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画家娄师白
张亚杰
娄师白先生是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4岁时便投其门下,随师学艺达25年之久。先生原名娄少怀,后由齐白石改为娄师白,意即师从白石之意。
先生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也偶作人物。他牢记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坚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精品佳作。先生擅画小鸭子。文化大革命时,他被下放到北京南口的团河农场养鸭子,为了能使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入画,他对鸭子的形态、生活习性进行了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当春天小鸭子刚出壳时,就让妻子哄赶成群的小鸭子跑动,他在一旁观看小鸭子的各种姿态。先生日积月累,废画三千, 终于创作出了独特的鸭子绘画技法。在宣纸上,他一笔下去,便墨分五色,鸭子的骨骼、肌肉、羽毛均显现了出来,那毛茸茸的憨态跃然纸上。美术界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娄师白的鸭”这样的说法。
一次,先生在一张两平尺的宣纸上给人作画。上方画了几片红叶,下方是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再在小鸭子头顶添了一只蜘蛛。接着,用一支大笔,在蜘蛛上方轻轻画了一道,一根细如发丝的蜘蛛丝便显现了出来。这种大笔画细丝的技法,是齐派绘画艺术的看家本领,堪称绝技,一般秘不示人。
静水深流。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生活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一次人们问起“有人说您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批判过老师齐白石,还给他代过笔”时,先生脸色陡变,沉痛地说:“我在齐先生那儿做了25年学生,他就像信任儿子一样信任我。当时社会各界求他画的人特别多,可是齐先生年岁大了,精力不大好,就叫我帮他弄一弄(他用手势做了一个画画的动作),然后,他题款盖章,让别人拿走。可后来,一场‘忠诚老实运动’……”
娄师白先生也有他乐观、幽默的一面。有一次,先生正和几位客人谈话,有位不速之客敲门进来,拿着拍卖会上拍到的一幅挂轴请先生鉴定。先生看完画后说:“没错,是我早期的作品……”那客人又要求先生题字。先生在画上写了“此乃昔年之作,师白又题”。不料,那人还拿着相机要和先生合影,说出售时有个见证。家人再三阻拦,可他不依不饶,场面一时尴尬。这时,先生不紧不慢地说:“合影可以,但我是收费的。”那人问:“收多少?”先生说:“两万。”那人一听,慌忙卷画出了门。大家“哗”地笑了。另有一次,一位朋友开车接他,拐弯时未打转向灯,被交警叫下车。朋友向交警作了一番解释,获得谅解后放了行。先生不解地问:“警察怎么没罚你?”那朋友开玩笑说:“我告诉他,我车上坐的是国画大师娄师白,警察一听赶快放了我。”先生高兴地说:“没想到,我的名字还真管用。”
艺无止境。先生80多岁了,还不停地在艺术上追求和探索。一旁的画案上,放着一份《光明日报》,上面有他刚发表的一幅紫藤。那幅画一反过去的传统画法,画面极写意、很朦胧,没有紫藤的具体形状,只有印象,上边题着“衰年变法”。有人赞叹道:“先生有如此勇气从传统中走出来,说明意识、思维有着年轻人一般的新颖和敏锐。”不料,他苦笑着说:“编辑和社会上的一些朋友可不赞成我那样画,给我建议说,还是画你原来的那个吧,不要变了。他们都不接受这种画法。”他显得无可奈何。
(选自《散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少年娄师白不几年功夫,画艺大进,临摹老师作品竟能达到乱真地步。有一次琉璃厂的画店来人取齐白石的画,齐尚未画出,来人见到侧案上摆着娄师白作品,以为是齐白石画的,一定要从中取走两张。事后齐白石为其中的一幅《青蛙芦苇》题:“少怀弟能乱吾真,而不能作伪,吾门客之君子也。”
(百度百科)
②中华书局出版的《齐白石辞典》中却写着娄师白在文革期间曾更名为“娄批白”,意为批判齐白石老人,与齐老划清界限。代理律师当庭提交了24份证据以证明娄老先生从未批判过齐白石,更未曾更名娄批白,反而在“文革”期间坚持使用“师白”一名,有1973年友表的《鸭场归来画此一角》之署名“师白”为证。
(腾讯新闻)
③齐白石认为“娄生少怀不独作画似予,其人之天性酷似,好读书不与众争,亦不为伍”。并曾感叹地赞誉娄师白:“少怀之心手何以似我,乃螟蛉乎!”
(《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
(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娄师白原名娄少怀,后来齐白石给他改为“娄师白”,有师从白石之意;娄师白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因此,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画。
B.娄师白替人画的红叶小鸭蜘蛛图,采用了大笔画细丝的技法,展示了齐派绘画艺术的看家本领;其画技精湛,既与师承齐白石有关,也与他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与深入研究有关。
C.当一位客人缠着娄师白合影以有见证时,娄师白脱口说“合影可以,但我是收费的”,这话虽然使娄师白显得有一丝俗气,却让人觉得真实。
D.娄师白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幅题有“衰年变法”字样的紫藤面,画面极写意、很朦胧,没有紫藤的具体形状,这画很能看出他对艺术的不停追求与探索。
E.娄师白的代理律师提交了24份证据,证明他从未批判过齐白石,更未曾更名“娄批白”,所以有关“批斗”“代笔”的事纯属子虚乌有。
(2)当人们向娄师白问起那段往事时,他为什么会“脸色陡变”?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齐白石会感叹地赞誉娄师白?请简要说明。
(4)从娄师白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和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的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 , ”两句也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出其不意袭击敌人,于苦寒中不惮危难的诗句是:“ , ”。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劝民学业,风化颇行。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卒,年九十八,谥“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市嘉定中光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于晓和朋友开了一家微店,专做韩国日用化妆品。由于经营有方,每月能赚到的纯利润一般在五、六千元,有时甚至超过万元。为了创业赚钱,他屡屡旷课。其行为引起师生的争议:有的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阶段 ,应该劝其关闭微店,专心学习;有的认为,既然不学习 也能赚到钱,可以让其退学,专心开微店;有的认为,可以为其量身定制一张课表,由该学生来选择自己希望获得的知识,以完成高中的学业。
对以上的说法,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