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丈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 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 “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 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 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 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 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 “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1.D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情感正是因‘水’而生”,错,除“水”之外还包括“天”“地”“黄叶”。 2.试题分析: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三段,原文说“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只是列举了几种情况,“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错,应该是表现出“情感的一发不可收”。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以“信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3%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社会存在文化缺失的现象。哪些因素对当下社会的文化缺失影响比较大?有人认为房子、车子、票子让人无暇顾及自己的文化生活;有人认为文化都被娱乐化了;也有人认为家庭、学校教育过于功利……

关于“文化缺失”,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学校要求阅读六部文学名著:《红楼梦》《边城》《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1)苦难在狰狞中也显示着生机,战胜苦难后才能柳暗花明别开生面。阿炳战胜了艰难的生活,创作了《二泉映月》。这类事迹,在上面文学名著的创作中也有很多。请你选取一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所体现的精神或追求。

(2)古人主张青年人“见贤思齐”。以上文学名著中哪一个人物是你学习的榜样,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敬仰之情。

(3)请从以上文学名著中选一名少年形象,用生动的文字为其作肖像描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死而生

徐海蛟

①1950 年9 月25 日,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正在进行。演出近尾声,一位身材消瘦高挑、戴着墨镜、拄着拐杖的盲人,上台了。他先用琵琶弹了一支旧曲,经话筒传播,琵琶的声音第一次在开放的广场上依然葆有了圆润和清晰。一曲结束,观众们开始喝彩,有人大声喊,“瞎子阿炳,你拉二胡啊!拉二胡吧。”

②是的,他怎么可以不拉二胡呢?二胡声响起,当然是《二泉映月》。从它第一声呜咽开始,喧嚣的人群就静下来了。

③那些起先跑动的人,嗑瓜子的人,闲聊的人,打情骂俏的人,此刻都被琴声捉住了。琴声从阿炳的指尖出发,从阿炳消瘦而高大的身影出发,开始抵达喧嚣之上,尘埃之上,抵达每一只张开的耳朵,抵达各种各样的心思。琴声像月光和清泉,洗过伤口,平息浮躁。阿炳已经忘记了痛苦的、千疮百孔的肉身,他成了一把世事洞明的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滑动,他拉动的已经不是这脆弱的弦了,他拉动的已经不是一把琴了,他拉动的是他坎坎坷坷的命。此刻,所有的炎凉和疼痛都像潮水一样退去,所有世俗的卑微和不堪也像潮水一样退去。只有琴声高过喧嚣,高过尘土,高过偏见和幽暗的命运。

④阿炳原名华彦钧,他是一个私生子,四岁时,他的母亲终于忍受不了族人的道德唾弃撒手西去。华彦钧成了孤儿,被寄养在大婶家中。孩提时代,小彦钧就遍尝了世态炎凉。寄人篱下到八岁时,无锡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来到华彦钧大伯家。他说要收华彦钧为徒。小彦钧的人生轨迹出现了一次改变。华清和精通各样乐器,他教小彦钧打鼓、弹琵琶、拉二胡。十二岁那年,华彦钧开始学吹笛子,华清和要小彦钧站在风口练习吹笛。冬天,风如刀割,小彦钧仍然站在风口,华清和还在他的笛尾挂上铁圈以增强孩子的腕力,后来又将铁圈换成了秤砣。残忍的训练,让原本就天赋非凡的华彦钧有了过人的技艺。

⑤二十一岁那年,华清和突然去世了。华彦钧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当然,他还稚气,他的理想并非成为一个道长。他开始往热闹的红尘走去,仿佛要把少年时代寂静地洒落在幽暗道观里的时光都疯狂地补回来,他爱上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他开始放开那寂然的胡琴,放开笛子,放开与尘世格格不入的琵琶。他沾染了所有纨绔子弟的恶习,赌博、吸食鸦片和嫖妓,他像失控的竹筏,放任自流。无度的挥霍让恶果即刻显现出来,三十四岁那年,他的两只眼睛都瞎了。那个俊逸的少年,那个自负的飞扬跋扈的少年从此死了。其实,三十四岁那一年,死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俊逸少年,还有那个叫华彦钧的人。他被赶出了道观,但他还需要活下去。现在他成了瞎子阿炳。

