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小题。 赵挺之字正夫,...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小题。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进士上第。熙宁建学,选教授登、棣二州,通判德州。哲宗即位,赐士 卒缗钱,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挺之坐堂上,呼问状,立发库钱, 而治其为首者,众即定。魏境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转运使檄挺之往视,挺之云:“县距.高原千岁矣, 水未尝犯。今所迁不如旧,必为民害。”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初,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①。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 民贫,不堪诛求。及召试,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至是,劾奏轼草麻有云“民 亦劳止”,以为诽谤先帝。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判徐州,俄知楚州。

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 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徽宗立,为礼部侍郎。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②,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③不遗 力。时蔡京独相,帝谋置右辅,京力荐挺之,遂拜尚书右仆射。

既相,与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留京师。乞 归 青 州 将 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 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进 仍为 右仆射。京在崇宁初,首兴边事,用兵连年不息。帝临朝,语大臣曰:“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隙一开,

祸拏不解,兵民肝脑涂地,岂人主爱民恤物意哉!”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 已而京复相,挺之仍以大学士使佑神观。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

(选自《宋史·赵挺之传》,有删改)

注 :①市易法:新法的内容之一。②绍述,继承。这里特指对宋神宗所实行新法的继承。③元祐诸人:反对新 法的一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县距.高原千岁矣           距:远离

B. 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    隙:怨恨

C. 权.吏部侍郎           权:暂时代理

D. 赠.司徒                  赠:赐予死者荣誉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B.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C.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D.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挺之思虑缜密,甚有见地。人们提议迁走宗城县以防黄河决堤,挺之却提出迁去新城反而不好,意见 没有被采纳。两年后黄河破坏新城,证明他判断正确。

B. 赵挺之揆度圣情,顺意而为。他在曾布授意下了解到皇帝想继承新法,就不遗余力打击元祐党人。皇帝 想与四夷和平相处,他就劝同僚要懂得顺应皇帝之意。

C. 赵挺之器量狭小,斤斤计较。他在德州做官时,曾经遭到黄庭坚和苏轼的抨击,任监察御史之后,他就 告发苏轼,指出苏轼所拟文书之中有诽谤先帝的内容。

D. 赵挺之官至宰辅,颇受信任。他在蔡京推荐下拜相,任相后却和蔡京争权,多次向皇帝陈说蔡京之恶。 为远离蔡京他请辞宰相之位,获允,但仍被留在京师。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

(2)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

 

