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后面题。 南北朝时期,政府开始在黄河下游三角洲的渡口处...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后面题。

南北朝时期,政府开始在黄河下游三角洲的渡口处(津、埭)征税,到了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税,这显示出应运而生的“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客商是相对于“坐商”(定居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称呼,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因其财力和能力而出名。但是由于是通过官市中相当于批发商工会的坐商的“行”来听从政府的管制,因而他们似乎还不是都市中的主角。

759 年,开始有了“过税”(商品流通税),780 年开始在府州、县城征收“住税”(入市、交易税),782 年开始在全国的交通要道及都市征收“过税”,这两者合称“商税”,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在唐代接近中期的中宗时期,出现了全社会征收将市场交易税和过路税合二为一的“商税”的氛围。也就是说,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唐朝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一心追求中央集权的重生并倾尽全力完善其形式。为产生视觉上的效应,营造了南北宽 8652 米、东西长 9721 米的巨大长安城,并以此为起点修建了通往国内各地的 8 条公路、干道,还沿着这些道路设置了呈放射状分布的水路驿站。与此同时,大运河的建成标志着内陆水运时代的到来,黄河、淮河、长江被南北相连,东南地区的特产,如低地的米、盐和山地的茶、漆、染料运往华北。自然,在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多的地区,交通业被培育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

从唐朝中期开始,在华北的黄河、渭水及淮河流域,从事水路运输的团体都集中在一起,其规模大到致使政府对其征收过路税的程度。在华中、华南地区,其规模更大,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情况在资料中都有记载,是整个社会向商业化、都市化转化的明证。在被节度使们割据了二百多年的唐末、五代时期,草市中规模大的成为“镇”,并成为节度使们敛财的据点。镇和草市合在一起的“市镇”在各地形成。从唐代后期的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及宋代,是被称为“唐宋变革期”的社会全面变革的激变期,发生了作为世俗社会变革的“第一次商业革命”,出现了都市经济增长及市镇普及的情况。

唐朝规定一律实行市制,并配置了“市署”、“市令”和“市丞”。伴随着这种新的倾向和节拍,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的“官市制”,实际上已变得有名无实。这一“市制”变得徒有虚名,虽可以认定是“官市制”松弛的结果,但更应看到的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膨胀,其规模扩大到覆盖交通要路和地方农村。

(摘编自斯波义信《“市”建制的消失及市镇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商名称出现的时代颇早,财力也可谓雄厚,但由于受“官市”中坐商阶层的“行”某种管辖,在很久的时段里都不及坐商对都市发展的作用强大。

B.“商税”既包括商品流通税,也包括入市税、交易税,从唐代中期起,逐渐在交通要道和都市征收,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

C.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收过税,这显示出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他们从事米、盐、茶、漆、染料等的贩卖生意。

D.唐代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央集权制度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推动大型都市建设,促进全国陆路与水路网络的贯通,从而使得商品运输与贸易大为畅通,这在唐代体现明显。

B.唐末五代二百多年间的节度使割据,是市镇出现的直接原因,他们也从中得利,直接催生了促进都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次商业革命”。

C.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客商地位的提高,可谓得益于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地区交通业的良性培育,此种情形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

D.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纷纷出现,唐中期后政府的商业税收由此大大增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实行市制并配置“市署”“市令”和“市丞”,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官市制”。这种“市”偏指经济范畴的概念,与后代行政性质的“市”不同。

B.唐代大型干道与大型河运相结合,使得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扩张,甚至达到了农村地区,客商在此过程中地位提升,也增加了政府税收。

C.唐代“市镇”概念中,“市”即官市,其建制逐渐有名无实,及至消失,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新兴的经济力量,已不是它可以掌控的了。

D.唐代中央集权促进全国交通枢纽得以完善,使得客商阶层活跃,政府藉由各种税收积累财富,也让商业的触角四处延伸,草市乃至市镇步步成型。

 

1.C 2.B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思考时,可在整体感知并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在水门处征收的是“过路税”,而非“过税”,过税指的是商品流通税,与过路税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选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偷换概念的错误。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并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市镇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草市”中规模较大的发展为了“镇”;节度使割据势力获益是结果,不是原因。所以选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选项B属于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市镇”概念中的“市”指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草市,不是官市。所以选C。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本题选项C的表述就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②。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时货币为王莽废止,光武帝时恢复。②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凭吊古迹的咏史诗,主要目的在于讥贬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时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有力地衬托了后文刘禅的昏庸不才。

