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电视剧《琅琊榜》因故事生动...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电视剧《琅琊榜》因故事生动曲折而热播不断,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因此成了近几年来少有的经典之剧。

②虽然不少通信运营商信誓旦旦地保证,其营业点将确保通信业务中关键的私人信息不会被泄露,然而事实却是差强人意的。

③前天晚上地铁里遭遇拥挤,昨日“海上世界”也是人满为患,在回来的路上,走望海路堵车,由望海路拐向滨海路也堵车,拥挤不堪的道路让人心烦。

④当前,全国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⑤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①“万人空巷”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②“差强人意”,是指事情大体上能够使人满意。③“人满为患”是指因人多造成了困难。这里使用正确,与“遭遇拥挤”对举。④“无可非议”,是指完全正确,不能有任何责备。这里用的正确。⑤“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不合语境。⑥“尸位素餐”是指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使用正确。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题中⑤“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不合语境;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

(1)                ,靡有朝矣。

(2)                  ,二三其德。

(3)桑之落矣,                

(4)__________________謇朝谇而夕替。

(5)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7)《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8)《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镜湖女   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假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

B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C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

D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

 

查看答案

与“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主人下马客在船

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查看答案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21时。

B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搭建的屋舍。亦作“庐墓”。

D“风骚”中的“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作品《楚辞》中的《离骚》篇。后来,“风骚”并称,泛指文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