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奇葩,本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奇葩,本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文学或艺术作品。现在也比喻某人(或某事物)杰出优秀,不落世俗,个性十足。有时则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指那些异于常人的较为另类的言行举止。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听,你的心在说话 匣浅难羁宝剑锋,玉藏石中也玲珑。初试清啼长天破,云光凝碧远岚平。 ——题记 鸟听得风声,方翔穹宇;昙听得月声,方展风华;佛听得天声,方悟生死;人听得心声,方成奇葩。 每个人都是一朵与众不同的奇葩,想成为最美丽的存在。但尘世间几多繁杂,明镜积埃,最终泯然矣。唯有那些坚持心中所言并为之努力者,如鹤立鸡群,受尽讥嘲而不惧,历经坎坷而无悔,终是开出了不受尘污的美丽颜色。 贞德坚持说,她的内心听得见上帝的声音。她本是籍籍无名一介民女,却凭借听天音的本领入得皇宫。许多人不相信她的言辞,讥讽她女子的身份,嘲笑她率兵征战的妄想。然而她做到了,一介女流,挥杖所指之处,万千士兵厮杀为她夺来领土。她被尊为“圣女”,纵使被诬而焚亡,也依旧留得青名于史,成为法兰西国旗上象征纯洁与忠诚的白色。 梵•高坚持说,他的内心听得见艺术的声音。他的一生与画笔相守,同颜料作伴,本应是当时的巨匠,怎奈世人眼光浑噩,看不透那向日葵中夺目光彩。一生穷困潦倒,画作无人问津,他却仍坚持创作,心中火焰落于笔尖便是葵中太阳。郁郁而终后,终有人惊叹于他的艺术,一幅真迹卖上天价,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列入大师之中。 鲁迅坚持说,他的内心听得见人民的声音。是随这昏暗同流合污,还是在彷徨中寻找光明?他选择后者。直面淋漓鲜血,他笔耕不辍;正视惨淡人生,他奋勇前行。无数人刻薄他,侮辱他,他也自知是“异类”,却从未有过动摇。举世皆浊他独清,举世皆醉他独醒。他拿着一杆笔,一杆旗和一盏灯,为中国指明方向,奠基未来。 现代一位著名企业家曾说:“坚持内心的声音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不是疯子,就是伟人。”如“疯子”尼采追寻太阳,如“至圣”孔子奔走诸侯,如“国父”孙文致力革命……这些伟人无一不是当时人眼中的另类“奇葩”,后世人眼中的杰出“奇葩”。而他们的“奇葩”之处,正在于坚持内心的声音,不让朽匣羁锋,不容枯石藏珑。因为他们深知,内心的声音便是每个人作为奇葩之花的超凡脱俗之处——心之所向,方为曙光。 听,你的心,有没有在说话。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奇葩”一词是一个新词,现在常用。多比喻某人(或某事物)杰出优秀,不落世俗,个性十足。此是它的褒义,有时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指那些异于常人的较为另类的言行举止。现实生活中确实需要有一些“奇葩”,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 成为最美丽的存在,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自古及今,生活中不乏此类人,是他们,开创了人类前行的路,或者给人们以精神的榜样,滋养人们的灵魂。本文较易写成议论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①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智,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正是过早遭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很难避免平庸化。

②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基础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情感;(2)发达的想象;(3)对知识的兴趣。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

③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就是大爱。

④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提出一个新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想象力乃是创造性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

⑤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

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体制化,大大地削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

⑦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当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⑧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因为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打下了平庸的烙印,早期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带有浓郁功利性的奥林匹克竞赛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成功地把一批优秀学生送入优秀的大学,而他们对其所选择的学科从此不再有任何兴趣。奥林匹克竞赛体制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这种功利化的、平庸的教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由此可知,判断一种教育是否平庸,实际上就是看教育中人的存在或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和广延性、一种生命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当下的、世俗化的、基于功利的评价。

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3.简要说明第②段和③④⑤段论述上的关系,⑥⑦两段的论证有何作用?(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作品写了“我”三次审视这幅画,三次品画的体验有什么不同?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作品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

(1)大风起兮云飞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祖本纪》)

   (2)谚曰“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李将军列传》)

   (3)_____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列传》)

(4)其志洁,_______________。其行廉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5)孔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孔子世家》)

(6)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刺客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①,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②音乐。后宫及左右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④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妄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①骖乘:陪乘。②留好:留意,爱好。③器人:选择人材。④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太子有酒色之失            颇:略微

B. 丹免冠上曰                  谢:道歉

C. 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      审:审查

D. 使躬不                      瘳:痊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丹旧臣                      至丹荆卿为计

B. 于是上嘿然笑                  吾尝终日思矣

C. 上以为然,意解                今其智反不能及

D. 朕愍以官职事久留将军          欲人无惑也难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