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顺女儿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你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顺女儿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你看,这雨下得多带劲!越下越大,简直就像洒水车洒的似的。我就喜欢下雨。要是现在能喝上一口酒就更好了!暖和暖和。可我大儿子不让,我大儿子是医生。大儿子可是我的骄傲!他从小就想当医生,后来真就当上了!而且还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医生,现在只应邀出国出诊。但他从来没忘了我这个父亲。我记得去年他从匈牙利回来的时候,给我带回来了那么多有意思的纪念品!一个布达佩斯的城徽纪念章,一套非常罕见的明信片。我儿子说非常漂亮,但怎么个漂亮法我还不知道,因为他一直没时间给我送来。但不管怎么说,他没忘记我这个父亲。这不,不久前他刚从意大利回来,马上就给我打了电话。“爸爸,你身体怎么样?把听筒贴到胸部,我给你听听心脏。”我知道,儿子是教授,通过电话就能诊断。“爸爸,”我儿子听完后说,“你心衰,以后别喝酒,别吸烟……最重要的是要经常出去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所以我这不是出来散步了吗?

今天我还去了我小儿子那儿。我小儿子今天过生日。小儿子也是我的骄傲!他小时候不爱学习,现在却是哲学博士。他没想到今天我会去,看见我时高兴得不得了!“爸爸,”我小儿子说,“你来了,真是太好了!我特意没请你,是怕打扰你。既然你来了,咱们就去厨房坐一会吧。【A】我给你倒一杯你从来没喝过的格鲁吉亚葡萄酒,我妻子再给你从客厅的桌子上端点你以前从来没尝过的小菜来。”我和儿子一起把酒喝了。

我兴奋地回忆起了小儿子小时候有一次俄语考试得了2分的趣事。这时,他立刻起身把门掩上了:“这些回忆非常温馨,所以咱们还是留着下一次慢慢回忆吧。现在你还是回家吧,今天来的客人都是著名学者,他们谈论的那些话题你肯定也不感兴趣,而且他们烟抽得很凶,你心衰,最好还是回家休息吧。今天有足球赛,是斯巴达克队比赛。你记不记得我小时候,咱们总是一起给他们助威?差点忘了,你把这雨伞带上,外面雨越下越大了,你用不着急着还给我们,反正这把伞也破了。我们还有新的。”

就在我往门口走的时候,客厅里有个客人说:“同事们,现在按照传统,该为主人父母的健康干杯了。祝他们健康长寿!”【B】唉!我老伴儿死得太早了,那么有名的学者对我们的祝福她都没听到,太遗憾了!

我喜欢看下雨,等雨停了,我就回家,打开壁炉,坐下来看电视。也许我女儿还会给我打电话来呢。女儿也是我的骄傲!她是一所学校的教务主任,但她也向他那两个哥哥一样,没忘了我这个父亲,经常给我打电话。上周听她哥哥说我病了,马上就给我打来了电话!“爸爸,你的病严重吗?用不用我去看看你?要不我派几个学生去看看你吧?顺便让他们把你那儿的旧报纸拿回来……”两天前,我女儿又来电话了:“爸爸,你要是感到特别不舒服的话,就不用到我这儿来了。但我知道,你太要强,所以你要来的话,下了地铁,你就沿着那个街心花园步行来吧,顺路还能在小铺里买点葡萄酒,喝点葡萄酒对你的身体有好处。顺便也给我们买两瓶。我们这个门洞的电梯坏了,所以你就不用上五楼了,你到楼下的时候按门铃,我下去拿,咱们见个面……”你看我女儿想得多周到!

女儿为了我,换了三年的房子,那容易吗?“爸爸,我们家人多,已经两个孩子了,第三个也快出生了,又吵又闹……而且我丈夫还抽烟。可你需要安静,你心衰,所以得单独给你弄一个住处。”房子真就换成了!她用我们原来的那套房子给自己换了一套两室的,还给我在一座公寓楼里换来了一个房间。邻居是跟我同龄的一个老头儿,他也为自己的儿子而骄傲。他的儿子也住在本市。不久前给他写了一封信,老头给我读了好几遍。在公园里,他给那些老头老太太们都读了。所以我想说,孩子们啊,你们要是给你们的父母写信的话,一定要用结实点儿的纸写,因为你们的父母说不定要读多少遍呢!