⑥瞎子阿炳走上街头,背着琵琶、二胡、笛子、手鼓,在一个乡下的苦命女人牵引下走上街头。他们走向了市井最深的路口,走向了卖艺人最常出现的街头巷尾。每次拉琴的时候,阿炳总是把头微微仰起,仿佛那样他才能够到高出的天空,仿佛那样他能看得远些,再远些。吹拉弹唱,瞎子阿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还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鸭猪狗的叫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他用说唱新闻这样的一种形式,清晰传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抨击权贵,讽刺奸商,他在别人的故事里吟唱着自己的寒凉。

⑦双目失明后的阿炳行动不便,除了在街头巷尾卖艺,他很少走到更远的地方。只有一个地方例外,无锡西郊惠山山麓的锡惠公园。阿炳隔些时日就会去一趟那里,他是去看惠山泉。惠山泉相传为唐朝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共两池,上池圆,下池方,又称二泉。惠山泉周围是青山绿树,幽静宁和。这是阿炳的疗伤之地,亦是阿炳的悟道之地。

⑧阿炳被牵引着,走两个多时辰,才能抵达惠山泉边。他什么都看不见,但他能听见泉水流动的声响。泉水的声响让一切都通透起来,仿佛他漆黑的双眼也能在水声的清洗下重新亮过来。坐在泉畔,阿炳仿佛能够看见少年时代自己看过的这两池泉水,他都能感觉到水从泉眼中涌出来的那种透明的生机。

⑨他静默地坐在泉水畔,坚硬的心逐渐融化。那样的时刻他开始变得出奇地宁和,开始原谅荒唐的生活,开始原谅生命里粗砺的风沙,他觉得自己僵硬的身体慢慢地被自然的柔情填满,他又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了,有尊严、有梦想、有柔软的希望。

⑩有一支曲子就在那样的时刻,在他心里响起来。起初是悠远的,若有若无,后来逐渐清晰。几乎每一次,等他安静地坐到泉水边,这支曲子就会在他的心里响起,仿佛他们有着前世的约定。就在这自然之声的抚慰里,阿炳遇见了他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也遇见了阿炳。一支旷世的曲子,它的到来,肯定不是单向的,那是心和神的奇妙邂逅。阿炳在惠泉边望见了明亮的神,也望见了生命的向上的姿势。

往后,无锡的街头巷尾,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支曲子。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杨荫浏无意间听到了这支曲子,他被《二泉映月》打动了,他当时正在收集民乐,他用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阿炳仅有的几首曲子就是这样的机缘,通过录音,穿过最低的尘土,穿透苍茫的时光,最后被保存下来了。

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演出之后,阿炳肺病转重,1950 年冬天,阿炳的生命在严寒的角落里戛然而止。他终于摆脱了沉重而业已腐烂的形同骷髅的肉身,也摆脱了各样的羁绊,那些路旁的陷阱,转角的路障,那些生命里的泥沼和混沌。

他的灵魂进入了《二泉映月》,和曲子一起获得了永生。他在一首曲子里保持着自己的轻逸和安然,保持着作为人的尊严和神性。借助音乐的力量,阿炳最终打败了那个浮夸的华彦钧,也打败了泥沙俱下的时间。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世事洞明: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

B. 纨绔子弟:富贵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C. 飞扬跋扈:指蛮横无理,性情暴躁。

D. 泥沙俱下:好的坏的事物混杂在一起。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写人们呼喊阿炳拉二胡,写喧嚣的人群安静下来,都是为了从侧面突出《二泉映月》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B. “华彦钧”和“阿炳”两个名字,一个是本名,庄重雅正;一个是艺名,通俗质朴。它们对应着阿炳不同的人生经历。

C.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寄寓着作者对华彦钧走入红尘、陷入花天酒地生活的一种遗憾与叹惋。

D. 如果没有残酷疾病的摧折打磨,阿炳就不会创造出绝世名曲《二泉映月》,可以说阿炳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苦难。

3.阿炳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重要的转变?

