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所谓“...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所谓“书法”,按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其内涵并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法则。一般意义的文字书写,关注的重心是实用,因而要求把字写得工整以便认读。汉字书法艺术关注的重心是审美,要求把字写得美,写出神采,要求在精熟的书法技巧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而汉字的笔画可以神奇地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是极为罕见的。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虽历经变迁,但至今还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保留着一定成分的象形性、表意性和象征性,而不像许多民族的文字那样已经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这就为汉字书法得以进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基础。因为凡艺术都必须创造审美意象,即创造一个有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而汉字的形体正好为书法家创造审美意象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汉字的书写要用笔、墨、砚、纸。其中用兽毛制成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吸墨多,能写出墨的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毛笔的书写,使汉字本来以繁复多变的线条组合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妙趣横生,使的汉字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书法创作有三个基本因素。首先是用笔也称“笔法”。书法是点画线条组合的艺术,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因而点画线条的质量就是书法能够令人产生美感的关键。为了写出有质量的点画线条,执笔和运笔就很讲究方法,执笔让笔管尽量和纸面垂直,行笔要恰到好处地或提或按,稳健缓慢,甚至滞涩好像纸上有一种无形的阻力,写出来的点画才能产生有力度的美感。还有蘸墨多少,墨汁浓淡,也会使线条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其次是结字。也称“间架”, 是指笔画间的搭配组合关系。由于各种书体不同,字的间架结构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但共同的审美原则是每写一点一画,都要左顾右盼,照应全字,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再次是章法,也称“布局”,书法创作需要“意在笔先”, 进行艺术构思,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干枯、浓淡等微妙变化的经营,包括行与行之间疏密、奇正、错落等整体格局的布置,其中特别要安排好全幅作品中有墨迹处与无墨迹处的关系。此外,章法中也包括正文与落款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以显示满篇的气韵流动、浑然一体的审美效果

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而在每个字的结体特别是通篇的布白上,则更多地显示着一个书法家的艺术才能和个性气质,是其审美能力、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这种才能和观念的背后,又体现着书法家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所以前人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摘编自《中国文化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既要遵循文字书写的方法和法则,又要求把字写出神采,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全部心灵。

B. 汉字的笔画可以自由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象形性,为书法家创造无限丰富的审美立项提供了可能。

C. 世界上其他文字已经演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没有创造审美意象所需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其书写也就无法进入艺术创作的殿堂。

D. 汉字书写所用的毛笔,柔软而富于变形,根据吸墨多少和按笔提笔,能写出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使得汉字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通常情况下,文字的书写,注重的是实用,所以只要把字写得工整整齐,便于人们认读即可,不刻意追求艺术性。

B. 作为艺术门类的汉字书法,着重关注的是审美,所以书法创作必须在书写技巧精熟的基础上,能展示书家的与众不同。

C. 书法创作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功力,也就是刻苦练笔的程度,所以,练笔刻苦的人书法造诣都很深。

D. 书法作品中要体现书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深层次上体现出叔家的生活阅历和学识修养,所以有书如其人的说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画线条是构建书法意象世界的基本手段,书法中执笔和运笔都很讲究,所以,书法艺术中的点线不同与一般写字中的笔画。

B. 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中,字与字甚至字中的笔画,搭配组合都必须照应全篇,处理好主次关系,向背关系,揖让呼应关系等等。

C. 书法艺术讲究整体布局,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非常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和行与行之间的疏密错落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D. 书法创作中的艺术构思,还包括安排好全幅作品何处有墨迹何处无墨迹,注意落款与正文必须和谐统一,留有恰当的空白等。

 

1.C 2.C 3.A 【解析】 1.原文中第二段“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虽历经变迁,但至今还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保留着一定成分的象形性、表意性和象征性,而不像许多民族的文字那样已经变成单纯的表音符号。这就为汉字书法得以进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基础。”并没有直接否定其他文字。 2.C项表述绝对化,从原文中来看,并不能说明“练笔刻苦的人书法造诣都很深”。 3.A项中“书法艺术中的点线不同与一般写字中的笔画”错误。 点睛:解答“小阅读”的基本思路: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综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部分与整体;2、已然与未然;3、或然与必然;4、先期与后期;5、主要与次要;6、原因与结果; 7、言此与言彼;8、言多与言少;9、客观与夸大(或缩小);10、有据与凭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9月3日大阅兵马上就要开始了。

阅兵场上,笔挺的军姿,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威武昂扬,人们为阅兵喝彩,为祖国点赞,可同时是否更感动于参加检阅的战士顽强刻苦的训练?每一个细节如果没有千遍万遍的演练,哪能做到极致? 

