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

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假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

B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C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

D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答题抓住各句中关键词语分析,①“八月” “登高”②“拜婵娟”“怅假期又一年”③“生前”“沅湘碧潭水”④“火树银花合”“明月”,答案为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各诗题目分别为:①(唐)王缙《九日作》;②(唐)罗隐《七夕》;③(宋)梅尧臣《五月五日》;④(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登高,指重九登高的习俗。这一活动具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特点,故属节令性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与“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主人下马客在船

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查看答案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21时。

B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搭建的屋舍。亦作“庐墓”。

D“风骚”中的“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作品《楚辞》中的《离骚》篇。后来,“风骚”并称,泛指文学。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步余马兰皋兮           ②仕宦台阁

B.求假暂归               ②于今无会

C.①君家妇难               ②阿母汝求

D.①我心伤悲,我知哀       ②曰归曰归,岁亦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不吾知其亦已兮

C.渐见愁煎迫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手巾掩口啼

A.交广鲑珍  B.今我来思,雪霏霏

C.岂不    D.以此心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