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木屐》,回答下列小题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

阅读《木屐》,回答下列小题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B. 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 文中划线处,(11)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D. 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

E.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

2.文中反复写到“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你怎样理解?

4.文中的父亲是一位生长于江南贫苦农村的农民,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1.AC 2.(1)屐齿印:木屐是本文的线索(1分),既表现了无私的父爱(1分),又突出家乡的贫穷(2)江南雨的惆怅: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1分),表现作者对贫穷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的伤感与压抑(2分)。 3.视野狭窄、思想闭塞、观念落后使父辈和乡亲固守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难以摆脱贫困(3分)。这是作者对处于贫穷的父辈与乡亲落后生活的深深思索(1分)。(意思对即可。) 4.“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等表现父亲的勤劳(2分);背我过河、“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等表现父亲的慈祥、善良(2分);“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等表现父亲的保守(2分)。(本题必须结合原文分析,只答父亲勤劳、慈祥、善良、保守而缺少分析的只能得一半分;另外答父亲节俭、坚韧、敦厚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学无以疑               致:招致,取得

B. 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 不如己者,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 理有未安,妄以臆         度:揣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问焉求一得                    问之人试其能

B. 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身而已

C.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

D. 好学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①②⑥    D. ④⑤⑥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查看答案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A.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 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 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时七夕笑牵牛。        ——用典,牛郎织女的传说

B. 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典,庄周梦蝶的故事

C. 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唐代官职低的服色

D.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秋天叶子飘落的树木

 

查看答案

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