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纲,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纲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罢纲,以蔡懋代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B.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C.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D.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兵临城下,宋廷从皇帝到宰执等人打算弃城逃跑,只有李纲坚持应该死守都城。

B.钦宗皇帝决意率军南逃,李纲向他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南逃的危险后果,钦宗才终于答应停止行动。

C.金兵求和,李纲主动请求到金营谈判,但皇帝却派遣李梲前往。李梲竟然不置一词,全部接受了金兵提出的条件。

D.李纲等人不等朝廷同意就发动反攻,结果姚平仲作战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李纲也因此被罢免。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2)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1.B 2.A 3.D 4. (1)钦宗任命李纲做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 (2)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在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 【解析】 1. 试题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D“不等朝廷同意”错,文中李纲献计反攻,“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纲,字伯纪,是邵武人。从他祖父开始在无锡居住,他的父亲夔终于龙图阁待制的职位。政和二年(1112)李纲中进士,不断升职做到监察御史并代理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改为比部员外郎,又升迁为起居郎。 靖康元年(1126),任命吴敏为行营副使,李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黄河,徽宗往东走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 李纲进言说:“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军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白时中愤愤地说:“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李纲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愿意以死相报。”于是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朝廷传旨让李纲担任东京留守,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省悟。恰逢内侍入奏说中宫(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我不能停留了。”李纲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不久,钦宗又决定到南方去,李纲入宫见钦宗说:“陛下已答应我留下,为什么又要警戒出行呢?现在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京城,都愿意死守,如果万一他们半途逃回来,将由谁来保卫陛下呢?敌人已经逼近,知道皇上走得不远,如果用快马追赶,将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李纲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传位给钦宗,于是便撤兵了。朝廷物色大臣准备派往金军中议和,李纲请求前去。皇上派遣李梲去。金人提出需要金币以千万两计,要求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等地,并且要宋派亲王和宰相做人质。李梲接受金人的各项要求,不做任何辩驳,回宋朝禀报。李纲说:“金人所需要的金币,即使穷尽全国之力尚且不够,何况一个都城呢?”宰相们的意见不一致,李纲不能说服他们,请求离职。皇上安慰他说:“你只管去治理兵事,这件事可以慢慢商议。”李纲退出,而这时宋朝已将求和的誓书送往了金军,金人所提出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并派皇帝的弟弟康王和少宰张邦昌前去作人质。当时朝廷每天给金人送金币,但金人的要求仍不休止,天天大肆屠杀抢掠。各地的勤王军慢慢有到达的,种师道、姚平仲也率领泾原、秦凤兵到达。李纲上奏说:“金人贪婪,非常凶残无理,其势非使用军队不可。他们以孤军深入重地,好比如虎豹自投栅栏,应该用计谋俘获(攻取)他们,没有必要和他们拼一时的气力。”皇上表示非常赞同,决定约定日期行动。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半夜时,中使传旨告诉李纲说:“姚平仲已经行动了,你立即支援他。”李纲率领众将清晨从封丘门出城,在幕天坡与金人交战,李纲用神臂弓射击金人,打退金兵。姚平仲最终因为袭击敌人军营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了。金人派使者前来,宰相李邦彦对他说:“派兵袭击是李纲、姚平仲所为,不是朝廷的意思。”于是将李纲罢职,由蔡懋代替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人类学家认为是最原始的。人类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没有不装饰的民族。我们人类在年幼的时候,喜欢在颈项上围着草珠,或野花环之类的东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人猿在行走的时候,带着一根绳子,一块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条枝杈。他们使用此种“挂布披荆”的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快乐。无疑的,他们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是对于装饰发生兴趣的表示。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扮演一个角色,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但是除了满足自己快乐之外,还含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间之感情交流的作用。这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为了名誉金钱,而获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艺术表现。

