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课外文言文阅读 袁继忠,其先振武人,后徙并州。开宝中伐广南,为先锋壕砦。广南平,...

课外文言文阅读

袁继忠,其先振武人,后徙并州。开宝中伐广南,为先锋壕砦。广南平,以功迁供奉官,护隰州白壁关屯兵。时河东拒命,继忠入其境,破三砦,擒将校二人,得生口、马牛羊、铠仗逾万计。近戍主将惧无功受谴,以诚告继忠,继忠以所获分与之

太宗征太原,继忠预破鹰扬军,先登陷阵。契丹入代境,继忠率兵击走之。

雍熙二年,迁西上阁门使。三年,大将田重进征契丹,命继忠为定州路行营马步军都监。领师取飞狐,下灵丘,平蔚州,擒其帅大鹏翼以献。至定州,重进欲斩降卒后期至者,继忠谕以杀降不祥,皆救免之。大将李继隆以易州静塞骑兵尤骁果,取隶麾下,畜其妻子城中。继忠言于继隆曰:“此精卒,止可守城,万一敌至,城中谁与悍者?”继隆不从。既而契丹入寇,城陷,卒妻子皆为所俘。继隆疑此卒怨己,欲分隶诸军。继忠曰:“不可,但奏升其军额,以廪给,使之尽节可也。”之,众皆感悦。

会契丹骑大至,驻唐河北,诸将欲坚壁待之。继忠曰:“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辞气慷慨,众壮之。静塞军摧锋先入,契丹兵大溃。太宗闻之,降玺书奖谕,赐予甚厚。淳化初,迁引进使,护镇定、高阳关两路屯兵。三年,被病,召赴阙,卒,年五十五。

继忠长厚忠谨,士大夫多与游,前后赐赉钜万计,悉以犒赏士卒。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搢绅称之。

(节选《宋史·袁继忠传》)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继忠入其境         累:多次

B.以廪给             优:优厚地

C.之,众皆感悦       从:跟从

D.前后赐赉钜万计       赐赉:赏赐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

B.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

C.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

D.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继忠身先士卒,勇武过人。他曾经参战打败过鹰扬军,最先攻入敌阵;在大将田重进讨伐契丹的战斗中,势如破竹,擒得敌方主将进献。

B.袁继忠有谋略,曾进言不要解散静塞军,慎用提高俸禄等方法稳定军心。易州失陷和静塞军后来抗击契丹分别证明了这两个建议的正确性。

C.袁继忠大度宽厚,廉洁无私。戍边的主将害怕无功受罚,他慷慨地将缴获的物品分了出去;将赏赐全部用来犒劳士卒,死后家中没有余财。

D.袁继忠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智勇兼备,影响深远。特别是在抵御契丹的战斗中,功绩显著。他的忠勇令诸将佩服,他的美德为官吏称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重进欲斩降卒后期至者,继忠谕以杀降不祥,皆救免之。

(2) 此精卒,止可守城,万一敌至,城中谁与悍者?

(3) 会契丹骑大至,驻唐河北,诸将欲坚壁待之。

 

