应建立在对事理的尊重,对规律的肯定的前提下。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作辩证的认知。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人物精神和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本中找到能体现梁启超大智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内容提示,分别从梁启超的学术建树、劝说军阀、人生趣味、爱国情怀等角度归类概括作答。开头写了学术上的“智”,继而写处变不惊的“智”,再写对事原则之“智”,最后写人生的“大智”。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这则传记大都是围绕“大智”来写。开头写了学术上的“智”,继而写处变不惊的“智”,再写对事原则之“智”,最后写人生的“大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3)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了他对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已经达到了他无话可说的程度了。惨象,           ;流言,                 

(4)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体现了一种动静结合之美。

(5)与人相处,要懂得换位思考,切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这正如孔子《<论语>十则》中说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题。

闻邻船吹笛

(元末明初)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是杨基创作的七言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诸吏,乃绐为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祖常咸阳                        徭:服徭役。

B高祖为亭长,素诸吏                易:交换

C妪子何为                        见:表被动

D后人至,高祖                      觉:睡醒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3.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而起的名号。

B“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

C“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

D“坐上坐”就是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上坐”的“坐”是座位的意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题目:那一次,我读懂了         

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班级、真实人名等信息;字数不少于800.

 

查看答案

从下面文字中,概括“高纯度”饮用水的缺点。(不超过32个字)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科学家指出,饮纯净水,无异于叫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有机污染物及致癌物质等的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消除得一干二净。众所周知,“水至清则无鱼”,试想连鱼都养不活的水,于我们人类能有多大好处呢?研究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态结构,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淋洗出去。这样一来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可以引发许多疾病。

“高纯度”饮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