1.A 2.D 3.C 4.(1)郡守贪污不按时发放赏钱,士卒愤怒叫喊,拿着白梃冲入官府,郡守疾走躲避,左右的人都跑光了。(2)(赵挺之)出使辽国,辽国国主曾患病,不亲自设宴款待,而派近臣到客馆去招待客人。 【解析】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和阿鲁图 朝代:元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A选项中,距:倚靠,依傍。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原文正确断句为: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3.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C项,原文“及召试,苏轼曰”,可见赵挺之遭到苏轼抨击是在他被召入馆职试用时,不是在德州做官时。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耄”“突”“左右”;(2)“使”“亲”“即”。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考取进士。熙宁年间兴建学校时,被选任为登、棣二州教授,德州通判。哲宗即 位,赏赐士卒们缗钱,郡守贪污,不及时付给士卒赏钱,士卒们愤怒叫喊,拿着白梃冲入府衙。郡守疾走躲避,左 右的人都跑光了。挺之坐在大堂上,问明情况,立即拿出府库钱财分发,而惩治带头闹事的人,士卒们安宁下来。 魏州境内黄河多次决口,有人建议搬迁宗城县。转运使命令挺之前去视察,挺之说:“县城依傍高原一千多年了, 河水从未犯境。现在要迁到县城新址不如旧址,肯定会成为百姓的祸害。”当政者还是决定迁徙,才过两年,黄河 果然冲坏新城,把居民几乎都冲走。 朝廷召他试任馆职,任秘阁校理,升为监察御史。当初,挺之在德州时,按朝廷意思实行市易法。黄庭坚当时 主管德安镇,认为镇小百姓贫困,无法承受徵敛索求。召试馆职时,苏轼说:“赵挺之是个聚敛钱财的小人,学识 和品行都不可取,怎么能受到任用?”到这个时候(任监察御史时),挺之弹劾苏轼,指出他草麻中有句“民亦劳 止”的话,认为这是诽谤先帝。不久,赵挺之因为不检举蔡确而获罪,通判徐州,很快又任楚州知州。 召入京任国子司业,历任太常少卿,代理吏部侍郎,授任中书舍人、给事中。(赵挺之)出使辽国,辽国国主 曾患病,不亲自设宴款待,而派近臣到客馆去款待客人。近年来,设宴款待(宋使)只在客省,与其他小国使者的 待遇相同,挺之出使才通过争辩端正了辽国的礼制。 徽宗即位后,任礼部侍郎。曾布因兼任使、事之职,知道宫中密旨,他指使挺之(向皇帝)提出继承新法,这 时挺之排挤打击元党人就更不遗余力了。当时蔡京独任宰相,徽宗打算设置右相,蔡京极力推荐挺之,于是徽宗授 任挺之为尚书右仆射。 挺之任宰相后,与蔡京争权,多次陈述他的奸恶,并且请求辞去相位避开他。被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 宫使留在京城。挺之请求回青州,就在要入宫告辞时,恰好彗星出现,徽宗心想这时灾祸到来的征兆,就全部废除 蔡京定下的那些弊政恶法,罢免蔡京,召见挺之说:“蔡京所作所为,全部像你说的那样。”加任挺之为特进,仍 旧任右仆射。蔡京在崇宁初期,开始兴起边事,战争连年不息。皇帝临朝,对大臣们说:“朝廷不可和四面敌国产 生怨恨之情,怨恨一旦产生,灾祸连绵,不可解除,士兵百姓肝脑涂地,哪里是人主爱护百姓恤惜财物的本意啊。” 挺之退朝后对同僚们说:“皇上志向在于停止战争,我们应当顺从其意。”不久蔡京复任宰相,挺之仍以大学士兼 佑神观使。不久挺之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谥号为“清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做个有“文化”的人 王开岭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文化的用途,不是考试,而是用来生活,是陪你度过整个人生。 有首诗叫《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在今天看来,这些令人惊奇的细节叫“美”,叫诗意,但在另一个时间,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 朴素至简的生活契约,就是“过日子”本身。诗意是后来的事,是光阴让其有了锈迹一样的诗意。作者写 它,我们读它,就是温习那份生活,温习其中的那份常识,并向古老的契约和自觉精神致敬。

其实,这就是文化,文化的背影。 所谓“文化”,在我眼里,即祖祖辈辈积攒的那点家业,即光阴深处的那股静气和定力,即历经淘洗

留下的那套规则和标准,即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 它,我们不知自己是谁,即没有身世和渊源,即缺少基因支持,即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较之俗称的“发展”“前行”,文化即“拖后腿”的那股定力,那具尾巴。它是一种反向力,是一种 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汽车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文化即后者。它类似松鼠的 尾巴,拖着你,纠正你,给你压阵。没这尾巴,你的跑、跳、变向、稳定性,都有问题,你会没有前途。 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老就是古老,它帮我们收藏光阴和记忆。老建筑、老村落、老街区、 老字号、线装书、繁体字,长者、古董、碑帖、祠堂、族谱、习俗……都是“老”的载体。然而现在,“老” 的东西太少,超乎寻常的少。我们的很多“老”都是非正常死亡,文革时期的“破旧”“反封”“割资”,

把无数的“老”扔进了火堆。如今,城乡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篡改或清空。 慢,即舒缓、耐心、从容,即对细节的迷恋、对节奏的维系、对秩序的遵循。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