这个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艺术运动。

这种艺术运动,有静的和动的两类,腓赫纳说:“前一类的艺术,是经过静态去求快感的,另一类的艺术是经过动态或转变的形式去求快感的。所以在前者,是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我们现在就是从静的艺术——造型艺术中 的装饰艺术,来做一番研讨。

人既直立了,两手就可以用来抓东西撕东西,同时也就感觉到了东西的质的坚柔,形的大小的区别,并且可以用手将东西堆、砌、聚、散。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另外一方面,人的两手养成了拥抱、推拒、攀援、攻击的能力,这些举动一有节奏,就能唤起运动的快感。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种,用手在东西的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的艺术。

我们晓得,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东西,猿和熊,也能用足拥抱、推 拒、攀援、攻击,但是它们的动作,仅止于此。不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法则,加以变形或结合,更不能自主地去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人就不同了,除了生存之外,还要求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下去。因为狩猎和日常操作的训练,从劳动中感到力的均衡,和肌肉的有节奏的运动,所以在工作停止之后,假使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处发散的时候,就想要摇动身体,手舞足蹈起来,以求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

单是手舞足蹈,还不够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悦耳的声音,伴衬起来,方可在自然界中显出人的伟大。于是在装饰方面,第一步先把自己的身体满足这个要求。最初以动物的皮毛之类,来补缀心灵上的缺陷。然而人的自尊心,使他发觉了这样的装饰,至多是与禽兽为伍,而不够表现主宰者气魄的时候,智慧的艺术家们,发明了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虽然还是模拟着禽兽的羽毛、斑纹、色彩,但已非完全模仿,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人类狂热的理想,超 出自然之限止,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这种惊人的装饰方法,表示出人类的克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有意识的创作的力量。这种为了装饰而愿意忍受痛苦的欲求,可以说是人类向自然环境示威的一种自大心的透露。

人没有禽兽般美丽的羽和皮毛,是人类的缺点。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缺点,才会激起 装饰的欲求,而发展为最高的理想。假使我们人类没有这种理想,那我们的生活方式,到现在依然在阴暗的壁洞中,茹毛饮血做万世的野人,所以说人类之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    

(选自雷圭元《图案与人生》有删节

1.下列和“装饰”相关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是最原始的,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原始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装饰的行为上得到证明。

B.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于可以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扮演一个角色,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C.装饰具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

D.最初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于名誉金钱的愉快之情。当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运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猿会使用“挂布披荆”的办法,来增加自身的快乐,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也就是表示对装饰发生兴趣。

B.艺术运动分成动和静两种形式,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属于后者,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C.虎和鹰,猿和熊等动物能完成人类的一些动作,但不能按照美的法则有意 识地变形或结合,因此,也就不能自主地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D.为了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在工作停止之后,人们假如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法发散,就会想要手舞足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们并不是完全模仿禽兽的羽毛、斑纹、和色彩,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但是用这种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还不够表现主宰者的气魄。

B.单纯的手舞足蹈无法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等来伴衬,在装饰方面,首先就是让身体满足这个要求。

C.为了向自然环境示威,人类甘愿忍受痛苦,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

D.人类拥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只有人类对装饰的最高理想,才能让人类完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上面的材料,选择合适的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题。

张书记卖瓜

梁海潮

①书记吃过晚饭,到D城的街道上散步。天太热,空调下觉不出什么,走出来却像进了火炉。

②张书记来到较偏僻的一个街道,发现路边停着一辆装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地上铺了张旧凉席,一个两三岁、满脸脏兮兮的孩子坐在上边,正啃着一块发硬的馒头。车旁站着一个衣着普通的妇女,脸上热汗涔涔,眼睛不住地盯着过往的行人。她旁边是位穿灰色上衣的男子后背湿了大半截儿,肩膀上有几道地图形状的汗渍。

③他们见张书记过来,脸上堆满笑容。甜甜地喊“大哥,过来尝尝西瓜,正宗中牟瓜,红沙瓤,鲜甜解渴。”说着那男子从车上抓个西瓜切开,果真瓤红籽黑、沙甜诱人。

④张书记说“这么好的瓜,生意一定不错吧?”女的接上来说“这里人流量太小,一车瓜三四天也卖不完。”张书记说“你们怎么不到城中心去卖?那儿买的人多。”男子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瓜农车不让进城。”

⑤女的说“大哥你家住哪儿?让他给你送去,住几楼都不要紧。”地上的小孩也仰着脸反复地说“伯伯买瓜,伯伯买瓜吧!”

