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亚舒:翻译界的翘楚
李亚舒,1936年生于荆州公安,亚舒虽是家族中最小的男孩,却未得宠,反而管教甚严。抗战后,他入新式学堂,两年后因长江决堤而辍学。1947年考入县城公立中学,不到两月又因溃堤失学,后投考长沙林枫中学。初中毕业时,亚舒顺利考入省立一中。课余时间,他钻图书馆,办板报,作品频见校刊。
高中三年,亚舒文科成绩突出,尤其是语文和英语。从中学起,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这得益于英语老师张普安的循循善诱:“解放后国家特别需要会外语的人才,你要坚持学下去,年轻人学外语不仅要有自己的兴趣,还要想到将来拿它干什么。”“想当翻译”之志萌生于中学时代,而亚舒真正走上翻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北大西语系名师云集,系主任冯至的一场报告,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刚上大一,亚舒就遇到了留法归国的齐香教授,她的先生罗大冈教授更是蜚声中外的法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当时,亚舒任课代表,频频出入师门,两位大家为人之尚善、为学之严谨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决定以翻译为其终生之路。
亚舒真正的翻译“练手”则始于他的留学时期。
1956年,高教部派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凭借着刻苦努力,亚舒学有所成,大二时就为访越的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做了接待翻译。
当时,这位“文青”有幸与越南著名作家陶武、诗人黄忠通等成为邻居,与之畅谈文学之际,也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留学期间,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爱情》等数十篇作品,先后刊于河内中文日报《新越华报》和国内的《诗刊》。
1959年,亚舒开始笔耕译坛,主译诗文集《越南的女儿》、诗集《通往友帮之路》《向中国致敬》等。毕业后,他留校师从邓泰梅教授读研半载,主修越南文学,兼修法语,回国后拟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
1959年底,这位本名“志强”的有志青年学成回国,一工作便更名为“亚舒”——走出三楚大地,极目亚洲舒。
起初,亚舒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东南亚、南亚及欧美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后参与《亚非文献》创刊,负责汉、越、英、法多语的编译。
工作之余,亚舒仍痴迷小说,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译作不多,却有档次,其中包括:《海鸥》、《阮荐仁义思想试探》、《像他那样生活》等。
各种“运动”,亚舒都“有缘”,也因此抱憾:“那时的笔译基本被迫停止。”
“文革”一结束,已近“知天命”的亚舒更是惜时如金,1983年,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补学英语。人到中年,亚舒外事工作异常繁忙,可译作著述从未间断。文学翻译仍是他不舍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翻译了《熄灯》、《亨利六世》、《从原子到生活》、《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等。
几年前,中国译协本地化委员会的崔启亮先生第一次见到亚舒,谈及自己从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本地化翻译。亚舒很感兴趣,让对方回去发来相关文章,以便学习。
2011年,亚舒荣退《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再次退而不休,仍参与审稿把关,但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年轻人:“我撰文出书,多一篇少一部,意义不大,现在更重要的是培养后来人。”
面对创新,亚舒永远是鼓励者。199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国际翻译教学研讨会,一位年轻人首次提出“变译”的理念,旋即引起与会代表关注,可是,也有一位知名教授批评说“变译”算不得翻译,至多是情报学研究的对象。而正当这位年轻人犹豫之际,亚舒开腔了:“对年轻人的思想不要一棍子打死,他刚提出来,我们让人家发展,观察观察,再做结论也不迟。我们应该有鼓励学术的雅量。”
如今,耄耋之年的亚舒更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要用越语重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名著《翠翘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亚舒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家教甚严,先后就读于县城公立中学、长沙林枫中学,期间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作品频见校刊。
B. 1956年,李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毕业后,他留校继续读了半年研究生,1959年底学成回国。
C. 李亚舒惜时如金,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他让崔启亮给白己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本地化翻译的有关文章,以便自己学习。
D. 2011年,李亚舒从《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退下来,但他退而不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年轻人的培养,极力鼓励年轻人创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从中学起,李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文科成绩很好,尤其是语文和英语,但真正“想当翻译”并且走上翻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
B. 李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期间,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爱情》等数十篇作品,达到了创作的高峰。
C. 李亚舒大学留学毕业后,打算到国内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可后来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工作。
D. 李亚舒痴迷小说,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各种“运动”,亚舒都被卷入其中,“文革”结束后,他才有一些有档次的译作。
E. 李亚舒留学归来,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本领。有“走出三楚大地,极目亚洲舒”之感,于是将“志强”更名为“亚舒”。
3.李亚舒学生时代哪些因素影响他走上翻译之路?请简要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形,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论著,白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论著中最丰富的艺术论著。
B. 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C. 在古人看来,虚静态和炽情态,是书法创作一般包括的两种心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D. 明代宋曹《书法约言》中的“志专神应、心平手随”,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是一致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无论是东汉的蔡邕,还是东晋的王羲之都认为在书法创作时先要做到静思,同属书法创作的虚静心态。
B. 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因此,在写“悲”与“忧”的内容时,其书法风格相同。
C. 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D. 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因此,二者异曲同工: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 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这说明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C. 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说明书法能够改变患者情绪。
D. 书法活动,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是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多种因素再造想象的重要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2月15日,青岛市政府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可进行适当惩戒,且应将惩戒规定向学生公开。
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广泛讨论。赞成方认为,中小学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小惩大戒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反对方则认为,中小学和教师不应拥有“惩戒权”,惩戒容易助长体罚学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态度中立方认为,学生犯错应该惩戒,但须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把握好惩戒尺度。
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和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图是《2016年中国数字电商消费者调查报告》,请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透过图中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三条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腹有诗书”是基础,____。文化范围像大海那样宽广,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等。中国人爱喝茶,俄国人喜饮酒,美国人放不下枪,诸如此类,统属文化。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先有文化,____,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____,理论之树就会枝繁叶茂。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 ① 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古诗词 ② “曲高”, ③ “和者众”,国人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 ④ 正是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 ⑤ “中国诗词大会”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的诗词,在带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时同时, ⑥ 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
|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并且 | 不仅 | 而且 | 也许 | / | 又 |
B | 而 | 虽然 | 但是 | / | 所以 | 也 |
C | / | 即使 | 也 | 因而 | 那么 | 就 |
D | 而且 | / | 但是 | 看来 | 因此 | 仍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