雁传书意味着慢,笔墨纸砚意味着慢,手工馒头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 匆忙、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进入了快餐年代。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一封信、 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

《从前慢》那首诗,留恋的就是这种生活。留恋,不是折返,不是倒退,而是珍惜,是为一路走来却 丢了家传、丢了贵重物而遗憾。

在一篇文章中,我说:“变和巨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一种意义,甚至蕴藏巨大的未来价值。” 文化就是那种不变和少变的东西,它意味着某种稳定和永恒的指向性。

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知识人,还要培养文化人,培养热爱文化且用文化来生活和走路的人。

如今“国学”盛行,不少小学和幼儿园也开始“诵经”,甚至读了“三字经”,学生就被要求给父母 洗脚。须留意的是,我们常借文化消费之名来行知识消费之实,常把文化当文本来传授、当课业来考试。 尤要警惕的是,莫把“国学”当教旨,莫把它的全套价值当成严苛的道德律令和训诫。要知道,在现代语 境下,国学不需要“立威”,它应该是朴素、简明、温和的,而非深奥严厉、让人生畏的东西,它所有的 价值观内容,都应以价值观选项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而不再是权威,更非宗教和新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应给现代人提供更多的精神舒适性和心灵自由度,而非相反。 对于未来世界,朋霍费尔曾预言:“在文化方面,它意味着从报纸和收音机返回书本,从狂热的活动

返回从容的闲暇,从放荡挥霍返回冥想回忆,从强烈的感觉返回宁静的思考,从技巧返回艺术,从趋炎附 势返回温良谦和,从虚张浮夸返回中庸平和。”

这是很乐观的憧憬,但愿别辜负它。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认为文化具有稳定和永恒的指向,文化在时间的淘洗中留下万变不离其宗的“宗”,这个宗在发展 中蕴藏着巨大的未来价值。

B. “诗意是后来的事,是光阴让其有了锈迹一样的诗意。”生动地写出了经过时间流逝,过去质朴的生活 方式产生了令人惊奇的美。

C. 文化的特征之一是老。古老的东西承载了光阴和记忆,但我们倾向于把老的东西扔进火堆,如“破旧”

已经让城乡改造成为悲剧。

D. 国学之所以不需要“立威”,是因为它不同于宗教和意识形态,不需要权威、严厉,它应该给予精神舒 适,给予心灵自由。

E. 本文行文流畅、用语精炼,有的放矢。针对社会上对文化的曲解进行了批评、讽刺,生动形象地阐发了 文化的特点,引人深思。

2.文中引用《从前慢》这首诗有何作用?

3.如何做个有“文化”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木心,向美而生 孙君飞

①木心晚年时的照片,高大挺拔,依然英俊潇洒,是一个成熟到不用一颦一笑就极具魅力的绅士。可 以想象 19 岁的木心会多么英气逼人、韶华独宠,他却偏偏借口养病,雇人挑了两大箱书,随他独上在冬 天里山风刺骨、景致荒凉的莫干山。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里,木心看博学严谨、孜孜以求完美、“肯吃苦、 勤练习”的福楼拜,也看尼采,他曾说年轻人应该读读尼采,可以给人的精神补钙。一个人住在山上苦学, 条件并不好,白天靠天光,夜晚靠烛火,开始还有肉吃,后来连肉丝也没有,木心调侃这种餐食是由散文 成了五言绝句。他披一床被子,埋头练笔和写作美学论文,手背起了冻疮也不曾停止。

②木心去杭州读艺专,又去上海读美专,凭借的是他对美的向往、美对他的需要,而不单单是所谓的 人生规划。木心也是热血男儿,在学生运动中,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跳上大卡车,再跳下大卡车。 行动、生活、人生,他一样不缺,并不是为了美而忘掉一切的人。他的热血却跟其他年轻人不同,多了些 浪漫温情,也多了些澄澈和自我,“白天闹革命,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