B.颔联咏功业,对仗难度大,却自成巧思。上句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表现刘备的英雄气概;下句化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表现刘备的雄心壮志。

C.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这一联嘲讽刘备长于择相,短于教子,从而导致嗣子不肖,后业不继。两句词意互相抗衡、声情顿挫美妙。

D.尾联感叹后主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赐宴,命原蜀宫歌伎现场歌舞,而刘禅对此喜笑自若。尾联化用此意,表现刘禅不惜先业。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E.全诗前一半写盛德,后一半写业衰,在盛衰对比中,道出一个古今兴亡的教训。诗人咏古抒怀,借此警策开元盛世之后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

2.这首诗首联写得“突兀劲挺”,请仔细揣摩分析,说说其有何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颜竣,士逊,琅邪临沂人,光禄大夫延之子也。竣初为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出为世祖①抚军主簿,甚被爱遇,竣亦尽心补益。元嘉中,太祖不欲诸王各立朋党,将召竣补尚书郎。吏部尚书江湛以为竣在府有称,不宜回改,上乃止。二十八年,虏自彭城北归,复求互市,竣议曰:“愚以为与虏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何以言其然?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未尝拘制信义,用辍其谋。”三十年春,以父延之致仕,固求解职,不许。世祖践阼,以为侍中,俄迁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先是,竣未有子,至是产男,上自为制名辟强,以比汉侍中张良之子。上自即吉②之后,多所兴造,竣谏争恳切,无所回避,上意甚不说,多不见从。竣自谓才足干时,恩旧莫比,当赞务居中,永执朝政,而所陈多不被纳,疑上欲疏之,乃求外出,以占时旨。大明元年,以为东扬州刺史。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每对亲故,颇怀怨愤,又数言朝事违谬,人主得失。及王僧达被诛,谓为竣所谗构,临死陈竣前后忿怼,每恨言不见从。僧达所言,颇有相符据。上未欲便加大戮,且止免官。竣频启谢罪,并乞性命,上愈怒。及竟陵王诞为逆,因此陷之。召御史中丞庾徽之于前为奏,奏成,诏曰:“竣孤负恩养,乃可至此。于狱赐死,妻息宥之以远。”史臣曰: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捐其私,立功而忘其报,虽求颠陷,不可得也。

(节选自《宋书》有删略)

[注]①世祖: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太祖:南朝宋文帝刘义隆。②即吉:居丧期满,古代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B.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C.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D.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由父亲命名,成年之后可以根据自己情趣取“字”。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取“字”也是为了便于平辈或尊辈称谓。

B.“太学”: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开始在长安设太学,是当时国家最高教育机构,主要由博士任教授,讲授儒家经典。

C.“尚书郎”:古官名。东汉时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入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D.“致仕”:古代官员交还官职,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若有疾患,则可提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年间,太祖刘义隆不希望诸侯王各自建立朋党,准备召回颜竣担任尚书郎,吏部尚书江湛以颜竣在府中已有职务为由,劝阻了皇帝。

B.颜竣在世祖登基后依然受到他人难及的信任。世祖得知颜竣中年得子后,便亲自为其子取名辟强,明显是希望望颜竣能成为自己的张良。

C.僧达临终交待颜竣不满皇帝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并诬陷他和竟陵王刘诞勾结叛逆,有相符合的证据。皇上免去了颜峻的官职,并赐他在狱中自杀。

D.鉴于颜峻的教训,史家认为,作为臣子如果能忠心侍主并摈弃私欲,建立功劳而不求报答,那么即使别人颠覆陷害自己,也能平安无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未尝拘制信义,用辍其谋。

(2)每对亲故,颇怀怨愤,又数言朝事违谬,人主得失。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写女主人公回忆儿时与氓两小无猜、快乐说笑的两句是:            

(2)《阿房宫赋》中描写秦王的“套房”多、女人多、财宝多,结果在国人的一把火里化为焦土,令人叹惋。文中揭示造成这种悲剧根源的一句:       

(3)晋·傅玄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而《爱莲说》中的“            ”则表明了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总有一些让人不是滋味的新闻:扶起孕妇却被反咬一口,“助人为乐却被诬为“黑车”,南京市民捡到空钱包怕被诬告找来4人作证……接二连三的类似事件,让我们在尴尬无语中隐隐地感到一种道德焦虑和冷漠。《人民日报》曾发表《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一文,指出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你有关注过这些现象吗,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                             ,靡有朝矣。(《氓》)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3               ,哀民生之多艰。               ,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4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5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行》)

6独上高楼,                                ,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

7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

8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声声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