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阿炳仅有的几首曲子就是这样的机缘,通过录音,穿过最低的尘土,穿透苍茫的时光,最后被保存下来了。

5.你怎么理解题目“向死而生”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悲陈陶【1】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2】回面向北【3】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1】陈陶,地名,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2】都人:长安的人民。【3】北:此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交代了战争的时间、地点、结局及参战者的身份,写出了战事的惨烈,呼应了题目的“悲”。

B. “野旷天清无战声”是说战罢以后,原野空旷,肃穆沉寂,渲染了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C. “群胡归来血洗箭”写出了将士们在叛军入侵时奋死抗敌的决心,显示了唐军将士们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D. 本诗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以诗存史,以诗证史”, 正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诗史”性。

2.诗歌的后四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B.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凉州词》)

C.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D.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周弼《夜深》)

3.屈原的《九歌·国殇》也是一首反映战争的诗歌,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比较这首诗和《国殇》节选部分在情感上的不同点。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品读中国优秀诗文,其中不乏表现家国情怀的名篇。诸葛亮在国家倾覆之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写出了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时的担当意识与忠心赤胆;陆游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书愤》中②“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忆及当年宋人抗金的英雄事迹,让诗人依然怀有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③“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的手法,以眼前之水,写出了背井离乡的无尽悲苦,抒发了深沉的家国之悲。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材料,回答小题。

(一)

舒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颜师古注:“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马祖常《壮游八十韵》:“三年不窥园,自谓五经笥。” 苏曼殊《焚剑记》:“生专心笃学,三年不窥园。” 

( 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

(二)

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取材于《说苑·反质》)

(三)

李彦平曰:宣和庚子,某入辟雍,同舍赵孝孙仲修,于某有十年之长。辛丑春,同试南宫,仲修中选而某被黜。仲修勉曰:“公盛年,一跌何伤?姑归读书可也。”某意不。赵曰:“公颇读《论语》否?”即应之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读此,且道‘学而时习之’,何者为学?”某茫然不知所对。仲修徐曰:“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絺章缯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自无作。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方可学圣人。”某闻言,顿若有悟。阮元曰:“学兼诵之、行之。”朱子曰:“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进自不能已矣。”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所重者为“学”,公明宣三年不读书,所重者为“习”,学而时习,知行合一,庶乎君子。

(取材于《焦氏笔乘•仲修劝读<论语>》)

【注释】①辟雍:古时天子所设的大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见其面     或:有时

B. 某意不       怿:高兴

C. 自无作       辍:停止

D. 造次必于是     造次:仓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居参之门          恭俭不懈惰

B. 宣说之              仲修勉

C. 何者为学          方可学圣人

D. 某闻言            进自不能已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

B. 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

宣(我)对这三个方面心悦诚服,却没有学成

C. 仲修中选而某被黜

仲修被选中而我被罢免

D. 非絺章缯句之谓

不是(学)所谓的辞藻华丽的文章

4.下面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为儒家经书,相传作者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B. 曾子,即曾参,曾皙之子,有“曾子杀猪”的故事,也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

C. “宣和”为年号纪年,“庚子”和“辛丑”为干支纪年,“庚子”年与“辛丑”年前后相连。

D. 父“赵孝孙仲修”, 是“姓”“名”“字”的合并,与《游褒禅山记》中的“萧君珪君玉”同。

5.请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6.三段材料对“学”的认识各有不同,董仲舒侧重学的方法,即学习要_____;后三者强调学的内容,其中,公明宣的“学”是_________________,曾参的“学”是_________,赵仲修的“学”是_________________

7.材料三倡导的学习观是什么?请联系当下现实谈谈这种学习观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