③因为短暂地投奔过新四军,木心被开除学籍,又遭国民党通缉,只好避走台湾,后返回大陆。他开 始在部队做宣传工作,因患有肺结核,一边咳血,一边扭秧歌。接下来,他的家在运动中被查抄三次,结 果数箱画作、藏书被抄走,全家人被日夜监视,木心的姐姐遭批斗身亡,姐夫被关进“牛棚”,木心自己 被囚禁 18 个月,三根手指被折断。曾经花团锦簇的家族一时破败不堪,关于生存的段落全是“被字句”。

④然而美依然在生命的深处闪耀——虽然美在世间已经片甲不留,但它在人心间奇迹般的完好无损。

对于木心来说,只要美还有一锥之地,他就可以顽强地活下去。他在白色的纸上画出键盘,每夜都在这无 声的键盘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他还在烟纸背后写作,在写交代材料的纸上写作,没有灯火,就凭着感觉

在纸上盲写,前后竟写下 65 万字!“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木心说。在这个世界上,王子要比 奴隶更接近美,更有尊严来谈论美,但当时的木心是被囚禁的苦难王子啊,美在引领和支撑他,他也在感 动和培育美。更加可敬的是木心在存世的文字中没有声嘶力竭,没有血泪控诉,他广博至沉默,温润至舍 身化玉。

⑤不是没有想到过死,木心说:“平常日子我会想自杀,‘文化大革命’以来,绝不死,回家把自己 养得好好的。我尊重阿赫玛托娃,强者尊重强者。”以死殉道是一种强,以生殉道也是一种强,生应该比 死更美更强。美不仅仅是春风化雨,它在苦难时更可成为护心护灵魂的“宙斯之盾”,因为它美、它真、 它善,它唤起的是更广博的爱,而不是更尖锐的恨。木心说,是信仰,护佑他渡过劫难,最后终于“一字 一字地救出自己”。

⑥1982 年,木心旅居美国。在纽约,他给一帮年轻的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风雪夜,听我说 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无论听者几何,都高兴,别无他想。”在木心这里,美从 来都不是独享。美的生命在于传播流转,在于一种美带来更多的美。一起听木心“说书”的陈丹青将他的 讲稿整理成逾 40 万字的《文学回忆录》于 2013 年出版,堪称一部脍炙人口的美之巨著。在此书出版前的

2011 年 12 月,木心叶落归根,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 84 岁。

(摘编自孙君飞《木心,向美而生》)

相关链接

①世上的确是有这样一些作品,被人鲜明地分成两个阵营:一路喜欢得如醉如痴;一路则厌烦到看都 不想看第二眼。木心的作品就是这样。

(张毅静《一个文学的鲁滨逊》)

②大陆评论家们不熟悉他的腔调,把他的曲高和寡误以为是“木心的尴尬”,认为高不成低不就,既 不能对现有的文化人产生影响,也不能使没有文化的人对他发生兴趣。

(蒋方舟《纪念木心》)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木心年轻时韶华独宠,却借口养病,带两大箱书上山,在废弃的房子里苦读福楼拜和尼采,认为他们可 以给自己的精神补钙。

B. 木心在纸画的键盘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意在以音乐之美对抗人生痛苦,从中汲取顽强的能力从而得以 在黑暗年代生存下去。

C. 第⑤段中“宙斯之盾”一句运用比喻,借用西方神话故事,形象地表现了美在苦难时给予木心的保护, 突出了美的强大力量。

D. 无论处于安定优越还是磨难颠沛,木心一直不改初衷。向美而生,与美为伴,谱写了他广博温润、顽强 坚韧、浪漫传奇的一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从木心去杭州读艺专,又去上海读美专的求学经历可以见出他对美的向往,不单单是所谓的人生规划, 更是内心热血天性的体现。