1.C 2.C 3.B 4.(1)重进想斩杀后期到的降卒,继忠告诉他杀死投降的人不吉利,全部营救使他们免死。 (2)这是精锐的士卒,只可守城,万一敌人攻来,城中由谁来抵御? (3)恰逢契丹骑兵大规模攻来,驻扎在唐河北面,诸将想坚守营垒以待敌。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从之,众皆感悦”的“从”,结合前面内容以及士兵们都很感激可知,应该译为听从,采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从之,众皆感悦”的“从”,结合前面内容以及士兵们都很感激可知,应该译为听从,采纳。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本题主要理解句意断句,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强敌临近,城中驻扎着重兵不去消灭敌人,让他们长驱直入,侵略别郡,虽然作自安的打算,哪里是朝廷养兵御侮的用意呢?我准备身先士卒,死在敌人手里”。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袁继忠一开始是进言不要收编静塞骑兵,以免城中无人抗敌。而易州失陷证明了这个建议的正确性,同时,不是“慎用”,而是要用“提高俸禄等方法稳定军心”。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项袁继忠一开始是进言不要收编静塞骑兵,以免城中无人抗敌。而易州失陷证明了这个建议的正确性,同时,不是“慎用”,而是要用“提高俸禄等方法稳定军心”。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固定人名字保留“继忠”,“重进欲斩降卒后期至者”(定语后置句),谕,告诉;免,使……免死。第二句精卒,精锐的士卒;止,只;悍,同“捍”,抵御,保卫。第三句中固定人名地名保留“契丹”“唐河北面”,会,恰逢;驻,驻扎;壁,营垒,壁垒。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固定用法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句首主语省略的要补充。 【参考译文】 袁继忠,他的祖先是振武人,后来迁徙到并州。其父袁进,在后周任阶州防御使。继忠因父亲的官职补任右班殿直。 太祖平定泽、潞,讨伐并、汾诸地时,继忠都参加战斗。乾德年间宋军征讨蜀地,他隶属于大将刘廷让军中。攻克蜀地后,任知云安军,历任嘉、蜀二州监军。开宝年间宋军进攻广南时,他任先锋壕砦。广南被攻克后,因战功升任供奉官,统率隰州白壁关屯兵。当时河东抗拒朝廷命令,继忠多次攻入河东,攻破三个营寨,擒俘将校二人,俘得百姓、马牛羊、兵器以万计。近戍主将害怕没有战功遭受朝廷谴责,以实话告诉继忠,继忠把俘缴所获分给他们,于是与都巡检郭进进攻忻州、代州,改任天平军巡检。 太宗即帝位,任命他为门合门祗候,令他进攻梅山洞贼寇,大获全胜。又在唐龙镇巡视边疆。太宗率兵进攻太原,继忠参预打败鹰扬军之战,最先攻入敌阵。契丹兵进入代州,继忠率兵赶走了他们。因战功升任通事舍人,统率高阳关屯兵。与崔彦进一起在长城口大败契丹军队,杀死俘捉敌人数万人,太宗下诏褒奖表扬。当时有人劝继忠自己表述自己的功劳,继忠不同意。正好赵保忠来朝廷献地,绥州刺史李克宪迟迟不遵从朝廷命令,朝廷派继忠前去宣谕圣旨,最终带着克宪入朝,升任西上门合门副使。诏令他与田仁朗率兵平定河西诸州,在葭芦川大败西夏军队,升任引进副使,统率定州屯兵。 雍熙二年(985),升任西上门合门使。雍熙三年,大将田重进进攻契丹,任命继忠为定州路行营马步军都监。率领军队攻下飞狐、灵丘、蔚州,擒得敌人主将大鹏翼献给朝廷,此事记录在《田重进传》中。部队回师,继忠任殿后,行军阵法严整。走到定州时,重进想斩杀后到的降卒,继忠劝说他杀死降卒不吉祥,降卒得以免死。升任判四方馆事、兼任播州刺史,依旧统率屯兵。大将李继隆认为易州静塞骑兵非常骁勇,收编在自己军中,把军士们的妻子儿女留在城中。继忠劝继隆说“:这些精卒,只可守城,万一敌人攻来,城中由谁来保卫呢?”继隆不听。后来契丹攻入,易州城失陷,军士的妻子儿女都被敌人俘去。继隆怀疑这些士兵怨恨自己,打算把他们分编到各军。继忠说“:不行,只要上奏扩大他们的军额,从优付给粮食,使他们尽忠就可以了。”继隆采纳了这一建议,士兵们都很感激。继忠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军队隶属继隆管辖。 遇到契丹骑兵攻来,驻扎在唐河北面,诸将想坚壁以待不主动出击。继忠说“:现在强敌临近,城中驻扎着重兵不去消灭敌人,让他们长驱直入,侵略别郡,虽然作自安的打算,哪里是朝廷养兵御侮的用意呢?我准备身先士卒,死在敌人手里。”言辞慷慨,诸将都感到他气势雄壮。静塞军摧锋先入,契丹骑兵大败。太宗听说后,下诏书褒奖他,赏赐丰厚。淳化初年(990),升引进使,统率镇定、高阳关两路屯兵。淳化三年,有病,太宗召他回京,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继忠为人长厚忠谨,士大夫喜欢与他交游,前后受到的赏赐达到万万,都拿来犒赏士卒。身死后,家里没有余财,大臣们都称赞他的美德,他的儿子名用成,雍熙初年考中进士,官至太常博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 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欢,不可。于是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张衡传》选段

时政事渐损,权移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传之美人,戏弄臣               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B.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C.拜送书                       权移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欢           衡常思图身

2.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文:璧上有些斑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B.相如因持 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因愤怒,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

C.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译文: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讽谏评议皇帝身边的人。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译文:(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中,蔺相如强调了赵王在献给秦王和氏璧这一件事情上的诚意,与之相反,秦王却在此表现得甚为傲慢,在得到和氏璧后,将它交给嫔妃及侍从看,完全看不出交换的诚意。

B.《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通过对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同时,蔺相如在朝廷上怒斥秦王,借赵王的举动来反衬秦王的失信,这有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一面。

C.《张衡传》选段交待了《思玄赋》的由来,当时政治昏暗,宦官专权,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在这一段中作者批判了张衡明哲保身、谨小慎微的一面。

D.《张衡传》选段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里描写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上片中,作者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B.在下片中,作者借赞美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提醒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

C.最后三句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然年老,但是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可以上阵杀敌,同时也暗含有壮志难酬的忧愤。

D.全词豪放悲壮,义重情深,散发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面对这首词的语言和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景时,先写江面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再写江面波涛之汹涌, “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B.这首词语言精炼,形象饱满。“乱石穿空”着眼于视觉;“惊涛拍岸”,诉诸听觉;用“千堆雪”借喻咆哮翻滚、溅珠飞玉的滔滔巨浪,这些描写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观察体验的深刻和语言表达的精粹。

C.下片描写了“周郎”的服饰和神态。“羽扇纶巾”是儒将的打扮,体现人物的潇洒风度;大战在即,周瑜“羽扇纶巾”、谈笑自如,意在表现他的从容镇定,与后面“樯橹灰飞烟灭”的战争结局形成鲜明对比。

D.刻画并歌咏历史英雄人物是这首词的写作目的。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就愈加反衬出自己遭到贬谪而不能为国民有所作为的悲哀与愤懑,使得咏史与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            ,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谓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东汉班固的《汉书》、南宋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还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曾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苏轼,字子瞻,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拿来主奉行义》选自鲁迅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作者针对反对派奉行卖国主义政策的现实行径,提倡“拿来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