阅兵场外,“替补”的战士,还在人行道上练兵,没有丝毫的不满与怠惰。看着战友们准备迎阅,可他们是不上场的——他们认为,崇高是不分岗位的!

①这里什么更让你感动?②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③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查看答案

走正门

(1)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2)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3)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竞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4)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5)海爷却说,不可。

(6)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7)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8)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5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9)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10)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11)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12)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13)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14)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15)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16)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17)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18)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両得栩栩如生。

2.小说第(3)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默写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昊麟征,字圣生,海盐人。天启二年进士。徐建昌府推官,擒豪猾,捕剧盗,治声日闻。父忧归,服阕,补兴化府,廉公有成,僚属莫敢以私进。

    崇祯五年,擢吏科给事中。上书言:“安民之本在守令。郡守廉,县令不敢贪;郡守慈,县令不敢虐。宜仿宣宗用况钟故事,精择而礼遣之,重以玺书,假便宜久任。”时不能行。八月,淫雨损山陵,昌平地动。麟征因请罢内遣,言:“黄衣之使,初虽间有摘发,至竞同归模棱。伏愿撤回各使,以明阴不干阳之分,采公论以进退大臣,酌事情以衡量小吏,庶天变可回,时艰可济。”帝以借端渎奏,切责之。

    十七年春,推太常少卿。未几,贼薄京师。麟征奉命守西直门。门当贼冲,贼诈为勤王兵求入。申官欲纳之,麟征不可,以土石坚塞其门,募死士缒城袭击之,多所斩获。贼攻益急,麟征趋入朝。至午门,魏藻德引麟征手曰:“国家如天之福,必无他虞。旦夕兵饷集,公煎遽为?”引之出。明日城陷,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家人救之苏,环泣请日:“待祝孝廉至,一诀可乎?”许之。祝孝廉名渊,同试秋闱者也,与麟征善。明日,渊至。麟征慷慨曰:“忆登第时吟文信国《零丁洋诗》,今山河碎矣,不死何为!”酌酒与渊别,遂自经,兵部右侍郎,谥忠节。

    方贼之陷山西也,蓟辽总督王永吉请撤宁远吴三桂兵守关门,冀缓急有以可恃。天子下其议,麟征深然之。辅臣陈演、魏藻德不可,谓:“弃地二百里,臣不敢任其咎。”麟征复为议数百言,六科不署名,独疏昌言,弗省。及烽烟彻大内,帝始悔不用麟征言。

(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五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B. 作书诀家人日/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C. 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B. 内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视,用以监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员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弹劾官员,各朝代称谓不同,如监察御史、巡按御史。

C.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推举官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 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如明追赠吴麟征“兵部右侍郎”,宋追封岳飞“鄂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吴麟征才能卓越,恪尽职守。初入仕途时,他捉拿有声势的不法之徒,缉捕大盗,名声日渐显著;京城危机时,他用土石堵塞城门,招募死士缒城杀敌。

B. 吴麟征清廉正直,积极谏言。在兴化府任上,因为为政清廉公正,僚属没人敢因为私事求他;做了谏官,他建议皇帝选拔廉洁、仁慈的人出任郡守。

C. 吴麟征忠君爱国,坚守义节。贼人攻破京城时,他给家人留下遗书后自缢,虽然被救活,但终究还是因思慕南宋的文天祥,吟诵着他的诗,慷慨赴难。

D. 吴麟征审时度势,有洞察力。贼人攻破山西,六部中只有他赞同王永吉撤回宁远军的主张;贼人兵临城下,他识破了贼人以勤王为名进入京师的诡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家如天之福,必无他虞。旦夕兵饷集。公何遽为?

②麟征复为议数百言,六科不署名,独疏昌言,弗省。

 

查看答案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