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鳜鱼 魏柏林 对你来说,这个夜晚注定难以成眠。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鳜鱼

魏柏林

对你来说,这个夜晚注定难以成眠。明天就是请客的日子,计划中的宴席还有一道主菜未能备齐,确切地说,还差六条鳜鱼。

鳜鱼谐音“桂遇”,含有蟾宫折桂的意思。露水湖也因此有了一个习俗:只要孩子考上大学,请客设宴便少不了鳜鱼这道菜。这个秋天,你儿子不仅考上了头榜,还拿了考区状元。儿子争得了脸面,做父亲的哪能不请客呢?请客又哪能不用鳜鱼?

只是,露水湖的鳜鱼越来越难打了。这些天,你同老伙计——那只木质发黑的月牙划盆,几乎日夜泡在湖里下网捕捞,虽然也小有斩获,可离目标还是差了一半。你真的有些着急了。拿钱去买吧,村主任家就有卖,他是网箱养殖能手,全村就他会养鳜鱼。村主任说过,等技术成熟后教大家都养,但这至少要等到明年。可现如今你是火烧眉毛,眼前告急,别说一年,一天也等不了。但是,一条鲜活标子鳜至少要花五十来块,六条就得三四百。这些年,你独自供儿子读书,手头本就拮据,别说没这个钱,就算有这钱你也不能去买。你是谁啊?露水湖一等一的捕鱼高手,拿钱买鱼,岂不让人耻笑?

今夜,就剩今夜了。老实说,你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对捕鱼者来说,夜幕下的露水湖并没有那么黑暗,虽然这还是个没有星月的晚上,你照样能脚踩月牙划盆,逐浪湖面,将渔网一一下到有效的水域。

以往下完渔网,你会在岸边拴了划盆,倚靠在盆里,或以手枕头,聆听水面鱼儿游动、林岸虫鸣;或遥望苍穹,依着星月移行的方位,估算着昼夜更替的大致时光;再不就想儿子,想他成年后的身高长相,想他毕业后的工作;或抽完三五支劣质香烟,窝在划盆里惬意地眯一会儿……可今夜,你没有在岸边拴划盆,而是依然荡着划盆,游曳在寂寥如梦的湖面……

不知不觉,你已接近村主任家的网箱。这儿囤养着清一色的鳜鱼。你知道,村主任在湖边设了哨棚,也常来哨棚过夜,但有时也难免上演 “空城计”。此刻,你望着黝黑静谧的哨棚,不由耳热心跳起来,兀自疑问:又是空城计吗?这种疑问,与其说是猜测,不如说是希望。而更可笑的是,你却还在心里暗暗祈祷:村主任,你可别给我机会啊!

谁能想到,你的祈祷竟有了神奇的呼应,哨棚里及时地响起了手机彩铃声,当然是村主任的。你先是吓了一跳,继而抚了抚胸口,又轻嘘了一口气,说不清是庆幸还是失望。

村主任接听了电话。从他的话中,你知道了大致内容:是镇长要村主任连夜去镇里,接待一位露水湖的开发商。村主任临走时,打着手电,从网箱里捞了好几条活蹦乱跳的鳜鱼,然后才匆匆离去。嗅着那鲜腥的鳜鱼味儿,你羡慕得直咽口水:多么可爱的家伙,是拿去讨好开发商的吧?

村主任走了,哨棚空了,正所谓天赐良机!可你却坐在划盆里发呆,这太巧合了,巧合得难以置信。你猛掐自己的大腿,当确认不是梦境后,你又抱怨起村主任,看似聪明能干,其实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玩什么空城计,这不是给人可乘之机吗……你说村主任给啥机会不行,为啥偏偏给你做贼的机会?你又说这哪是机会,分明是陷阱,陷你于不仁不义!你甚至抱怨村主任为什么不养条狗,如果有条狗守在这里,你也会打消这种念头……你就这样唠唠叨叨,像个怨妇似的,一肚子不情愿地开始了偷盗。

也许太有安全感了,你进行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先将划盆缓缓贴近网箱,然后轻轻摁亮手电,细心选择大小合适的捕捞对象。

就在这个过程中,你意外地发现网箱里的玄机:这些网箱一头养着鳜鱼,一头养着比鳜鱼小得多的小杂鱼,它们中间,相隔着一道网片,这道网片的网眼比小杂鱼大,比鳜鱼小。小杂鱼可以任意去鳜鱼的区间,鳜鱼却无法进入小杂鱼的领地。正是这样,你看到了非常刺激的一幕:几只小杂鱼刚刚穿越那道间隔的网片,就被守候在侧的鳜鱼一口一只鲸吞。接着,又有几条小杂鱼开始“出格”冒险……你看着这些小鱼,先是唏唏嘘嘘可怜它们,随后竟恼怒起来,骂这些小东西愚昧无知,是一群十足的笨蛋。明知道出格就会死,为啥还要铤而走险呢?你说你打了一辈子鱼,还从没见过这么傻的鱼……

你骂得正起劲,突然听见有人在叫你。你醒了,揉了一下眼睛,发现自己啥也没干,只是下完渔网后窝在划盆里打了个盹。

叫醒你的人是儿子,他特地跑来告诉你:家里请客的鳜鱼齐了,是村主任刚刚送过去的,整整六条标子鳜!

