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其实,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    ;    。

     。    。    ;    。简而言之:道家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而 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①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②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③道家,它是一个哲学学派

④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⑤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⑥道教,才是宗教信仰

A. ④②⑤③⑥①    B. ③⑥①④②⑤    C. ①④③⑥②⑤    D. ②⑤①④③⑥

 

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点睛:语句排序型试题,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个或6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本题重在逻辑顺序的把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必须承认,国足虽然以 1:0 的比分赢了韩国队,但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提高。所以,输给伊朗队,我们也不必懊恼沮丧。

B. 从《见字如面》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一播出就广受关注的《朗读者》,此类节目圈粉无数,赞不 绝口。但是,这真是文化复兴的标志吗?

C. 都江堰政府在“放水节”中施行“拿来主义”,本着融合传统历史文化、国际潮流为原则,大刀阔斧进 行改革,对“古法治水”仪式创新升级。

D. 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以来中美两国元首首次面对面交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国际舆论积极评价此次会 晤,认为两国元首会晤日程紧凑、富有成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春意阑珊,蓓蕾初开。我们吟诵着杜牧的诗句,走向杏花春雨的江南,沉入漫山遍野的怀念,接受 古老节气的暗示,把心灵洗涤得清朗而明净。

②“狼叔”告别演出噱头十足,金刚温情救人真情流露,美女与“野兽”强强联手,经典重现。面对 好莱坞大片的强势碾压,国产电影举步维艰

③周朴园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是有道德的正人君子,他觉得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他这样的人和质朴善良的侍萍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④是留在京津冀,还是回到家乡,这是个问题。面对高涨的房价,他四处求田问舍,最终在海淀区按 揭购买了一套小户型住房,选择在北京奋斗。

⑤近日,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热议,围绕反腐的讨论刷爆朋友圈。面 对腐败问题,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从严治党。

A. ①④    B. ①⑤    C. ②③    D. ②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感叹人生,以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孙权的风流余韵一去不返,空留遗迹供后人凭吊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① ,虬髯 豪客② ,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 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 镜里颜凋。

注:①牛角书生:指李密,他曾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②虬髯豪客:指张仲坚,唐传奇《虬髯客传》中的人物,行侠仗义,为人豪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开篇气势雄劲,从“阴符”“硬弓”“宝刀”见其武将身份,接连使用“一卷”“二石”“百斤”三个 数量词,有助表达奔放的气势。

B. 作者长于用典,“牛角书生”“虬髯豪客”分别运用李密、张仲坚的典故,作者以此二人自喻,表明自 己不仅饱读诗书而且为人豪爽。

C. 上片实写军旅生涯,叙写了自己主动请缨出战粤地,草拟檄文征讨辽兵之事。塑造了一个能文能武、满 腔热血、慷慨豪迈的英雄形象。

D.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一句运用对比,承上启下,以当年眼界高远总上,接着“今折 腰”三字由昔转今,流畅自然。

E.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一句中,“草草”写出匆忙之态,“迢迢”写出距离 之远,叠词运用巧妙,音韵和谐。

2.本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小题。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进士上第。熙宁建学,选教授登、棣二州,通判德州。哲宗即位,赐士 卒缗钱,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挺之坐堂上,呼问状,立发库钱, 而治其为首者,众即定。魏境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转运使檄挺之往视,挺之云:“县距.高原千岁矣, 水未尝犯。今所迁不如旧,必为民害。”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初,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①。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 民贫,不堪诛求。及召试,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至是,劾奏轼草麻有云“民 亦劳止”,以为诽谤先帝。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判徐州,俄知楚州。

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 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徽宗立,为礼部侍郎。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②,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③不遗 力。时蔡京独相,帝谋置右辅,京力荐挺之,遂拜尚书右仆射。

既相,与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留京师。乞 归 青 州 将 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 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进 仍为 右仆射。京在崇宁初,首兴边事,用兵连年不息。帝临朝,语大臣曰:“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隙一开,

祸拏不解,兵民肝脑涂地,岂人主爱民恤物意哉!”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 已而京复相,挺之仍以大学士使佑神观。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

(选自《宋史·赵挺之传》,有删改)

注 :①市易法:新法的内容之一。②绍述,继承。这里特指对宋神宗所实行新法的继承。③元祐诸人:反对新 法的一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县距.高原千岁矣           距:远离

B. 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    隙:怨恨

C. 权.吏部侍郎           权:暂时代理

D. 赠.司徒                  赠:赐予死者荣誉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B.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C.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D.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挺之思虑缜密,甚有见地。人们提议迁走宗城县以防黄河决堤,挺之却提出迁去新城反而不好,意见 没有被采纳。两年后黄河破坏新城,证明他判断正确。

B. 赵挺之揆度圣情,顺意而为。他在曾布授意下了解到皇帝想继承新法,就不遗余力打击元祐党人。皇帝 想与四夷和平相处,他就劝同僚要懂得顺应皇帝之意。

C. 赵挺之器量狭小,斤斤计较。他在德州做官时,曾经遭到黄庭坚和苏轼的抨击,任监察御史之后,他就 告发苏轼,指出苏轼所拟文书之中有诽谤先帝的内容。

D. 赵挺之官至宰辅,颇受信任。他在蔡京推荐下拜相,任相后却和蔡京争权,多次向皇帝陈说蔡京之恶。 为远离蔡京他请辞宰相之位,获允,但仍被留在京师。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

(2)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