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G20峰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如期举行,中国领导人用海纳百川的情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向世界传递出“G20不仅属于二十国,也属于全世界”的强烈信号。。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______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 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
②因为人天生容易对美好的事物______,而对痛苦的感知却只会随着年月的累积而变得 敏锐。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感知幸福和快乐,就只能让痛苦和怨恨充满心田。
③寒食节是春季里一个重要的节日,很多地方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寒食祭祀介子推仪式活 动。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______,有了寒食一节。
A.习以为常 约定俗成 相沿成俗
B.约定俗成 习以为常 相沿成俗
C.相沿成俗 习以为常 约定俗成
D.习以为常 相沿成俗 约定俗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题。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丙)”。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1.文中加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睿智(ruì)、涛光养晦
B.何啻(chì)、宦海沉浮
C.痼疾(gù)、一愁莫展
D.愤懑(mǎn)、义气用事
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深笃 B.刚愎自用 C.自暴自弃 D.出世
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下面是某中学英语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谎言里的救赎
于小鱼
(1)十二岁那年的感恩节,我在洛克大街徘徊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从孤儿院里跑出来好多天了,因为我觉得睡在那间霉气刺鼻爬满老鼠的破房间里和睡在大街上根本没什么两样。街边的熟食店里飘出火鸡的香味,我的胃开始抑制不住地咕咕作响。鬼使神差地,我走进了一间黑着灯的屋子。我在那间凌乱的厨房里翻了半天,只找到了半瓶水和一块干瘪的奶酪。
(2)我扫兴地叼着那只奶酪往外走,却并没有注意到门口突然多出了一个人,他一手拄着一根拐杖,一手扶着那扇半开的门,满脸惊愕地看着我。当时屋子里安静极了,只有我的肚子还在咕咕叫个不停。
(3)当时我觉得自己肯定是完了,因为我能听到外面不断地有人经过,只要他回头喊上一嗓子,我准会立马就被人给抓起来。
(4)“……哦,瞧我这记性,今天是感恩节,对吧?”门口的老人最先打破了沉默,而且,他的问题让我感到意外。
(5)“……是的,先生。”我的声音颤抖得厉害。
(6)“那一定是我的小孙子罗杰让你过来的吧,因为只有他有这里的钥匙。”老人朝我微微一笑。
(7)“……是的……是罗杰……”我随声附和着,心跳也渐渐慢了下来。
(8)“你看,我的腿脚不是很灵便,每年都要找人去给他送礼物,一个火鸡腿,一瓶可乐,还有一杯热巧克力,楼下街角那间小店里都有的,告诉他不用给我打电话了,我的耳朵越来越不好用……”老人一边说一边递给了我一张十美元的钞票。
(9)老人告诉我他叫汤姆森,还让我给罗杰带封信,信上的地址是鲍勃街43号。我的确买了汤姆森让我帮忙买的东西,但万万不敢把那些东西送到那个我根本不认识的罗杰那里,所以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大快朵颐。
(10)两天后,我回到了那家住了十二年的孤儿院,而且,不久我就再一次主动地敲响了汤姆森的家门,告诉他罗杰收到礼物高兴极了。
(11)汤姆森沉默了一会,然后从床底下翻出一台老古董似的手摇缝纫机。汤姆森告诉我,他年轻时是一个裁缝,一对年轻人来找他定做一套婚纱,他们给汤姆森留下了一个小盒子,要他把里面的饰品全部镶嵌在婚纱上。汤姆森看到那些珠宝价值连城,他知道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赚那么多。于是汤姆森关掉了那家裁缝店,带着那盒珠宝藏了起来。不过很快警察就找到了他,并开始对他进行调查。汤姆森追悔莫及,自己一时的贪念,将要毁掉他一世的名誉和前程,于是他便想寻短见跳楼自杀,虽然事后被抢救了过来,可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左腿。
(12)法院开庭的时候,那对年轻人却说,那个盒子里的珠宝没有一个是真的,那只不过是一堆装点布料的赝品而已,他们相信,汤姆森是个好裁缝。于是,汤姆森躲过了一场牢狱之灾。
(13)后来,汤坶森一直想把那个盒子还给那对年轻人,因为他知道,那的确是一盒货真价实的珠宝,他们之所以那么说,完全是不想毁掉汤姆森的人生而已,可汤姆森却再也没能找到他们。
(14)这个故事汤姆森并没有和别人讲过,他说很高兴我能再次回来。而我想在那一刻,我们心里的某些感受完全是一样的,我这次之所以能够鼓足勇气并满怀感激地来到汤姆森家里,是因为事后我发现,鲍勃街43号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货栈,而那里,也没有住着那个叫罗杰的孙子。
(15)后来,汤姆森的家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他教我怎样使用那台古董缝纫机。起初,我只会用那台机子来缝补我们孤儿院那些破烂不堪的被子,后来我便能用院长提供的布料做出非常漂亮的床罩,十五岁那年,我竟然能够为孤儿院的伙伴们缝制出漂亮的衣服了。再后来,我成了名职业服装设计师,并且开了自己的公司。
(16)老汤姆森很遗憾最终也没能找到那盒珠宝的主人,他临终前拍卖了那盒珠宝,并用那笔钱翻新了孤儿院。他和我开玩笑说,也许孤儿院里那些害怕潮湿和老鼠的孩子们再也不会从里面跑出来了。
(17)而我也没有告诉汤姆森,拍下那盒珠宝的人就是我。我会继续为他寻找那个盒子的主人,因为我想告诉他们,除了那些珠宝,那些谎言背后的救赎,同样价值连城。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再一次主动敲响了汤姆森的家门,是为了告诉他罗杰收到礼物高兴极了,同时我想再次从他那里获得帮助。
B.汤姆森用拍卖珠宝的钱翻新了孤儿院,希望孤儿院里那些像“我”一样害怕潮湿和老鼠的孩子们不要再从孤儿院里面跑出来。
C.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情感也更为动人。
D.小说中那对年轻人不想毁掉汤姆森的人生而对法庭撒了谎,又把货真价实的珠宝留给了汤姆森,足见他们的善良和大爱。
E.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故事戛然而止,结局颇有余味,启发读者思考谎言背后的真意。
(2)小说为什么要叙写汤姆森和那对年轻人之间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谎言里的救赎”有何含义和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