那一刻,你怔怔地站在划盆里,似信非信,眼里却储满了泪水……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全文构思巧妙新颖。全篇运用第二人称营造出一种更真实的现场感,让读者体会着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又用梦境让读者在心有余悸的欣慰之后产生一种思考:人要怎样活?

B.文章写村主任是网箱养殖能手,写他承诺技术成熟后教大家养,写他连夜去镇里接待开发商,写他急人之所难。虽然村主任在文中着墨不是太多,但形象却较鲜明。

C.文章最后写“你”“眼里却储满了泪水”,表达了“你”心中复杂的情感,有对村主任的感激,有对明天的宴席不再缺少主菜的欣喜,也有对自己偷盗行为的愧疚和自责。

D.文章开头写“你”为宴席缺少鳜鱼着急,为后文写“你”缓缓贴近网箱并细心选择偷盗对象埋下了伏笔。“你”对鳜鱼的渴望彻底战胜内心的矛盾,这突显了“你”的不仁不义。

E.文章写“你”接近村主任家的网箱时,哨棚里突然响起了手机彩铃声,这在文章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镇长的电话才使村主任离开哨棚,“你”才有机会贴近网箱。

2.小说中“你”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写村主任家网箱里的玄机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为什么以“鳜鱼”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

 

1.A3分,E2分,B1分 2.①勤劳能干。“你”是露水湖一等一的捕鱼高手。为了请客的宴席上不缺少一道主菜鳜鱼,在请客前几乎日夜泡在湖里下网捕捞。②生活拮据,节俭持家。打了一辈子鱼,独自供儿子读书;手头拮据,就算有钱也不愿意去买昂贵的鳜鱼;抽劣质香烟。③硬撑面子。“你”认为儿子挣了脸面做父亲的就一定要请客,并且请客一定要用鳜鱼,即使手头拮据也要做到。④本性善良正直。第二天就要宴请客人了,虽然着急主菜鳜鱼还没着落,虽然村主任家有清一色的鳜鱼,但“你”没有真正的去偷盗。即便是在梦中去贴近了村主任家的网箱,但梦中的纠结矛盾也反映了“你”的正直,对小杂鱼的同情反映了“你”的善良。 3.这一段文字在文章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上都有作用。①照应前文,使行文更严谨。此处写网箱里小杂鱼可以任意去鳜鱼的区间成为鳜鱼的食物,照应了前文“村主任是网箱养殖能手,全村就他会养鳜鱼”的叙写,使之有依据。②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你”看到那些要被鲸吞的小鱼先是唏唏嘘嘘可怜,后又恼怒并且骂它们无知,表现了“你”对弱者的同情与善良。③暗示了文章的主题。“你”不顾家里拮据,不管孩子将来的生活,硬要面子,难道不是被世俗社会鲸吞的小鱼?同时,“你”如果偷了村主任家的鳜鱼,那么“你”就是被“不仁不义”鲸吞的小鱼。 4.①鳜鱼是小说行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和内容都围绕鳜鱼展开。②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小说通过写孩子考上大学请客必用鳜鱼这一现象,展示了主人公所代表的当今社会百姓普遍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③表现了人物形象。请客要用鳜鱼表现了“你”的要面子,心里想着村主任的鳜鱼但并没有前去偷盗表现了“你”的正直。④暗示了主题。小说中,“鳜鱼”左右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网箱中的鳜鱼还毫不留情地吃着与自己共憩一水的小杂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行得正,要活得踏实,否则就会像小杂鱼一样被各种鳜鱼似的不良思想或不良现象鲸吞。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盗窃行为”只是个梦,而非真事。D项,“不仁不义”分析人物形象不对。B项,村主任的形象通过成功的侧面烘染立体而鲜明。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此题从“勤劳能噶”“勤俭持家”“硬撑面子”和“本性善良正直”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如此题从“打了一辈子鱼,独自供儿子读书;手头拮据,就算有钱也不愿意去买昂贵的鳜鱼;抽劣质香烟”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生活拮据,节俭持家”的性格特征。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插入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情节和结构的角度作答,情节主要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是塑造人物的形象和主旨的表达。这段话照应了第3段中指出的村主任是养殖能手,这里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在描写中,体现了“你”对小鱼的态度,这些是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的。同时用这些小鱼来暗示“你”的形象,进行类比,突出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要从文章的线索、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作答。小说以“鳜鱼”为标题,首先是以此为线索来组织内容,从孩子考上大学要按照习俗请客写起,那么鳜鱼就是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现象,人们不考虑个人的承受能力而盲目从众的心理。小说通过“你”想方设法去得到鳜鱼,又由主任家网箱里的玄机得出启示,解释人物形象,并暗示出小说主题,这些都是围绕“鳜鱼”来展开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篇名句默写