我的两条腿都湿透了,我得回家喝杯热茶暖和暖和去了。也许我女儿又来电话了呢。足球赛开播前我先看看报纸。但愿今天斯巴达克队别输,要不我儿子该失望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老人一共有三个孩子,他们都很优秀,虽然他们的工作都很繁忙,但他们从没有忘记孝顺自己的父亲,比如文中多次提到他们给父亲买礼物、打电话等。

B.本文在语言方面朴实生动,采用对话形式推进情节,富有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C.这篇小说主要讲的是老人和其子女的故事,但在小说最后却又写到邻居老人的事,这就告诉读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老人的际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D.老人去看望小儿子,想起儿子小时候俄语考试得2分的趣事,他儿子立刻起身把门掩上,是因为这是他和老人之间的秘密,他想以后单独和父亲在一起回忆。

E.小说作者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是俄罗斯当代小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小说语言讽刺性强,主题表达有深度,作品中常带有一种“感伤的幽默”。

2.文中“雨”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3.阅读文中两处画线句子,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画线【A】中的两个“从来”能否删除?请作简要分析。

②请指出画线【B】中所用的描写手法,并就其表达效果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

 

1.选C.E每项2分,选其他选项不得分。 2.①提供人物活动背景。父亲就是在越下越大的雨中去看望小儿子并最终独自回家的。②凸显人物性格。雨越下越大,父亲双腿湿透,却依然为子女考虑,更能体现父亲的善良和子女的冷漠不孝。③象征(暗示)人物处境。“雨”一直在下,始终没停,父亲最终双腿湿透回家,都暗示着父亲生活的寂寞与凄凉。(以上3点任答2点即可,每点2分,满分4分) 3.①不能删除。两个“从来”具有强调作用,一方面是小儿子强调酒和小菜的稀罕,要突出自己对父亲的孝顺体贴;另一方面强调父亲从来没有得到过小儿子的真正关心。(只表明观点不给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每点1分。) ②心理描写。“老伴儿死得太早”点明父亲晚年孤寡的处境,“太遗憾”说明父亲自己此刻感觉很幸福,与父亲凄凉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意味。(正确指出描写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答出1个方面则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读后可知,选项主要涉及表现手法的知识点,分析时,应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差别,A老人的儿女并不孝顺自己的父亲,如大儿子买了礼物却没给父亲送去,其他两个孩子,明知父亲身体不好,却很少去看望父亲。B.本文并不是采用对话形式推进情节,而是老人的内心独白。D.儿子把门掩上,是怕老人说的话被朋友和同事们听到。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文中“雨”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其中“雨”是环境描写的一个缩影,所以本题的答题角度就是考察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围绕着小说三要素和主旨来回答即可。比如父亲是在越下越大的雨中去看望小儿子并最终独自回家的,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雨越下越大,父亲双腿湿透,却依然为子女考虑,更能体现父亲的善良和子女的冷漠不孝,凸显了人物性格和文章的主旨;“雨”一直在下,始终没停,父亲最终双腿湿透回家,都暗示着父亲生活的寂寞与凄凉,象征(暗示)人物处境。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环境(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1.着眼于它自身来看,主要是突出某时或某地环境(景物)的某种特点。 2.着眼于它与诗文中其它内容的关系来看,不外乎四种: (1)与写人的关系、(2)与叙事的关系、(3)与抒情的关系、(4)与说理的关系 具体分析: (1)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2)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 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构)。 (3)与情的关系: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做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 (4)与理的关系:为阐发某种道理做铺垫;借景物阐明某种道理;写景中蕴含着某些道理。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时,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①中的两个“从来”不能删除。两个“从来”具有强调作用,一方面是小儿子强调酒和小菜的稀罕,要突出自己对父亲的孝顺体贴;另一方面强调父亲从来没有得到过小儿子的真正关心。②心理描写。“老伴儿死得太早”点明父亲晚年孤寡的处境,“太遗憾”说明父亲自己此刻感觉很幸福,与父亲凄凉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时,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鹏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2)《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描写山光水色,着力 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我们经常用《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注】①崇让宅:李商隐岳父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写作此诗时诗人仕途受挫,暂居于此,妻子仍在京城长安。②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③濩落:空虚冷落。

1.首联写景有何特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寄托了诗人哪些感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 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一项是

A.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B.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C.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D.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战国至秦时称郡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职权范围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B.鼎镬,鼎和镬,本是古代两种烹饪器具,也是古代的酷刑,即用鼎镬烹人。文中指的是一种刑罚。

C.万机,典出《尚书·虞书·皋陶谟》“亡敖佚欲有国,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多用来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成语“日理万机”即有此义。

D.侯,爵位名,为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自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袭爵,就是承袭原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原籍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于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就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D.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B.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B.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C.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D.《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

请结合材料,任选角度,联系实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或体会。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明确。2.标题自拟,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