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

作为解决养老问题。

B. 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

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C.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

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D. 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

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

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 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

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 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 “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 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

变化,主人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

 

1.C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以偏概全,“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是现代社会不孝敬老人的因素其中之一。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混淆范围。 2.试题分析:原文的内容“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选项“正好颠倒过来”理解错误,曲解文意。 3.试题分析:“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和“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展”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在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概念。“美”可以是“大漠孤烟直的壮丽”;可以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可以是“会当凌绝顶的豪迈”;可以是“危难时候的挺身相助”;可以是“挫折面前的淡定、从容。”……

要求:请结合自身的体会,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贵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概括本文论述思路。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简要分析。

3.实现“美美与共”境界有哪些方面困难?

 

查看答案

五、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风,从墙头吹过

⑴今天的院墙,一律用砖块垒起,有的人家,甚至在墙头上,插满碎玻璃,或者拉上一道铁丝网,完全是一副“拒绝一切”的面孔。冷酷、生硬,人心之间,用一道道院墙,隔出一片片荒凉。一切,都冷了。而乡下的院墙,全是用土坯打制而成的。

⑵那种土坯打制的院墙,有一种纯朴、柔和的感觉。地面,是土的;院墙,也是土的,院墙,不过是一段高出地面的土地罢了。那时候的院墙,接地气,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土的院墙怕雨淋,所以,很多人家,就在墙头上,戴了一顶“草帽”,长长的一顶“草帽”,把墙头盖住,不至于雨淋之下颓圮了院墙。草帽,是用麦秸编制而成的。麦收之后的新麦秸一片金黄,所以,新戴了“草帽”的院墙,也一溜金黄,将整个乡村点缀得美丽迷人。一阵阵的麦香,正从那一道道墙头上散溢开来。

⑶新戴了“草帽”的墙头,很美,仿佛一位穿了新衣的新人,处处都洋溢着新鲜的情味。空气在上面流淌,纯净似水。早晨,太阳出来了,璀璨的阳光,照满墙头,墙头上的“草帽”,便跳跃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每一道光线,都飘着缕缕的清香。站在庭院中望去,绚烂至极。一些麻雀,也迷离于这炫目的光芒,于是,就跳跃在“草帽”上,啄来啄去。一喙一啄间,每一只麻雀,都成为早晨的一个亮丽的光点。那样的早晨,是充满灵性的;那样的早晨,是饱满而有韵致的。

⑷乡下人对于院墙,是情有独钟的。

⑸土坯的院墙,总是那么实用。一年四季,上面楔满了众多的木橛子,木橛子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物件。闲置的农具,比如镰刀、镢头、锄头,乃至于木犁,都会挂在院墙的木橛子上。乡下人总是把农事装在心头。开门即能望见熟悉的农具,农人的心中,才觉得亲切、觉得踏实。在他们眼中,每一件农具,都散发着那个季节里的光芒、那个季节的温暖。一把木犁,可以让他们看到春天里土地翻滚的景象,嗅到新鲜的泥土的气息;一把镰刀,他们的眼前就呈现出滔滔的麦浪,鼻翼就闻到了迷人的麦香;一把锄头,则让他们重新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和辛苦中对丰收的期望。每一件农具,都与土地有联系,都与庄稼有联系。农具挂在墙上,不是抛弃,而是重新出发前的一段必要的休养。

⑹冬天里,一场大雪落下。农具上,会挂满积雪。农人们就会拿上一把扫帚,轻轻地把农具上的缀雪扫掉,让农具重新呈现出它们本色的面目。轻轻的,轻轻的,那份心疼的滋味,也许只有殷实的农人才能体会到。

⑺那些年里,我的祖母,则常常把一捆艾草或者一捆天麻棵草(益母草)挂在墙头上。艾草和天麻棵草,是在秋天成熟的季节收割下、晒干后挂上的。祖母心细,她备下这些东西,完全是为了别人。冬天里,谁家的孩子生病了,也许会用到艾草,以之“艾灸”。谁家的女人生了小孩,或者牲口生仔了,就会用到天麻棵草。祖母的心中,一堵墙头挂出的,是某种生命的意义。

⑻于我,更深刻的记忆,似乎还在于秋天墙头上的那些风景。

⑼秋渐深,扁豆蔓爬满了墙头,一串串的扁豆花,激情地开放着,随风摇曳。墙头跟,还栽植着几棵向日葵,大大的花盘,已结下了饱满的籽粒,沉甸甸地弯向地面。

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每天早晨,墙头上总会落满许多鸟儿。麻雀最多,还有喜鹊、白头翁,以及一些不知名儿的鸟儿。

⑾这样的早晨,我喜欢站立窗前,隔窗而望。

⑿花儿不怕,鸟儿不惊;花儿兀自开着,鸟儿兀自叫着。在乡村,人与自然,就是这样地相融着……

其实,一堵墙,在乡村,是隔而不隔的。

⒁一堵土墙,大多很矮,隔墙相呼,是常有的事情。邻家的主妇,常常会各自站在自家墙的一边,把头探在墙头上,对面拉呱。拉家常,拉世事;东家长李家短,乃至于世间“大事”,都会在这种隔墙闲聊中得到传播。邻里之情,也会在这种闲聊中,变得融融泄泄,生出一份世间大美好。墙里墙外,墙头记,难怪古人,会在一堵墙上,演绎出那么多繁富而又动人的故事。

⒂风,从墙头上吹过,季节之风,民俗之风。一堵墙头,也因此,变得单纯而又繁富。

(选自《岁月》,有删改)

1.请概括“乡下院墙”的特点。

2.文章第8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

⑴轻轻的,轻轻的,那份心疼的滋味,也许只有殷实的农人才能体会到。

⑵其实,一堵墙,在乡村,是隔而不隔的。

4.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

 

查看答案

补写出空缺处的名句

(1)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渡扬子江》)

(2)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3)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4)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鸿门宴》)

(6)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7)___________________,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8)如切如磋,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

 

查看答案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注】诗人家在温州平阳,本诗是他旅居镇江之作。

(1)请分析诗中首联的作用。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