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

  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有志者必慎独,即便在隐微之处,仍然坚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说:“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中庸的枢要在于“诚”。《中庸》认为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天庄穆岿然,永远是诚、纯的化身。君子应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诚”“明”之论,认为自然的“诚”“明”是天性;人为使他人明白“诚”,是教育。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的人,也可谓之“诚”。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

  “谦”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写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诗经·大雅·皇矣》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就是说,决不能厉声厉色地对待老百姓,而应对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罚”,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万物。可见,中庸大道的弘扬,不在强行说教,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庸既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孟子·梁惠王上》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即立足多数人的需求治理社会,着眼全社会的包容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官民同心同德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当全体社会成员都衣食无忧、工作无虞时,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中庸思想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平衡、稳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纠偏补弊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实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为中华民族独特创造,很多大儒对其概念都进行过诠释,这些诠释都能体现出为人居中正、不偏不斜的基本精神。

B. 中庸作为儒家弘扬的一种基本价值理论,既关乎个人修养与品德,又关乎社会治理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 受统治者阶级立场的影响,中庸之道也曾被篡改并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对此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理性看待。

D. 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严以律己,时时处处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从而提高自身修养,最终达到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的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这说明对中庸之道的追寻不是被动遵守外界强加的监督规范,而是内化的自律和持续践行。

B. 中庸之道有对人性中的某些欲望和需求的存在做出的合理性解释,认为它们只要有节制,不过度,就符合天理大道。

C. “诚”是中庸的核心,也是天道的一种体现。有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且内心知足坚守,不过度追求的人也可以称作“诚”。

D. 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明白“诚”。只有致力于“诚”,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之理,才能贯通天道与人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谦”是中庸之道的品的根基。笃诚、谦逊可以带来精神感染和号召力,这启示为政者要效法天,以谦逊之德待民。

B. 中庸之道的价值和功用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它不仅作为理想和观念而存在,也运用于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具体实践中。

C. 中庸之道反对贫富两极分化,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可能创造和谐包容的社会。

D. 中庸思想作为一种文化需求,具有平衡、稳定人类社会的作用,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1.D 2.D 3.A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中的句子“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提高自身修养与对待万事万物是并列关系,都是中庸之道的最终目的,选项缩小了范围。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原文句子是“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只有……才……”的语意不存在,绝对化了。 3. “根基”一说于文无据。 点睛:解答“小阅读”的基本思路: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综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部分与整体; 2、已然与未然; 3、或然与必然; 4、先期与后期; 5、主要与次要;6、原因与结果; 7、言此与言彼; 8、言多与言少; 9、客观与夸大(或缩小); 10、有据与凭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辗转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某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计划组织同学慰问孤儿院的孩子们,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与温暖。下图是初步的活动构想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简化”是有底线的,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和事务都可以被简化,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简化”的前提。____________,具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某些人来说是必需的东西,对你来说,也许就是可以省略的。_______ ,“简化”之后不能让人感到极大的不适应。我们的生活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争取“稳中有变”,而不是进行剧烈的、跳跃性的转变。应该从总体来评估“简化”的效果。________,而使另外的部分变得更加复杂。否则那不是“简化”,那是变相的“复杂化”。

 

查看答案

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C. 陶渊明的外祖母是陶侃的女儿,一个外祖母是很可能向外孙谈起自己父亲的,那么陶侃的一生可能对陶渊明有很深的印象,不也很自然吗?

D. 督查组发现,廊坊市有些部门未按要求把应急部署落实情况及时 反馈给环保局,环保局得到的信息仅为日常工作内容,与重污染天气应急关联不大。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章。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穿戴华丽的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书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的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