(1)《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2)《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自己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是:                 

(3)《诗经•氓》中写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各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奎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溃,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龉。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域,于是遂发。出关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恙。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 >,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族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擢”,分别为“授予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时期,习惯以年号称皇帝,如同治帝、光绪帝等。

C正白旗,由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得名。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曾有学者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便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顺家境贫穷。他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多次升职,期间又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作战有勇有谋。在王家疃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

C.金顺治军十分严格。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

D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他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入殓的费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挂奎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画是一个庞大的艺术体系,水墨画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简单地说水墨就是水与墨的融合,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据考证,唐以来,水墨画从诞生到不断地发展、提高、完善,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尤其是文人画的形成和兴盛,使中国水墨画备受时代的推崇,以致成为衡量东方绘画艺术水平的标准。传统水墨画即传统文人画,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一支,传统文人画是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而寻求艺术寄托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现代水墨画是举着反传统、反美学的旗帜出现的,它的根本出发点是打破传统。现代水墨在吸取西方的笔墨、色彩、造型等形式,在立足传统又改变传统的表现方式中应运而生,现代水墨画家吸收借鉴西方艺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中国画受宗教影响深远,无论画家是不是士大夫身份,从盛唐开始,文人士大夫无不为脱离宗教与帝王的约束而奋斗,追求自由自在的发展。“悦人”和“足以为乐”是苏轼在《苏东坡集》中所说的绘画价值所在,绘画是画家用来寄托情感、抒发意气的,作为个人的爱好存在。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以禅论画时也说:绘画的目的是自娱以及表达情感,是纯粹的艺术表达,它的原则不是为他人服务,也不是为宫廷士大夫服务,它的主要阵营以文人士大夫、高人逸士以及虽身居高位但心存隐逸、又不是贵族的画家为主。艺术是纯粹的,以纯粹的艺术创作为目的,艺术就是艺术本身,是艺术家个体的事情,不再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这一观点与现代水墨画“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是一致的。

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内容是不同的。传统水墨画家们希望通过绘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在题材上大多为高山、梅兰竹菊之类。这些景物不单单是景色那么简单,而是代表了一种高尚的情操,象征了君子的清高文雅,其中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苏轼“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现代水墨画与传统水墨画相比较,在内容上更加扩大化,很多以往没有涉及的题材融入到现代绘画中,从整体看水墨画已经突破传统的符号象征体系,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个性化。

多元化的新材料和新技法也被运用到现代艺术创作中,人们的传统审美经验因此改变,新的艺术空间和语言被开拓,艺术家们探求各种材料的新特性,寻找新的表现技法。综合材料的运用范畴因为现代审美意识的介入,变得更加宽广。现代水墨创新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水墨的技法拉开了距离,现代水墨的表现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形式各异的风格流派也不断产生,现代水墨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选自汪海燕《中国水墨的传承与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水墨画和现代水墨画的产生背景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

B.苏轼认为,绘画是画家用以寄托情感、抒发意气的艺术,它表现了画家的爱好,而其价值就在于“悦人”和“足以为乐”。

C.中国画受宗教影响深远,从盛唐开始,一些文人士大夫开始为脱离宗教与帝王的约束而奋斗,追求自身自由的发展。

D.水墨面是用毛笔蘸着水墨混合物在宣纸上绘画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画的艺术体系中,地位重要,历史悠久,成就斐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其昌认为绘画是纯粹的艺术表达,绘画的目的是自娱自乐或表达某种情感,它遵循“不是为他人(包括宫廷士大夫)服务”的原则。

B.董其昌认为,绘画的阵营由文人士大夫、高人逸士等组成;那些身居高位、心存隐逸,但出身于贵族的人不在其中。

C.传统水墨画家们大多通过高山、梅兰竹菊之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D.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内容是不同的,现代水墨画与传统水墨画相比较,在内容上更加扩大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们探求各种材料的新特性,综合材料的运用范畴因为现代审美意识的介入,变得更加宽广,新的艺术空间得到拓展。

B.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中的物象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不再是景色那么简单。

C.现代水墨画的题材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新材料和新技法也被运用到现代水墨艺术创作中。

D.现代水墨的表现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形式各异的风格流派也不断产生,这就使现代水墨创新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水墨的技法拉开了距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深圳市某酒店旁,一名过路的女孩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喂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乞讨老人嘴里。一家媒体记者抢拍下这一感人画面,这名被誉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在网上迅速蹿红。然而事隔三天,就有网友爆料:整个爱心行为可能是某商业展览的炒作。目击者言之凿凿,网友质疑声不断升温,当事媒体最初矢口否认,但最终遮掩不住真相。不久,涉事记者通过中国新闻网的官方微博向社会公开道歉。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