B. 在木心看来,美护佑他渡过劫难,使他的心灵在苦难中得到救赎,因而它能唤起更广博的爱,而不是更 尖锐的恨。

C. 木心对美从不独享,他在纽约讲“世界文学史”,无论听者众寡,能够将美传播流转,用一种美带来更 多的美,他便觉得快乐。

D. 木心的作品并不被人们广泛接受,说明美只在他的内心,既不能对现有的文化人产生影响,也不能使没 有文化的人对他发生兴趣。

E. 本文以时间为序,精心选取了木心一生的几个重要片段,叙写了木心一生对美的不倦追求,作者注重客 观的同时也不乏深情。

3.请结合材料分析木心一生如何“向美而生”。

 

查看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 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 点是由来已久的了。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尽管弗洛伊德用精神病学词汇来谈自爱,但他的 观点同加尔文是相通的。对他来说自爱就是自恋,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 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就会疯狂。弗洛伊德认为,爱是里比多的显现,每个人的里比多有 限,不是用在别人身上,就是作为自爱用在自己身上,因此爱别人和自爱是相互排斥的,这方多了那方就 少了。如果说自爱是一种恶习,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忘我就是一种美德的结论了。

②这里就产生了下列问题:心理观察是否证实了在自爱和爱别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的观点?自 爱和利己是一码事,还是互为对立?此外,现代人的利己难道确实是一种对具有一切理性和感情可能性的 自我的爱,还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利己同自爱完全一样还是利己恰恰是缺少自爱的结果呢?

③在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利己和自爱以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自爱和爱别人是相互排斥的这一错 误的逻辑结论。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 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因此上述原则本身就是矛盾的。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 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 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④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使我们得出这些结论的一些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概括如下:我们的感情和态 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 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 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 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 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⑤爱另外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在爱中包含的心理学基本原则就是对所爱之人将 这个人作为人类基本品质的化身来爱。爱一个人,也就包含了对所有这一类人的爱。有一种爱的形式,威 廉·詹姆斯称为“分工”的爱: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对人类的爱是对一个 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尽管对人类的爱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获得的。

⑥可以得出结论,即我自己也是我的爱的对象,同他人没有区别。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 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即存在于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当中。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 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弗罗姆《自爱》选自《爱的艺术》)

1.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状态存在于人发展的早期阶段。正是因为自爱和自恋没有区别,才导致自爱和爱他人 此消彼长。

B. 作者认为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是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所以如果爱他人是美德,那么爱自己 也应该是美德。

C. 爱人类是爱特定的人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所爱之人拥有人类的基本品质,按照心理学原则,对此人 的爱中也包含对这类人的爱。

D. 爱的能力是追求被爱人幸福的基础,这种能力有高有低,一个人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就是缺乏爱的 能力的表现。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加尔文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反映出在西方人们常常有把爱别人看作一种美德,却把爱自己和利己、自恋等 罪恶联系起来的观念。

B. 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和对自己态度是可以同时存在,这个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意味着爱别人和爱自己不

是必须二选其一。

C. 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等,只要拥有这些因素,就能肯定自己的生活、 幸福、成长以及自由。

D. 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可以体现为爱另一个人,但如果他只有对别人的爱,而没有对自己的爱,那就是没有 能够真正拥有爱的能力。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弗洛伊德的“互斥观”,第三段采用归谬法推论出这种观 点的不合理性,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B. 第二段承上启下,针对第一段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围绕“自爱”和“利己”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展 开,引出下文对这对概念关系的论述。

C. 在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说法,是为了证明爱自己和爱他人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进一步反驳爱 他人和爱自己相排斥的结论。

D. 文章思维缜密,逻辑严谨。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根据需要补充了一些在心理学中已经取得共识的结论或 原则,作为继续推理的前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他从灰厂到长安街时,还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了。后来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要求。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不复也。”(《论语》)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