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凌宇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文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文来说,前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的文物研究结出的果实,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在沈从文自己,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神上的毁誉,从不以为意。
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社交应酬和帮助别人外,都陆陆续续花在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家里放不下了,便随手送人,送掉后又买。解放后索性一股脑儿全送了博物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1982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寄来的九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然而,他也有因手头无钱而发窘的时候,且不说他年轻时为吃饭问题所作的种种挣扎,就是在他不再为吃饭发愁以后,每逢某项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他捐赠时,他常常因拿不出钱来而发愁难过。
说起沈从文在文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因“历史的误会”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时,他只是说:“我没有我的朋友受的冲击大,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人们常常惋惜他不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到遗憾,为他在第二、三次文代会上,连作家身份也得不到承认感到不平,他只是笑笑:“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文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他构筑的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被人津津乐道,鲁迅的“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一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对这一切,沈从文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在谈到他的文学创作时,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他强调说,“我年轻的时候,许多熟人同乡头脑都比我优秀得多,却一个个先后消失在中国近乎周期的悲剧里。就拿写文章来说,开始时我的一支笔就笨得很,能够坚持下来,也只是比别人耐烦一点。”
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事,沈从文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宽容与平和。他宁愿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了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是湘西的水深深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
然而,他心头还有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30余年来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他常常叹息说“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虽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经出版,王序在他的指导下,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服饰文物专家。他的后半生事业后继有人,但他仍不满意。沈从文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前几年,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紧张得手足无措,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1983年,他身患重病,几乎足不出户。对故乡的思念日夜侵蚀着他,每次家乡人的来访,都使他兴奋不已。他不间断地询问,颔首,摇头,轻轻地叹息,任何有关家乡的人事,山川风物的点滴,都不愿放过。“我能去,我还能去的!”说着,他便挣扎着要站下地来,并终于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你看,我还能去!”他孩童般得意地笑着,眼角上早已噙了两颗晶亮的泪珠。然而他终于只能在想象与回忆里,同那片熟悉的土地亲近。每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出神,都似乎在神游故土。
静寂中,突然响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相撞时爆发的声响,伴和着古老、悠长的船歌号子,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 “咿呀”声……
(选编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沈从文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因“历史的误会”,沈从文沉浮文坛,几十年来遭受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损害与屈辱,但他不以为意,从来不主动提及这些。
B. 由于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是些过时的东西,所以沈从文后30年未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而在文学史上“失踪”。
C. 本文作者将描写融入叙述,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展现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格,使读者既闻其声又见其形更会其神,从而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D. 沈从文追求尽善尽美,尽管王序在沈从文的指导下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服饰文物专家,但沈从文对他仍不满意。
E. 文章结尾描绘想象中的沈从文家乡的景象风貌,照应开头,富有画面感,表现了沈从文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与水有着一生解不开的情缘,他一生恬静优雅如水,其生命人格与水的品性已融为一体。
B. 沈从文年轻时,也曾为吃饭问题而发愁,但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表现出一种“耐烦”的写作态度。
C. 尽管沈从文一度连作家身份都得不到承认,但他以自己前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的文物研究成果证明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D. 晚年的沈从文,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他常常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神游故土,在想象与回忆里与故乡的土地亲近。
3.沈从文逝世后,其妻妹、著名书画家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其中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评价。沈从文“赤子其人”在文中有哪些方面的体现?请简要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
何镜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等价值观,其中一个核心理念是和谐。和谐理念认为,世间万物在保持其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是中华文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也是如此,其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上,体现在城市、建筑、园林等各个方面。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和谐理念,是我们从事现代建筑设计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现代建筑设计师应将和谐理念与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这需要高度重视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建筑。建筑总是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具体环境中,受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受所在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已有建筑地段环境的制约。地域性体现了建筑与其建造地点相关地理、人文、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和谐,它一方面要求建筑适应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要求建筑体现特定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只有从建筑所在地域提取特色建筑元素、挖掘有益的建筑“基因”,并使之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建筑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作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人类的科学思维、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常常超越建筑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个文化标志,并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建筑必须与这些变化相适应、相协调。提高现代建筑的文化品位,要求我们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着眼现代先进文化,还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建筑总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工作方式,这些都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设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建筑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建筑设计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用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技成果;努力寻求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设计更多展现时代风貌的现代建筑。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体现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发展趋势。新形势下,中国建筑设计要不断发展、走向世界,需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建筑设计人才。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建筑理念与技术,吸收人类建筑文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化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和谐理念的理解,使我们所设计的建筑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扎根本土又放眼全球、继承传统又锐意创新,充分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我们就能设计建造更多建筑精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24日第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建筑设计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现代生活和科技紧密结合,努力寻求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B. 从建筑所在地域提取特色建筑元素,挖掘有益的建筑“基因”,并将其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C. 一个国家、民族优秀建筑的精神内涵往往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并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D.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不仅是从事现代建筑设计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中华文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物质财富和技术的产物,建筑具有文化性,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人类的科学思维、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B. 作为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建筑,要受到所在地域的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当地经济、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C.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所设计的建筑要体现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的设计理念。
D. 要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需要高度重视并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筑既要适应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要体现特定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都体现了和谐理念。
B.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存在着结合点,现代建筑设计师要把继承传统和锐意创新结合起来,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
C. 因为文化性体现的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所以要提高现代建筑的文化品味就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着眼现代先进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D. 时代的发展既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也要求现代建筑设计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郭川,“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在42岁时却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不停刷新自己和中国的帆船运动记录。他说帆船运动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东西”,“回归了真实的自我。”2016年10月郭川在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时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下列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个,仿造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
林黛玉 祥林嫂 哈姆雷特 周朴园 高觉新
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思想决定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决定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才能决定自己好的性格,最后决定成功的命运。反之则不然。方鸿渐既意志薄弱毫无主见又不懂得人情世故,永远也走不出“围城”; , ;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的身体需要锻炼,① 生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② 不管是在野外劳动 ③在厂房的工作劳动,都是对脑力劳动的一种调剂。 ④ 多数学生劳动回来,都会变得更健康。⑤ 不锻炼身体,⑥ 课堂上学得很多,将来也未必有大的作为。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 | 可是 | 或者 | 不过 | 所以 | 即使 |
B | 而 | 因为 | 或者 | 可是 | 可见 | 而 |
C | / | 因为 | 还是 | 所以 | 如果 | 即使 |
D | 而 | 可是 | 还是 | 所以 | 不过 | 而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