⑥听着小孩的叫喊,张书记心头一热,说“好好伯伯买伯伯买。”张书记从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对男子说“我只买三十块钱的瓜,那余下的二十块钱,让你女人领着孩子到饭店洗洗,再吃碗烩面。这么热的天,孩子只啃干馍怎么成?我帮你看会儿摊卖会儿瓜。”那女人扑哧一笑,说“大哥你会卖瓜?”张书记呵呵笑道“我家原来也是瓜农啊!”女人害怕不按张书记意图会飞了这宗买卖,就千恩万谢地对张书记说“那就辛苦大哥了。”

⑦这时候,对面过来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胖子敞着怀,露着白肚皮。二人来到瓜摊前,瞅了半天,胖子忽然说“张书记,你——”张书记看对方认出了自己,就说“这是我家乡的亲戚,我没事,来帮他卖会儿瓜。”胖子张张嘴,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与瘦子嗫嚅着,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张书记说“你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胖子、瘦子像得了大赦一般,说好好好,我们一会儿再来。

⑧果然没多久胖子、瘦子就返了回来,说家里有客人,每人买了一百斤瓜。男子要送,他们摆摆手,拦辆出租车将瓜拉走了。大约过了几分钟,又接二连三来了好几辆车,有局长,有科长,有主任,还有乡长、镇长的。大家都围在小小的瓜车旁,这个说正想买瓜呢,不知道哪儿的瓜甜;那个说单位下午才开了会,要给同志们发福利、降温;还有的说给扶贫点送清凉呢。男子与张书记一时给他们称不过来,他们就自己动手,拿了编织袋往里装,有的一百斤,有的三百斤……一车瓜不到十分钟就被抢购一空。起初那个卖瓜男子还担心有人不给钱或少给钱,岂料情况大相径庭,本来一编织袋瓜只值二三十元,他们硬是给五十元;只买五十元钱瓜的,买者也扔给他一百元,找钱都不要。来买瓜的领导越来越多,后来的没买到,还直抱怨男子怎么就拉了这点瓜来!张书记对没买到瓜的干部们说“谢谢大家了!今年来城区卖瓜的,都是我的乡亲和亲戚,如果大家需要,请帮忙到其他瓜摊购买吧。”结果,那晚D城所有的西瓜全部脱销。

⑨张书记好不容易把那些前来买瓜的干部打发走,女人领着小孩吃罢烩面回来了。女人一看瓜车空荡荡的,脸就哭丧下来,急切地问男子“瓜呢,咱的瓜呢?又让没收了吗?”男子说“你瞎嚷嚷个啥,张书记已帮咱把瓜卖完了。”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半天,“呜”地哭出声来,把她的儿子按在地上,“咚咚咚”给张书记磕了好几个头!

⑩几天后,这个县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允许瓜农到城区闹市卖瓜。

⑾夏季过后,有一天是星期一,县委大院按例举行升国旗仪式,却见门口围了上百名瓜农。门卫以为是上访人员,慌得不行。谁知,八点整,他们整整齐齐排着队,异常郑重地向着大院,向着鲜红的、正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1.小说第二段对瓜农一家三口的细节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小说中张书记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做简要概括。

3.小说描写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她诧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现实?

4.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大学毕业生王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四处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每处1分)

欣闻您是家父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日理万机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惊喜。

 

查看答案

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注意与前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相一致。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冬天的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